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90例

时间:2022-09-29 03:41:20

连续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90例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59

资料与方法

对要求无痛分娩产妇90例,在胎儿监测与无创搏动性血氧饱和度仪(SPO2)监测下,行连续硬膜阻滞镇痛分娩,其中初产妇75例,经产妇15例,年龄20~32岁。对照组100例,年龄19~32岁,初产妇80例,经产妇20例。

方法及术中观察:待产妇宫口开大2~4cm时进行。在L2~3或L3~4椎间隙,针入硬膜外腔后置管,平卧,放置胎儿监测仪,将SPO2探头固定于产妇指端,连续监测描记胎心波形,宫缩曲线及血氧饱和指数。5分钟后从硬膜外导管注入试验1%盐酸利多卡因3ml,5分钟后,无脊麻征象。首次注入0.1%~0.15%甲磺酸罗哌卡因,加入1~2μg/ml芬太尼8ml,测试并保持阻滞平面在T10以下,待产痛重新出现时,追加3~5ml,以后依次类推。新生儿娩出后Apgar评分,用SPO2对胎儿进行监测,记录1~3产程,测定失血量术后观察并发症。

结 果

镇痛效果以产妇的感觉,安静程度,参照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ae scale,VAS)分为三类。本组90例中,优84例,良5例,差1例。对照组100例中,优19例,良30例,差51例。镇痛时间:用药1次止痛时间平均为70±30分钟,全程用药最多4次,平均2~3次。镇痛对产力的影响,麻醉前宫内压力5kPa,麻醉后15~30分钟为35.97±6.10kPa(P>0.05)宫缩间隔,麻醉前2.56±0.96分钟,麻醉后15~30分钟为1.90±0.60分,无显差异(P>0.05)。镇痛对产程的影响,从活跃期开始,麻醉10分钟后宫口平均以2~4cm/小时速度开大,进入第二产程,第二产程平均70分,对照组平均为68分。总产程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镇痛致分娩前后SPO2变化:本组与对照组比较,分娩前后各产程SPO2变化为98.1%。镇痛时对胎儿的影响:用药前后胎儿监测仪提示,胎心波形与用药前无明显变,胎儿娩出后即测定SPO2,结果平均99.1%。Apgar评分:硬膜外组和对照组在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的分值分别为8.49±0.95和8.57±0.98分,出生后5分钟两组分别为10分。经统计处理:两组无显著差异。镇痛对产妇的影响:在镇痛期间,产妇的各项生命体征均在正常范围。

讨 论

目前通常使用的分娩镇痛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药物性,即应用或镇痛药来达到镇痛效果,是我们常说的无痛分娩。另一种方法是非药物性的,是通过产前训练、指导子宫收缩时的呼吸等来减轻产痛;分娩时按摩疼痛部位或利用中医针灸等方法,也能在不同程度上缓解分娩时的疼痛,这也属于非药物性分娩镇痛。药物性分娩镇痛有很多种方法,有全身用药、局部麻醉和吸入麻醉等。

无痛分娩的经过是医生和产妇一起参与并共同制定计划的,有利于医生和产妇的沟通。还能够使医生及护理人员更关注产妇的变化,如果母体或胎儿一旦出现异常,就可以及早被发现而得到及时治疗。 熟练的麻醉科医生只要约5~10分钟即可完成麻醉操作过程。整个过程产妇一直处于清醒的状态,有条件的甚至能够下床走动,产妇可以在比较舒适、清晰的状态下感受新生命到来的喜悦。理论上讲,更严重的并发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低血压等,但发生几率都非常低,而且医生一定会在您选择无痛分娩的时候就开始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

当阻滞平面在T10-S4时镇痛效果最满意。因此必须强调控制阻滞平面勿过高,并且用低浓度小剂量甲磺酸罗哌卡因控制痛觉,对运动神经阻滞作用弱,使运动神经受到最小影响,有利于阴道分娩。腹内压升高是逼出胎儿的又一重要力量。运用中要掌握好适应证和局麻药浓度与剂量。在应用镇痛分娩时,必须要有专人监测血压和心率,并且指导产妇配合宫缩用力以增加腹压。通过临床应用,认为运用连续硬膜外阻滞作为分娩镇痛,对母婴无明显不良反应。

上一篇:米索前列醇在人工负压吸引术中的应用 下一篇:音乐疗法对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