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初步研究

时间:2022-09-29 04:26:42

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初步研究

[摘要]进入21世纪,全国掀起了古村落旅游热潮,古村藩成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寻求古村落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探索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旅游学术界和业界的共同任务。本文在库(Ko)构建的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展开了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的评估模型及其实证研究。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模型包括人文系统和生态系统两大部分,其中人文系统包括社会文化发展、经济发展、古建筑保护状况、社会政策、旅游服务与质量等5个维度,生态系统包括总体环境感知、生态系统质量、环境政策与管理水平等3个维度。总共有32个具体量测指标。利用该模型对世界文化遗产宏村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整体上看,宏村旅游发展处于潜在可持续状态之中,旅游开发活动并未危及其健康持续发展;②从具体指标的旅游可持续性水平上看,宏村目前绝大多数指标均处于潜在可持续以上状态,仅在“社区参与与管理水平”、“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两个指标上处于潜在不可持续状态,由于这两个指标不是环境、生态等基础性因子,可以通过调整政策和管理模式来进行优化。

[关键词]旅游可持续性;评估模型;指标体系;古村落;宏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1―0018―09

古村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和空间,传递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态度、审美以及人地关系等多种重要信息,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生活的物质再现,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旅游开发价值。从旅游需求角度看,在经历了以满足好奇心为主要目的的纯自然观光旅游之后,越来越多的游客将目光转向对包括古村落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追求。进入21世纪,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福建土楼等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古村落成为广大游客纷纷前往的旅游目的地,不少古村落先后被评定为4A级景区,成为新世纪的旅游亮点和热点,也成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在当前快速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古村落文化遗产获得了旅游开发、城镇化等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或矛盾,出现了历史建筑多种原因的损毁、建设性破坏、村民传统生活方式的异化、旅游过度商业化等现象。寻求古村落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探索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旅游学术界和业界的共同任务。

一、相关研究进展

进入21世纪,随着古村落旅游的日益兴起,我国旅游学界对此给予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从整体上看,这些研究主要围绕着古村落旅游开发展开,集中于古村落旅游资源分析、开发与产品设计、旅游市场分析、景区管理,同时区域影响研究也构成了热点问题,李凡等、章锦河、黄洁等研究者就旅游对古村落的影响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近年来学界开始关注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刘源等对旅游开发与传统聚落保护的现状进行了思考,认为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保护之路。吴文智利用旅游地资源的系统论观点,对安徽古村落(宏村、西递)的保护和开发状况进行分析。刘沛林认为发展游览观光业是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的重要出路,呼吁建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古村落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限制性因素,如旅游容量过饱和、过度商业化倾向,旅游开发与居民生活的矛盾,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冲突等。从已有文献看,对于古村落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鲜见。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该话题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研究者认为旅游业可以而且必须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旅游可持续发展被提上议事日程,1995年4月召开的可持续旅游世界大会,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旅游学界提出了很多关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争论和主张,这些研究大多数是表现在理论层面上,而不是实践层面上。旅游学者们在特定旅游目的地进行了一些旅游可持续性量测的案例研究,他们趋向于依靠主观判断,而没有涉及任何被测量支持的标准和规范。一些旅游学者甚至认为,“普遍地看,旅游可持续是一种愿望或者目标,而不是一种可测量的或者可实现的目标”。事实上,可持续性评估过程本身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无论是在生态系统中还是在人类系统中其量测上均存在着诸多困难,比如科西林(Cocilin)所谈到的边界问题、单一资源分析和整体评估的矛盾、定量化问题、可持续目标和其他目标等方法论困境,可持续性评估的这种怀疑主义也被带到了旅游可持续性评估当中。总之,作为一种可实践的和可实现的旅游目标,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运用仍然是不成熟的,其评估问题仍是难题。库(Ko)对1992~2000年间的12个旅游可持续评估案例文献进行了整理,提出了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概念模型和操作程序,推动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研究的深入和定量化。本文将在库(Ko)提出的评估模型基础上,开展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模型的构建及其实证分析。

