香引芙蓉惹钓丝

时间:2022-09-29 06:28:59

笔者近日新见一民国仕女垂钓图瓷罐,瓷罐图案内容较为少见、饶有情趣,今特此介绍。

瓷罐呈椭圆形,俗称冬瓜罐。高27厘米,口径8.9厘米,盖已缺失。罐正面勾绘出一幅大户人家的庭院小景:几块嶙峋的太湖石堆砌成一座淡青色的假山,假山旁植有数株红槿与绿柳,清风袭来,红槿送香绿柳轻舞。在红槿与绿柳的簇拥下,露出朱梁青瓦的一座小亭。小亭下是一片莲塘,只见近处或卷或舒的荷叶在水面连成一抹凝碧,而那几朵或含苞带怯或怒放迎人的芙蓉则像是镶嵌在绿玉上的红宝石一般夺目。远处一对鸳鸯正自在地游动,天空中燕子盘旋依回。就在这一派闲适的气氛中,画师描绘了亭子中的两位小姐与一位丫鬟。一位小姐头梳高髻,身着蓝衫橙裙,靠着亭子的立柱,手中持一根鱼竿探向莲塘,只见她屏息凝神一动不动地正在等待鱼儿上钩。另一位小姐则头梳双髻身着红衫,斜斜地倚靠在亭边的栏杆上,手持一根鱼竿垂向水面,看她意态悠闲的样子似乎已经成竹在胸了。站在最后的是一位头梳双髻身着绿衫紫裙的丫鬟,只见她手持一柄团扇正专注地观望着两位小姐,也许是在猜想谁能先钓上鱼来(图1)。

瓷罐背面有题诗两句:“苏小楼头杨柳风,莲塘初动语芳丛。”并有款曰:“画于珠山之西轩,周图真写”(图2)。这两句诗乃是化用清乾隆时期江苏常州进士吴泰来的诗句而来,最早收录于当时杭州著名诗人袁枚的《随园诗话》一书中,原诗本是“苏小楼头杨柳风,小姑斗草语芳丛”。这头一句诗中的“苏小”既是南齐时的钱塘名妓“苏小小”,或因时人俱传苏小小才气不凡且又对爱情忠贞,因此,到唐代时她就已经成为了诗人词客笔下反复吟咏的绝代佳人。白居易《杨柳枝·苏州杨柳任君夸》一诗中云:“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一支生花妙笔、寥寥三五句间,白乐天就把苏小小活脱脱地塑造成了一个清纯烂漫折柳条为镯、卷柳叶为笛的可爱少女。自此,杨柳便成了苏小小的代名词,而“苏小楼”这本是只属于苏小小的私闺也渐渐地就成了妙龄女子闺阁的同名。至于这后一句诗中的“斗草”,本是古时颇为流行的一种游戏,清代失传,据现有文献所知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初时只是端午时为了让人们学习与识别药草而发明的,后来扩展到整个春日都可进行的一种游戏。斗法有“武斗”与“文斗”两种。所谓“武斗”是比试草茎的韧性,方法是将草茎相交结,两人各持己端向后拉扯,以断者为负,这种游戏是顽皮孩童们的最爱,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五)》中的“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一句,就描写了孩童们因为玩斗草游戏而毁了庭院的花草的故事。而所谓“文斗”则是要考较学识是否博杂、生活经验是否丰富了,其内容主要是对花草名。因为这一游戏不涉及激烈的身体运动,因此最适宜女子参加。历来诗文绘画中对女子“斗草”多有描绘,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红楼梦》第六十二回里宝玉生辰那天,香菱与官等四五个小丫鬟斗草的一段描写,“观音柳”对“罗汉松”、“君子竹”对“美人蕉”等等花样繁多很是有趣。在这件瓷器上,画工巧用吴泰来的诗句加以改化,不言“斗草”之戏,而是用“莲塘动”代指“垂钓”,很好地用诗词对应了画面中大家闺秀亭中垂钓、闲情雅致、笑语频闻的生活场景。

这件瓷罐是民国时期典型的嫁妆瓷,当时大凡像样一些的人家在嫁女时都愿意定做数对各种瓷瓶,瓶上或画些读书下棋、垂钓葬花之类的雅致故事,或描些麻姑献寿、福禄寿喜之类的吉祥图案,其寓意无非是平安富贵这些千古不变的心愿。此罐的画者周图真是活跃于清末民国时期江西景德镇的一位制瓷匠人,从现在所能见到的存世品看主要制作粉彩瓷器。虽然笔法粗疏并无高妙之处,但这件瓷罐所涉及到的仕女垂钓的题材却还是值得一说的。

垂钓是一项古老的运动,最初它是先民们获取生活资料保证生存的重要途径之一,西安半坡遗址中发掘出的骨质鱼钩证明,钓鱼至少已经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而这之后,垂钓就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雷泽垂钓的传说以及姜太公渭水钓王侯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广为传颂。然而自古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垂钓仿佛仅是属于男人的运动,诗词歌赋、图形绘画中记录女子参与垂钓活动的却是少之又少,这一方面是源于在古代钓鱼这项运动与生计联系密切,女子在家操持家务较少参与;另一方面也与男子长期掌握话语权、很少对女子参与这一活动进行记录有关。其实女子参与垂钓运动相当早,而且很早就把它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活动了。宋代词人在一首闺怨词《浣沙溪》中就曾写下:“波面铜花冷不收,玉人垂钓理纤钩”的句子,可见至迟在宋代,女子就已经把垂钓作为一种消遣闲暇、排遣寂寞的运动了。而真正对女子垂钓进行了细致描写的则还是曹雪芹的巨制《红楼梦》。《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写道,史湘云请了贾母、王夫人、宝玉、黛玉及宝钗等一众人到藕香榭咏诗摆螃蟹筵,“林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令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杆坐着,拿着钓竿钓鱼”。而到了第八十一回“占旺相四美钓游鱼,奉严词两番入家塾”中,更是写了李纨、李琦、邢岫烟、探春四人与宝玉用钓鱼来比试运气的段落,将众人如何理钩、如何下钩、钓得何色鱼种都写得极为详细,说明当时大户人家的姑娘对钓鱼确是十分在行的。清末无名氏画家曾为《红楼梦》绘插图《大观园图》,其中就有“四美钓鱼”图,而光绪时期河北杨柳青年画的代表人物高桐轩也曾绘有“四美钓鱼”题材的年画,目前民间也仍然能见到民国时期“四美钓鱼”题材的铜墨盒等器物。那么笔者此次所见的仕女垂钓图瓷罐是否也是《红楼梦》“四美钓鱼”题材的一种变体呢?如果是,它又是因为画面布局、尺寸还是其他原因而省略了贾宝玉的形象呢?如果不是,这种仕女垂钓图题材的图像源头又在哪里呢?这些问题都需要依赖更多新资料的陆续公布才能逐步为人们所了解。

(责编:雨岚)

上一篇:东周玉器纹饰的分期特征 下一篇:浅论电视新闻的小众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