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发火为哪桩?

时间:2022-09-29 04:09:49

一般而言,发火乃至愤怒是一种自然、健康的情感。但无名火频繁爆发,会有碍于你的健康。网上有许多人为自己容易发火担心,询问医学专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可以随便举出几个例子。

“体内总感觉堵得慌,心情总是烦躁,遇到一点点小事控制不住自己,总容易发火;晚上睡觉经常做死人的梦。感觉到这样不正常,不知道这是什么病?好心医生请帮帮忙解答一下!我到底病在哪儿?应如何就医?”

“我脾气不好,比较容易发火,因为一点点小事我就能大吵一场,开始我以为没什么,后来一个比较好的朋友告诉我说,这样对自己对家人都不好,我也知道不好,一直改不了。请问,我比较容易发火是什么原因啊?应该怎么办?”

请看美国权威医学网站上,专家们是怎样回答的。

你容易发火,可能是某些情绪所致,需要你去梳理,但也可能是健康问题所致,因为某些疾病和治疗用药物会产生这样的副作用。下面将逐一介绍可能的原因,你可以认可或排除。

会是阿尔茨海默病吗?

随着这种形式的痴呆病病例快速增多,有些人往往会在沮丧中大发脾气。对照护者来说,这种突如其来的愤怒发作,特别难于处理。发怒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常见的症状,所以,照护者应谨慎应对,寻找患者发怒的直接原因,到底是身体不适还是沟通上的问题。

是焦虑药物或安眠药引起的吗?

巴比妥类药物被广泛用于许多焦虑症的治疗,如急性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强迫症等。医生也可以用它们治疗失眠。发怒是这些药物罕见但有害的不良作用,特别对那些原先具有积极个性的人而言,更在这方面找原因。

是自闭症造成的吗?

发怒对自闭症患者而言是不常见的。怒火可能突然喷发,而且似乎是无名之火,然后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其触发因素包括压力,感觉超过负荷,有被忽视感,甚而只是一个常规行为的改变。自闭症患者可能不容易沟通,使事情变得更难办。他们甚至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发怒的行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是让患者对自己和周边环境的关系有更多的了解。

是降胆固醇药物的影响吗?

他汀类药物被广泛用于降低体内胆固醇水平。但一些研究表明,这些药物都与攻击性情绪相关。专家们说,较低的胆固醇水平也会降低5-羟色胺(你的幸福激素)水平,这可能导致短暂的发怒和抑郁。

可能是抑郁症吗?

烦躁常伴随绝望。特别是抑郁症患者更可能脾气猛烈爆发。这种情况经常被描述为“愤怒转向内部”,但它也可以向外翻转。这种情绪障碍是可以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改善的。

是糖尿病的影响吗?

当你被告知罹患一种严重的疾病,如糖尿病时,你很可能会产生各种情绪反应,包括愤怒。病人可能会怨恨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可能也会害怕这种疾病影响自己的未来生活。在糖尿病人身上,会交替发生血糖过低和过高的情况。于是,由于激素既被用来调节血糖水平,又要用于应对心理压力,人的脾气就容易失控。所以,控制血糖水平很重要。

可能是癫痫发作吗?

癫痫发作就是大脑中的电流紊乱。癫痫发作导致无法控制的颤抖甚至意识的丧失。这对病人而言可能是可怕的和混乱的。有时人会在癫痫刚发作后发怒,虽然这是罕见的。癫痫患者也更容易害羞、抑郁和焦虑。

是肝衰竭的后果吗?

中医认为易怒与肝功能低下是有关的。肝炎未经治疗以及早期肝硬化和肝炎,可能损害肝脏。当肝脏发生衰竭时,它就不再从身体中移除有毒物质。毒物的积聚可导致肝性脑病,这是一种大脑功能障碍,可能引发人格改变和脾气失控。

可能是经前期综合征和更年期综合征的影响?

在女性的特定时间段内,这种易激动的感觉是确实存在的。经前烦躁征,是经前期综合征更强烈的但不常见的表现形式,可以极容易发怒。在女性月经期前一周,体内雌激素和孕酮(激素)的水平下降,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其体内的血清素水平。体内激素水平的下降也是女性更年期情绪低落的原因。

会是脑卒中的影响吗?

脑卒中会在生理上损害大脑。如果发病区域正好管理人的情绪的话,就会导致其行为的改变,比如易怒等。发生了这样一种改变生活的变故后,这种脾性的新转变是常见的。

可能是甲状腺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甲状腺产生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发生的症状。这种激素对一个人的情绪有直接影响,并与紧张和焦虑情绪的上升直接相关。这种情况可以用药物治疗。

可能是威尔逊氏病吗?

这种罕见的遗传缺陷病症会导致肝脏或脑组织中铜的积累。如果该疾病影响与人格相关的大脑前额叶,它可以导致恼怒甚至暴怒。如果你认为这一病症或其治疗方法可能会引起你易怒,请和你的医生谈谈。如果需要帮助控制你的易怒,可以请教心理顾问。

应对易怒的小贴士

如果从以上的可能性中找不到你容易发火的原因,那么可以试试以下的应对方法:

k尝试深呼吸和做积极的自我交谈;

k讲出你的感受,寻求他人的支持;

k记录你愤怒时的想法;

k学会以健康、富有成效的方式来坚持自己的

主张;

k学会自得其乐。

上一篇:广西本土音乐教育的探索 下一篇:冬季也易“上火”,食“冷”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