二、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模型及其分析程序

(一)确立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两大系统

普锐斯科特一艾伦(Prescott-Allen)认为,要衡量旅游业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必须从人文系统和生态系统两个大系统的平衡关系来进行。人文系统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业、技术、国际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生态系统即自然环境。这两个系统犹如一个鸡蛋的蛋黄和蛋清一样,人文系统是生态系统包围着的一个次级系统(图1)。一个鸡蛋如果是好的,那么它的蛋黄和蛋清必定都是好的。也就是说,当一个旅游地发展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中,那么它的人文系统和生态系统都必定是好的。因为人文系统和生态系统同等重要,任何一个出了问题,那么整个系统将会是不可持续的。

(二)确定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8大维度

生态系统包括3个方面:环境影响现状、生态状况及其环境政策与管理水平;人文系统包含社会文化发展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旅游服务与质量、社会政策状况及古建筑的开发保护状况。这些方面就构成了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8大维度。其中,建筑遗存是物质形态的社会文化,是古村落的主要吸引物,其完整性评价在旅游可持续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基础性作用,故本模型将古建筑的保护开发状况作为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选取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具体量测指标

量测指标的选取要遵循保护性、系统性、层次性、简明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敏感性和量化性等原则。在相关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文化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进一步选取确定各个维度下的具体量测指标。

社会文化状况,主要是涉及旅游地的社会文化特征,主要包括:①物质文化的挖掘与传承,这代表文化遗产的物质文化方面;②民风民俗的改变代 表古村落“活着的文化”的原真性保留状况;③当地居民教育文化水平,代表当地居民总体受教育情况,教育乃发展之本,良好文化素质不仅利于认识文化遗产价值和对文化遗产进行自觉性保护,而且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④旅游目的地治安状况,代表旅游区的社会氛围,良好的治安状况、和谐的“居民一游客”的交往环境是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

旅游经济发展状况指标的选取:这主要反映目的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以及发展质量,主要包括:①产业基础,表示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背景;②旅游业带动能力,这反映了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牵动效应和程度;③生活质量与水平,反映出旅游发展带来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④旅游业投资回报率。

旅游服务与质量状况:旅游服务与质量关系到是否能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能否继续吸引游客前往。纵然旅游资源拥有多么独特的吸引力,如果目的地旅游服务不到位,服务质量差,则易造成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局面,有损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服务与质量主要包含4方面:①良好的基础设施,满足其交通、住宿、医疗等要求;②旅游产品富有特色;③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高;④社区居民的热情程度高。第④点十分重要,很多研究表明,热情友好的社区氛围能够增加游客的满意度。

社会政策状况是社会发展的潜力因子,合理的社会政策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具有指引和规范作用。其主要体现在:①社会发展政策的高瞻远瞩;②对旅游企业的扶持政策;③从制度上维护社区居民的权益,保证各方利益主体均能参与管理、决策;④保证利益在各个利益主体间分配公平。公平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之一。

古建筑的开发保护主要体现在:①建筑物的完好程度;②是否有足够的修缮资金用于投入建筑物维护活动;③是否具有完善的建筑物保护的监督系统,居民自身监督以及政府、景区管理者监督;④建筑物保护政策的有无、可行性及执行力度,这是建筑物保护的潜力因子。

总体环境感知包含:①视觉上的污染,如与古村落不相协调的建筑污染;②城镇化倾向的空间拥挤,空间拥挤程度用于衡量古村落静谧古朴的现状保持水平;③环境污染,用于描述旅游目的地固体废弃物的视觉影响;④自然资源消耗状况,用于描述旅游目的地水资源、食物燃料的消耗状况,衡量由于旅游者的拥入是否造成社区资源过度消耗。

生态系统质量主要涉及到旅游地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评估,根据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实际情况,选择噪声、水质、大气质量和森林覆盖率变化等具体量测指标进行分析。

环境政策与管理水平属于对古村落保护的制度层面,同时也是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因子。环境政策包含:①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②环境立法。环境的管理能力一方面体现在景区环境监督系统,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废弃物处理的能力上。

