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录像评比”后的思考

时间:2022-09-29 03:58:57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录像评比”后的思考

日前,笔者有幸观摩了在昆明举行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录像评比”。比赛为我们展示了课改之后较为优秀的中小学音乐课例,“新课标”的精神在比赛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有特色的教学实例层出不穷,展现了我国在实施“新课标”以后基础音乐教育呈现出的一派崭新气象。

在比赛中可以看出,教师们都贯彻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将审美体验贯串于音乐教学的过程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学手段较以往更丰富多彩,如音响的利用、民间艺人进课堂等,拓宽了学生感知音乐的渠道;对课堂资源有了深度的开发和利用,现代音乐、戏曲、民族民间音乐(如京剧艺术、说唱艺术、地方民歌、少数民族音乐)等走进了课堂;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满堂灌少了,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与创造。反映了广大音乐教师对“新课标”的正确理解与积极实践。但是比赛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思考一要适度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以其视听结合、声形统一的显著特点,使课堂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逼真、活泼等方面的优势。音乐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拓宽学生感知音乐的渠道,具有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加大课堂容量,增强师生互动,较大地提高教学效果等优点。但是,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不能过分依赖。此次比赛中有的教师依赖多媒体而忽略了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段,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上不好音乐课,如教师可以用钢琴为学生伴奏的却用专门的伴奏音乐,可以亲自范唱却播放名家的演唱来代替为学生的范唱。这些伴奏、演唱固然比教师的伴奏、演唱要好,但是伴奏带、名家的演唱无法替代教师现场的演唱、演奏所起到的共鸣。

国外有的心理学家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一个公式:信息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这个公式虽然不是绝对的精确,但是它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和表情在学生信息获取的过程中是何等的重要。而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忙于机器的操作或因可以播放教学课件,认为师生之间不需要太多的交流,从而削弱了它们的功能。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功能就是通过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使学生信息的获取达到最佳效果。再者,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有时单一的感官体验比多重的感官体验效果来得更好,变换纷杂的视觉画面反而会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多媒体的使用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它只是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切勿本末倒置。

思考二音乐本体性知识不能丢

在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曾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上,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参与体验;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知识技能的教学,轻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如今,我们对传统音乐教学存在的弊端有了深刻的认识,逐渐认识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这次比赛中,参赛教师似乎都过于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创造,对必不可少的音乐本体性知识有所忽视,如在整个中学组的比赛中,乐理知识的讲授非常少;在歌唱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让学生感受音乐,启发学生如何有感情地去歌唱,而对歌唱的状态、气息的运用,则很少去关注(在平常的教学中同样有这样的倾向)。

音乐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音乐本体性知识与技能的讲授是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审美体验是各门学科共同的目标。两者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结合。改变单纯的、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教学结构,并不等于彻底抛弃学科的自身价值。因此,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否定音乐本体性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是要从音乐审美体验入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实现音乐教育的价值。

思考三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启示

在比赛中,各位参赛教师各尽所能地展示自己的特长。与前几届相比,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如教学内容中与姊妹艺术的联系、其他学科的渗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传统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1. 提倡多学科的综合

音乐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尤其是实行“新课标”以后,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增强。音乐教师只有具有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高师的音乐课程改革中应注意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应该注意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综合,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使学生有广阔的视野,掌握和具备从学科综合的整体来理解音乐、分析音乐的方法和能力。可以开设舞蹈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美术鉴赏等选修课程,以增进对姊妹艺术的理解。鼓励学生到其他系去选修如中文、历史、物理等方面的某些课程,以增进对艺术以外其他学科的了解。

2. 增设特色课程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音乐表现形式。但是长期以来,高师的音乐以“西乐”为主,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开设得很少。在发展音乐多元文化的今天,只有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使民族音乐文化得到继承与发扬才能出现百花齐放的新景象。在这次比赛中,我们可喜地看到了山西太原的莲花落、维吾尔族的木卡姆等一些民族民间音乐走进了课堂,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高师的音乐课程中除开设一些民族音乐课程,如民族音乐基础理论、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概论外还应增设一些特色课程,如相应的技术理论课程及根据不同的地域开设一些地方戏曲、本土音乐,必要时可请一些民间艺人来授课。

3. 丰富音乐教学理论课程的内容

音乐课程教学理论是高师音乐专业的必修课,是最直接、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学科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课程,是与教育改革实际联系密切、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的一门课程。而现今的教学实际都是以教学理论的讲授为主,忽视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忽视了新音乐课程改革的实际。因此应增加音乐教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内容:(1)将新的课程标准纳入课程教学理论的教学。(2)增加优秀课案分析。

朱咏北徐菁菁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一篇:音乐多媒体教学的心理学优势 下一篇:关于举办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