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学课程教学的若干探讨

时间:2022-09-29 03:41:00

基于电学课程教学的若干探讨

摘要:以电工学、电路学等电学课程教学特点为背景,从当前电学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对当前电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在教学过程的灵活化、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情感教育等方面对电学课程教学的提出了若干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电学;课程教学;教学方式

作者简介:郭攀锋(1984-),女,河南许昌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助教;张红(1988-),女,湖北恩施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助教。(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87-02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的发展,基本的电学知识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门必备知识。为了顺应发展,尤其是高校当中工科非电类的本科专业逐渐把电学基础课作为必学的基础课程之一。电学课程的出现也必会引发学科上的调整和改革,再加上电学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现在教学的现状,其自身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弊端。[1]正是由于这些问题和弊端的出现,很多高校教师因此致力于探讨课程改革建设,并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措施。本文针对教学群体的不同,对类似电学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若干建议,比如在教学上引入情感化、多元化等。笔者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这些教学方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电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电学课程的特点

(1)面对专业的广泛性。电学基础课作为非电类本科专业的工科专业基础课,其面对的对象很广泛。以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开设电学课程的专业原来主要有土木与建筑、化工与材料、水利与环境等工科专业,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开设电学课程的专业已经延伸到医学类等专业,面向的学生层面越来越广泛。

(2)本课程内容的多面性。本课程有四大理论模块的内容,包括电路理论模块、模拟电子模块、数字电路模块、电机与控制模块等内容,内容非常多。多方面的内容要在有限的学时讲完,既要注重质量又要把握时间,对教师也是一种考验。这样类似强加的内容学生掌握的情况也有待进一步观察。

(3)教学对象的复杂性。这方面与开课的本科专业以及课程内容的多面性有关。由于面向专业的广泛性,比如文科类的学生,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大多学得不够好,这样教师讲解起来就非常艰难,教学结果就会参差不齐。

2.当前电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首先,本课程的课时少、内容多。电学课程内容有多面性的特点,知识面很广。比如电路理论模块,每一部分的内容在电学里面都是一个大的方向,而在这里却只有短短的十几个课时。以我校为例,从教学的时间安排上,电学一般只安排了一个学期的教学时段,最少的电学学时是32学时,最多的有104学时。短短的一个学期,在有限的学时内要较好地完成电学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取舍,在实施教学时必须恰当把握难度、深度。

其次,学生多,教师少。以我校为例,开设电学课程的学院和专业很多,包括本科、三本以及专科,学生不断增加而电学教师人数却一直不变,师资力量不是很充足。这样就出现了一名教师不但承担本科电学教学,同时还承担专科电学教学的情况。专业的不同,侧重点不同,学时数不同,也就要求教师备有不同的教案,但这在实施中具有一定的难度。

最后,电学课程实践性内容课时少。作为非电类专业的学生,我校的实验教学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0%左右,相对于所学内容而言,实验课学时偏少,而实践、实习课几乎没有开设。从课程结构上可以看出,学样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存在缺漏环节。这些对实践实习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很不利。

二、目前电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内容知识多,学生有畏惧心理

本文前面已经指出,电学课程的内容广而散,杂而多,具有多面性,所需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物理知识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等,所学知识也各有各的学习方法。对于电路理论模块,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尤其是暂态电路的分析,而模拟电子部分基本都是小信号回路以及理论知识,学起来很枯燥;数字部分以及电机控制部分内容实践性相对比较强。由于逐年的高校扩招,使少数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这样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电学之初易产生畏惧心理,学习缺乏自信。

2.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枯燥

在教学方式上,目前我校教师依然多采用“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为了应对学时压缩及教学内容的扩张,课堂教学已经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一方面大大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使得单位时间内教师传授的信息量大幅提升,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缓解了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单位学时内信息容量的提升,使得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无法得到改变。电学课程本身知识较多、内容抽象、理论枯燥,这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上容易疲倦,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氛围不活跃。

3.教学过程机械化和任务化

教学过程机械化是指教学过程的一种单向的被动的讲授和接受关系,而非双向的互动关系教学,具体表现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样就导致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受到压制,长期以往将不利于学生的创新与发展。[2]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学生还在延续传统的思想,比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观念根深蒂固,赋予了教师至高无上的家长式权威,使得高校的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冷冰冰的知识传授过程。课堂上教师缺乏激情,学生麻木漠然,毫无热情。尤其现在多媒体教学,很多时候使教学过程变成了人机对话过程,课堂气氛十分刻板。

由于电学教师少、专业多、学生多,所以每个教师对应的教学任务也多。同时,教师还要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因为科研工作量也是年度考核、评先评优以及职称晋升的重要衡量指标。这样一来,教师放在授课上面的精力将大大减少,必然把上课当成一种任务,一心只为完成教学工作量。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完成科研项目,增加收入。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教学过程的任务化。

上一篇: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都市型农业院校人才培... 下一篇:电气自动化类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