(四)构建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模型

本文采用库(Ko)提出的旅游可持续性评估模型构建方法,即将简化论方法(reductionist approach)和整体论方法(holistic approach)结合在一起进行运用的方法L23 J,来构建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模型(表1)。该模型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人文系统和生态系统;第二层,包括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状况、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政策状况、旅游服务与质量、古建筑的开发保护状况、总体环境感知、生态系统质量和环境政策及管理水平等8大维度,其中前5个维度属于人文系统的内容,后3个维度属于生态系统的内容;第三层为指标层,对第二层每个维度进行细化,并用相应的指标进行描述。模型中第一层次的两大系统和第二层次的8大维度就是在整体论方法基础上确定的,第三层次中的具体指标层是在简化论方法基础上确定的。

本模型数据基于感知研究方法,指标的数据需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对不同利益主体深度访谈的方式获得,问卷题项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选项中1、2、3、4和5分别表示“很糟糕”、“较为糟糕”、“一般”、“有些改善”和“显著改善”。数据的采用根据不同利益主体对相关方面敏感程度来选择。其中,“社会文化发展状况”、“总体环境感知”、“生态系统质量”部分采用游客和居民二者共同的问卷调查数据,“旅游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政策状况”、“古建筑的开发保护状况”、“环境政策与管理水平”部分采用居民问卷调查数据,“旅游服务与质量”采用游客问卷调查结果。

(六)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库(Ko)提出的旅游可持续性评估图示方法,即旅游可持续性晴雨表图(Barometer 0f tourism sustainability,BTS)、旅游可持续性指标阿米虫图(AMOEBA 0f tourism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ATSI)来对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水平进行判断。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刻画和展示某一旅游地旅游可持续性综合水平上,BTS图(见图2)是十分有用的,可以直接看出它现在何处以及往何处发展。BTS图将人文系统和生态系统看做一个整体,结合起来成为可持续性的量度,显示出人类和生态系统同等重要,而不是以其中的一个代替另一个。其等级包括5个等级,即可持续(4

BTS图可以判断某一旅游地旅游可持续性的整体水平,但不能鉴定出各个旅游指标的可持续性。而ATSI图(见图3)可以显示出各个旅游指标的可持续性,弥补了BTS图的不足。通过坐标图的方式,将32个指标分别标注在表示每一个指标SI(sustainability indicator)的放射状线段上,得到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ATSI图;结合问卷设计情况,将各个具体指标的可持续性分成5等,即不可持续(1

三、宏村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实证分析

(一)案例区概况和调查过程

本文选取安徽省黟县宏村作为实证区。宏村是皖南古村落中具有很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古村落,2000年11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还先后被评为4A景区、“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因此选取宏村作为研究案例具有典型性。宏村旅游发展迅速,商业化特征明显,并已经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宏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旅游吸引物是已经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物质文化遗产古民居建筑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风民俗,以及古村落坐落的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旅游业发展依靠当地旅游资源实现社会文化遗产资源向经济资本转化。根据可持续旅游的理念,这种转化必同时创造社会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且“转化”持续不断。

本模型以宏村作为案例地进行研究,实地调研主要针对宏村景区内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游客和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游客问卷共发放300份,有效问卷为280份,有效率93.3%;居民问卷共发放200份,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96%。游客问卷的发放主要在宏村景区入口处的停车场,且实行现场回收,对不同的游客组织形式发放数量有所控制,一般对散客逐一发放,对团队游客只选取2―3个作为问卷回答者以保证问卷数据的代表性。居民问卷发放一般采用逐户发放,有条件的现场回收,无条件的采用留置形式隔日回收问卷。

(二)结果分析

根据本文调研组的问卷调查结果,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展开数据分析,从旅游可持续性晴雨表(BTS)和旅游可持续性指标阿米虫图(ATSI)两个角度来对宏村旅游可持续性水平进行讨论。

