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时间:2022-09-29 04:46:56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新颖先生的《读书,这么好的事》。书虽薄,一口气读完后却觉心头沉重。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该书给了我很多专业阅读方面的启示。

一、没理由不读书

作者概括不读书的理由有两点:一是把读书看得过轻,以各种理由推辞;二是把读书看得过重,觉得等条件成熟后方可进行。但条件永远不会有完满的一天,故二者看似不同,本质一样――结果都是不读书。

当下社会呈现“精神缺钙”病症。物欲横流、权势喧嚣的风气影响到了校园。校园内还有多少能真正静下心来读书的老师?有的语文教师不爱甚至轻视阅读,对他们而言能拿起教参翻看一下已经是认真对待教学工作的表现了。有的觉得有那么多习题、试卷、备课笔记等待自己去做去改去写,还有班级和家庭种种琐事,要忙的似乎永远也忙不完,实在不具备读书条件。作者说:“这些抱怨也许是对的,但是如果因此放弃自己的读书追求,把这当做不好好读书的理由,肯定是错的。”作为语文教师,阅读带来的精神力量决定着我们的职业是否顺利愉快,汲取书本上的智慧,可以让自己“内功扎实”,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和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让课堂更有“语文味”。工作固然辛苦,但不读书,只会被时代淘汰。读书十分必要,语文老师更没有不读书的理由。

二、读书中“恒星”

那么多的书,如何能读得完呢?作者在书里指出,有极少数的书,可谓“书中的恒星”,许多书围绕着它们,吸取它们的光辉和热量,共同构成人类的精神星空。我们应把它们当成必备的知识和思想基础,放在较长时间内来阅读。读懂了这些“恒星”,也就掌握了最基本最主要的信息。作者还列举了学者金克木的文章中提到的诸如《易》《诗》《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国学方面的经典,和研究西方文学必读的《圣经》以及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等巨匠的作品以供读者参考。

那么,语文教师的“恒星”是哪些书呢?我想,文学作品方面凡是经典的作品,语文教师统统都要涉猎。还有一些跟教育相关的书籍,古代如《三字经》《千字文》《朱子家训》等,现代如叶圣陶、陶行知的教育专著,当代的如于漪、魏书生、钱梦龙、李镇西等人的作品,外国的如苏赫姆林斯基、皮亚杰、布鲁姆等人的学术理论。这些不仅要看,还要认真地看。乍一看似乎永远也读不完,但这些“恒星”都是书籍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书,是其他书的基础。读完这些,再来阅读与之相关的书籍时,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困难了。当然,想法再好没有计划也很难真正落实,所以,有计划才能让我们在繁重工作之余安排出读书的时间。

三、读书的态度

要想读好书该有怎样的态度?笔者总结了作者在书中的三点看法:敢磨炼、能“虚心”、会质疑。敢磨炼,指敢于借助读不懂的书去磨炼自己的理解思考能力和提升自己的想象力,这样的读书才有意义。能“虚心”,不是说人态度谦虚,而是说读书时一定要清除满脑子想法的障碍,如孩童般接受新知。会质疑,是指阅读的目的不能就是为了找出能反对的东西,只想把作者的观点打倒,而“应该像准备反对那样准备赞同”,“无论表示什么态度,动机只能是考虑知识的获取”。

“学而不思则罔”,只读却不思考行动,人就成了书的奴隶。作者在书中幽默地称为“被书本绑架了”。语文教师的知识层次在阅读中达到一定水平后,要结合书中知识对教学实际做深刻反思,多方位换位思考,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但是,到达一定的层次后,又不可恃才傲物,仗着自己学有所得便“存心诘难作者”,即便所持看法准确,却会因此而丧失了更为重要的吸收营养的机会,于己无所得。可以这样说,读书要收获的不仅有知识,还有做人的境界。

四、读书有法

笔者概括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关于读书的方法有如下四点。

1.开始读前要学会做“书的侦探”

需要准确判断书的阅读价值,对全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把握,要看看书的介绍、序言、后记、目录、内容范围、作者观点等。

2.读书时应该以细读为主

重读经典固然十分必要,时期、心态不同对同一作品的感受都会不同,但如果每次都想着会有第二次,那么读第一次时很可能会粗枝大叶,很多有价值值得慢慢咀嚼的东西就会都被我们忽略了。

3.读书需要抄写、背诵的“笨方法”

即便我们身处便捷的网络时代,但作者认为抄写、背诵是古老的方法,不仅是中国也是西方人文教育的传统,在抄写、背诵中可以汲取知识和素养,而且在过程中“理解”会发生、加深、渗透,是最好的方法。

4.做读书笔记十分重要

人的记忆不完全靠得住,需要借助做笔记加深记忆。做法没有一定之规,可根据书的种类性质和个人的兴趣习惯,灵活选择。可严肃可活泼,可赞同可质疑,可概括要点可关注细节,可条分缕析可记下含混丰富的感受。这看起来枯燥,却是为了以后减轻脑力劳动、节省时间精力做准备。

“身教胜于言教”,语文教师不会读书,哪里能指导学生读书?会选好书,汲取丰富营养的机会就大一些。语文教师的细读更应该是一种素读,拿到文本后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运用知识积累阅读经验,反复细读文字,不断发问思考,做精确全面细致的分析,合理确定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才能使教学过程更有价值。作为语文教师还要对文本烂熟于心,教学中能信手拈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构建知识链接。反思自己,很多课本上的长篇经典,竟不能做到倒背如流、烂熟于心。有的文句时间一长甚至会遗忘,真是惭愧至极。此外,更要养成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将思考的东西整理成文字,这样不仅让自己的学习思路更清晰有条理,也可以更具体地将读书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读书,如此重要,如此美好。愿所有语文教师都能采撷书中那数点“梅花”,感受阔大的天地之心。

(作者单位:安徽省繁昌一中语文组)

上一篇:如何调动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下一篇:“研教思”三步走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