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馆藏《乾隆五十年井陉县80岁以上老民名册》看清代养老制度

时间:2022-09-29 04:35:37

从馆藏《乾隆五十年井陉县80岁以上老民名册》看清代养老制度

目前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0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为保障老年人权益,我国制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此法为基础,各地陆续出台一些对60岁以上老人的优待政策,如对老年人看病挂号、就诊,乘坐公共交通,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文化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场所,以及公园、旅游景点等,给予全免或半价的优待,另外一些地方出台对80岁以上老人实行高龄补贴。目前全国有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江苏、广东、云南、、陕西、青海、宁夏和新疆等 14个省份对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河北省11个设区市均对100岁以上老人给予每月100元高龄补贴,石家庄、秦皇岛、承德、张家口四市统一建立了9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制度。河北省近日出台《河北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确定,至“十二五”末,凡具有河北省户口、年龄达8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均可享受高龄老人保健津贴。具体标准为:80—89周岁老年人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90—99周岁老年人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10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补贴标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

实际上对高龄老人给予补贴等优惠政策并不是当今独有的。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类似的政策,如汉代汉文帝于元年(公元前179年)三月颁布的诏令规定,对全国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年满90岁上的老人,还加赐帛二匹,絮三斤。北魏文成帝和平二年(公元461年)下诏规定,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允许一个儿子不服徭役。隋代隋文帝即位不久,即在其分布的新令中规定,男女从18岁到60岁为丁,必须交纳课役,60岁以上为老,免除国家课役。宋代规定,男子20岁成丁,开始负担国家赋役,60岁为老,免除其身丁钱和赋役。明清规定,男子16岁为成丁,必须为官府服徭役,满60岁方能免除徭役。在清代,政府沿续历代,对年老之人有各种优待。

在封建社会,平民高寿常被视为国泰民安的祥瑞之兆。为此,清朝对高寿者有特别照顾的政策。顺治元年清政府已作规定:“凡军民人等,年70以上者,免其丁夫杂差”。年过70即不必承担国家差役。顺治元年规定,军民80以上者,政府赏给绢一匹,棉花十斤,米一石,肉十斤;90以上,加倍给予。雍正四年,又遍赏全国70以上老人钱物,共费银八十九万余两、米一十六万五千余石。康熙四十二年后,旌表的对象有所扩大,无论男女,只要年过百岁,“照例给予建坊银,并给‘升平人瑞’匾额”。乾隆元年(1736年),颁布恩诏:八十以上者,给予八品顶带,以荣其身。乾隆皇帝于公元1785年农历五月初一(公历6月7日)在其登基五十五年八十岁寿辰之时,颁布万寿恩诏,该诏书有部分内容提到有关养老政策:“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兵丁及内扎萨克喀尔喀等蒙古,年七十八十九十以上者分别赏赍,至百岁者题名旌表并加赏大缎一匹银十两;军民年七十以上者酌加赏赍,八十以上者给予绢一匹棉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岁者题名旌表并加赏大缎一匹银十两。”

人类的寿命与其经济水平、文化素质、风俗习惯、医疗卫生条件、地理环境、气候等许多因素有密切关系。在中国古代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导致人的平均寿命较低。据统计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夏、商时期不超过18岁,周、秦大约为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约为35岁。在古代对老人的称谓有,六十为花甲,七十为古稀,八十至九十为耄耋,九十称鲐背,一百称期颐。乾隆时国力强盛,社会比较安定,人们寿命普遍延长。在当时给予老年人这样的待遇,应该说是比较优厚的。

在河北省国家档案馆保存一份清代乾隆五十一年七月份井陉县呈报上级部门的乾隆五十年八十岁以上老民名册。该名册对研究清代人口历史、经济史、养老制度等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河北省井陉县地处晋冀交界,以地形得名。《太平寰宇记》称:“四方高,中央低,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乃冀晋通衢要冲,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冀晋陕三省物资交流集散地,是华北西部军事、经济、文化重镇。在清代井陉县属正定府管辖,据《井陉县志》记载,在清雍正八年(1730年)全县辖有里社14个、孤村32个、庄31个、村231个。

井陉县80岁以上老民名册为折子页,毛笔书写,是井陉县知县廖培芳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七月给上级部门的呈文,该文称:“直隶正定府井陉县呈,今将卑县乾隆五十年份钦奉恩诏案内应赏捌拾以上老民理合造报须至册者计开:在城张化麟年87岁卢宠 年85岁;西关高金年83岁;河西村黄有科年85岁……。以上捌拾以上老民共414名,每名给绢一匹,价银七钱,棉一斤,银三分,米一石,价银五钱,肉十斤,价银二钱,每名共折物价银一两四钱三分,共该物价银五百九十二两零二分。”

在上述呈文中,共有80-89岁老人414名,其分布在全县121个村,每村少者一人,多者十余人,最多为马鲍庄14人,其次10人村有白王庄,9人村有张家庄、微水村,8人村有北峪村、南北秀林、庄子头、南寨村等。

档案中涉及一些计量名词。中国古时对布匹使用的计量单位是分、寸、尺、丈、匹。银,一两为十钱,一钱为十分。绢为丝织品,一匹绢为10丈,市尺100尺,按一匹七钱计,一丈计银七分。米一石,计10斗300斤,每斗价银计五分。肉十斤,价钱二钱,合每斤二分。从以上档案中也可反映出当时的物价及生活水平。

客观的讲,清代对80岁以上老人的优待还是相当优厚的。但是在当时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寿命还是比较低,能够享受这一待遇的人较少。据有关资料记载,清代雍正四年(1726),因雍正皇帝下令赏赐全国老人,由户部统计全国各省70岁以上老人计142万多名,时全国人口为1.3亿左右,仅略多于全国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一,那8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会更低。这也就是说,在清代对高龄老人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虽好,但是能够享受该政策的人应是少之又少。

上一篇:东普鲁士:飞地的命运 下一篇:国有企业为什么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