1,宏村旅游可持续性整体水平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人文系统分值为3.59、生态系统分值为3.61,据此画出宏村旅游可持续性晴雨表(图2)。可知,宏村目前处于旅游潜在可持续发展水平,旅游开发活动并未影响到其可持续发展。其中,人文系统和生态系统所处可持续性水平相当,并倾向于向可持续状态发展,这有利于宏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宏村各个具体指标旅游可持续性水平

数据分析得到宏村各个具体指标项S11~S132的平均值(表2),将此数据图表化,得到宏村旅游可持续性指标的阿米虫图(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除了社区参与度和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外,其他30项指标均是在基本可持续发展之上。面积越接近最大圆则表示古村落旅游可持续能力越强。

宏村的“社会文化发展状况”S11~S14:物质文化挖掘与传承、民风民俗的改变、居民受教育水平、旅游目的地治安状况的得分各为4.13、4.15、3.54和3.34,说明宏村物质文化挖掘与传承及风情民俗保持和延续方面可持续性很强;而居民受教育水平及宏村治安状况良好,处于可持续状态,但可持续能力不强,应该着力提高。

宏村的“经济发展状况”S15―S18:产业基础、旅游业带动能力、生活质量与水平、旅游业投资回报率得分为3.88、4.35、3.41和4.53。分析结果来看,旅游产业的投资回报率和旅游业的带动能力表现相当突出,具有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旅游产业基础及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虽然高于潜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但相比较前两者而言有待提高。产业基础是旅游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宏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是反映当地经济水平的标志之一,只有当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提高了,他们才能体会到旅游业开发带来的益处,才会有能力和有意识地去保护宏村的文化遗产,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宏村的“旅游服务与质量”S19―S112:旅游产品、基础设施、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社区居民友善度的得分分别为3.27、3.53、3.59和3.74。从整体来看,本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如“社会文化状况”和“经济发展状况”。其中旅游产品项得分最低,其次是基础设施。根据前文对旅游产品的观察分析,宏村的旅游商品比较单一,主要为工艺品、食品、土特产茶叶等,其中工艺品出现同质化倾向。旅游产品质量过分下降将导致宏村旅游业不可持续发展;宏村景区内基础设施尽管能够满足一部分人的旅游需求,但总体上不能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另外,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居民的友善程度需要改善,以增强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本文调研组对京黟旅游公司访谈发现,其旅游从业人员83%来自宏村镇居民,尽管他们对宏村的文化了如指掌,但具有大专文化水平的人不足43%,有的对旅游服务理念掌握不足;而从事旅游服务的个体经营者,具有大专文化学历的人更低,不足13%。居民对游客的友善程度不高,主要与部分宏村居民对宏村旅游业经营的利润分配不公平有关。因此,要让旅游服务与质量达到强可持续发展水平,需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并让旅游经营收入更加合理分配,以改善宏村居民的不满情绪。总体来看,本子系统仍然是处潜在可持续发展状态。

宏村的“社会政策状况”S113~S116:社区参与与管理水平、利益分配的公平性、社会发展政策的远见性、政府对旅游企业的政策得分分别为2.89、2.96、3.12和3.64。宏村居民对当地社会政策的远见性是倾向于肯定的,受访村民也认为当地政府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并且政府当前对旅游企业的政策十分优厚,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但宏村居民的社区参与水平及宏村的管理水平不高,这是所有选项中的最低值,处于潜在不可持续状态。1998年在村民不知情的情况下,黟县政府与北京中坤集团签订了宏村旅游经营权转让协议,自此宏村旅游发展处在外来投资商的控制当中,宏村村民很难参与其中。宏村村民认为旅游门票收入的利益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的因素,与他们的要求和愿望相差甚远。他们认为熙来攘往的游客侵袭了宏村村民的生存空间,其所牺牲的切身利益远高于外来投资商给予他们的补偿。事实上,这与宏村旅游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直接相关,社区居民处于弱势群体,对于利益分配等重大事项没有话语权,这也是外来资本介入的头几年中社区居民和开发商、社区居民和政府之间矛盾频发的根源所在。因此,社区参与和利益分配问题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和隐患,如果不对其进行调整,将对宏村旅游业长久可持续发展不利。

宏村的“古建筑的开发保护状况”S117~S120:修缮资金的投入、监督系统、建筑物完好度、保护政策的得分为3.04、3.29、4.01和3.45。以上4项得分最低的是“修缮资金的投入”,说明宏村居民认为政府对古民居的修缮、维护投入不足,部分古民居年久失修;在宏村内没有完善的村民自治监督,政府对 破坏或变相破坏古民居的惩治力度不足,但是建筑物保护的整体状况还是很不错的,只是需要一个更为全面的保护覆盖面,投入更多的保护资金。

宏村的“总体环境感知”S121~S124:景区空间拥挤程度、建筑污染、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消耗状况得分为3.51、3.56、3.74和3.29。这部分采用居民和游客的二者的问卷数据。本子系统每项指标均处在潜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之上。以上4个指标中,宏村关于建筑污染的治理,得分最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当地政府对宏村古建筑的保护规划与整治得力。游客的到来,占据了宏村居民生存与活动的空间,加剧了宏村的环境污染和水资源、食物资源等的耗竭。经调查发现,尽管旅游者的到来可能造成上述一系列问题,但宏村在这几方面仍处于潜在可持续状态。

宏村的“生态系统质量”S125~S128:大气、噪声、森林覆盖率的得分均超过了4,处于可持续状态,水质得分相对较低(3.79),但也处在潜在可持续状态。这说明宏村目前生态系统质量处于健康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水”是宏村旅游资源的一大“卖点”,连接家家户户的水圳象征着宏村这头“卧牛”的“牛肠”,月沼象征着“牛胃”,南湖象征着“牛肚”,水是宏村风水文化的集中体现。但随着旅游业的开展,水质有下降的趋势,如宏村地面水的COD值从1996年的0.6提高到2001年的1.7,这可能一方面与众多旅馆、餐馆排放大量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有关,另一方面与大量学生写生的颜料处理有关。因此,要启动和加强对水质的监测、控制和管理工作。

宏村的“环境政策与管理水平”S129~S132:居民环保意识、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环境管理、监督水平、废弃物处理能力的评价来自宏村居民的感知研究,其综合得分为3.43、3.26、3.29、3.03。其中得分最低的是宏村“废弃物处理”项,基本处于潜在可持续能力水平上,这说明宏村居民认为尽管存在相关环境立法、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与环境监督,环境管理水平尚可,但这只规范了居民和游客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相关部门对已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却有限。因此,本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强,迫切需要提高宏村的固废物处理能力,以增强宏村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

四、结语

在库(Ko)提出的旅游可持续性评估模型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延伸和细化,构建了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模型,该模型具有指标层次清晰、指标划分详细、可操作性较强、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为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提供了一个量化的视角。利用该模型,进一步对宏村旅游可持续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1)宏村旅游可持续性整体上处于潜在可持续水平上。古村落旅游开发并不必然导致目的地旅游业不可持续发展,宏村目前的旅游开发活动并没有危及其健康发展,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处于较为健康的水平。(2)从具体指标的旅游可持续水平上看,宏村目前绝大多数指标均处于潜在可持续以上状态,仅在“社区参与与管理水平”、“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两个指标上处于潜在不可持续状态。对于这两个潜在不可持续方面的因素,不是环境、生态等基础性因子,可以通过调整政策和管理模式来进行优化。

古村落旅游可持续评估模型由两个系统、8大维度、32项量测指标构成。需要说明的是,这32项量测指标是对实际情况进行去粗取精的抽象过程,是一种理想化结果。现实中,这些指标还可以细分为许多指标,分类越细便越接近于实际情况,所得出的结论越精确。各指标没有设定权重值,计算结果为各指标的平均值而非加权平均值,所得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结论只适用于对特定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水平判断,也即是说,本模型得出的结论只适合于特定目的地随时间推移的纵向比较,而不适于目的地之间的横向比较(当然,如果针对其他古村落类型旅游地采用同样的量测指标,则研究具有可比性)。

上一篇:酒店业推广节能减排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度假酒店顾客体验的探索研究及实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