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为”思想及对教学的启发

时间:2022-09-29 03:32:57

论“无为”思想及对教学的启发

摘 要 本文尝试着从“无为”即“无违”这一观点出发,谈一下对“无为”的理解,并指出其对教学工作的启发。“无为”即“无违”,是指人对“道”不违逆并自觉遵从的一种状态。对教学启发包括教师要尊重规律、惟道是从,要重视教育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统一,要多行不言之教,要图难于易,要用无“分别心”对善待每一位学生。

关键词 道德经 老子 无为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62

“无为”作为老子重要的哲学思想,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无为”的含义,不同学者也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本文尝试着从“无为”即“无违”这一观点出发,谈一下对“无为”的理解,指出其对教学工作的启发。

1 无为,即无违

1.1 “无为”强调的是“无违”

老子生活的时代,战火连天,苛政繁多,一派“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的衰败景象。在老子看来,这衰败之象是统治者肆意妄为造成的,他在《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就明确提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面对这种局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思想,希望统治者能效法“圣人之治”,能“治大国如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以维持社会的稳定。本文认为,当时社会衰败动乱的根源并不是统治者的“政事之多”,而在于其“政事之乱”;老子提出的“无为”,重点也不在于强调统治者要少管少做,而是在强调宇宙万物自有其“道”,治国也有“治国之道”,统治者不要违背这个 “道”,不要乱管乱做、肆意妄为。因此,“无为”之意,更多的是在强调“无违”。

1.2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顺势而为

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对道的“无违”,它形容的是一种对“道”自觉遵循的状态,强调的是“顺势而为”。“道”被老子视为“天下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万事万物依道而生,依道而长,这就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人不去破坏这种“自然”的状态,对“道”顺应,就是“无违”,这种无违就是“无为”,也就是一种不去违背事物“自然”状态的做法。人如能做到对“道”自觉遵循,就能在做事时得心应手,就像船在江中顺流而下,表面看上去虽无刻意作为,但其实一举一动都合乎于道。

2 无为的内涵

2.1 无为,是源于心中“有道”

“无为”之“无”,“无”在自然而然,“无”在对“道”近于本能的应用,其背后,则是因为心中“有道”。“道”谙熟于心,才会对“道”有深刻认知和自觉应用,才能无声无息、自然而然有所作为。但“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所在,需要我们去观察、总结、感悟,需要我们去常想、常做,认真想,认真做。首先要认真想,要“致虚极,守静笃”,在心神安定,清明无杂念时才能“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看清事物的本真状态。此外,“道”需认真体悟,更需要认真践行。明白了道只是第一步,只有反复的实践将“遵道”内化成一种自觉行为,才能做到真正的自然无为。这个内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而是需要人在高度自律和反复练习之中才能习得。因此,老子说“上士闻道,而勤行之”。

2.2 无私才能不逾矩,才能真正“无违”

老子曾感慨,“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说“柔弱胜刚强”这个道理天下都知晓,却无人能真正做到。本文认为,这其中原因就在于天下人的“私心”。大家即使都知道“柔弱”比“刚强”从长远来看要好,但由于人的私心,没有人愿意舍弃眼前的利益,去守住“柔弱”,而圣人刚好相反,圣人“无私”,因此才能不被私心杂念所困,才能对“柔弱”、“刚强”无分别心对待,安心守住“柔弱”。

其实,“柔弱”、“刚强”只是事物的两种状态,无所谓好坏,并不需要厚此薄彼,甚至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柔弱”更能代表事物成长的状态,充满希望和生机,“刚强”,则预示着事物成熟且趋于衰败,所谓“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世人自以为抓住了“刚强”就赢得了优势,其实是违背了“道”呈现出的规律,最后往往会事与愿违,空欢喜一场。而圣人则刚好相反,耐心静守“柔弱”,看似“处众人之所恶(《道德经》第八章)”,其实是遵从了“道”,反而最终能得到好的结果。这就“无为(违)而无不为”的道理,也是本文对“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事(《道德经》第七章)”的理解。

2.3 无为,还体现在无违于“人性之道”

无为,不仅体现在人对自然规律的遵从上,还应体现在对人情、人心的了解和体谅上。“道”是宇宙之间的最高法则,他蕴含在万事万物之中,人类的情感、心理活动自然也在其中。真正的智者在为人处事时,是圆润豁达的,洞悉人情而不被人情所困,聪慧睿智却又不使人有压迫感,正如老子所言“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具有一种很积极稳健的特质。因此,当同时面对“善者”和“不善者”时,圣人就可做到一视同仁,无区别的对待,即“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这就是一种“无为”,在这种“无为”背后,是得道之人对“人性之道” 的深刻认识和遵从。

3 无为思想对课堂教学工作的启示

3.1 教师应注重规律“惟道是从”

“无为”思想要求人们应认真悟“道”,行“道”,应和“道”所呈现的规律保持一致,也就是“惟道是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作为人类最具有特色的自觉活动,更是一门要求教师高度遵循规律、“惟道是从”的科学。教育之道,即教育规律,它内容极其丰富,蕴含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具体到教学工作,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存在,如评价导向规律,内因决定规律,成长差异规律①等等,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如不遵守这些规律,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对这些规律不断学习、反复实践,将其内化成自身的自觉行为,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做到不违背规律,不违背教育之“道”,从而做到“无违而无不为”。

3.2 应重视教育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统一

老子一直重视“有”和“无”的关系,他认为“有”和“无”同出而异名,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既互根互用又相互转化。《道德经》第十一章指出“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由此想到的是教育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之间的关系。教育对社会乃至个人的功用,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两个方面,其功利的一面体现在学生通过教育学习实用知识和技能,获取就业的机会,进而为社会提供服务,创造价值。教育的非功利性则体现在对学生价值观、人文素养、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甚至是生活情趣的塑造上,通过教育每一个“个人”,对整个社会的伦理教化、风气引导、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等发挥作用。教育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是不可分割的。功利性是实现教育非功利性的工具和手段,非功利性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有形的、具体的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3 教师要善于行“不言之教”

“圣人处无为(违)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身教重于言教,感悟强于说教。应用到教学工作中,一是体现为教师要重视学生自身对知识的学习能力,要善于用“不言之教”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内化。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而传统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可谓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教师之“言”越多,需要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就越少,因而教师“多言”未必有益于学生学习。根据“不言之教”思想,教师要把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其成为独立的学习者,②因此,教师要把功夫用在课下,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寻找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但在课堂上,却要学会少言,甚至不言,要懂得“留白”,留机会给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是教师要善于利用、创设看似“无言”的教育情景。自然环境、社会舆论、学校景观、校园文化,甚至是课堂氛围、教师个人的言行,都会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它淡化了学生“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避免了学生对说教的厌恶和应付,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对于这种的教育形式,教师不仅应该充分利用,而且应该去维护和创造,这是对教师“不言之教”的更高要求。

3.4 授课过程要“图难于易”,顺势而为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指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说的就是解决难事,要从容易处开始,做大事,要从细节着手。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说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情、学情,熟悉对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以便选择合理的角度去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反复讲也听不懂,反复解释也不理解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以学生心为心”,对学生的“学情”有准确的把握,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观察,仔细体会,找准教学的难点,找准学生对某个知识点难以理解的症结所在,而后才能从容易、细微处着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顺利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3.5 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

“无为”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还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上。一是教师应用一颗“无私之心”,对品性、资质乃至生活背景各有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无分别心”对待。二是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自律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位学生顺利学习,快乐成长。

注释

① 胡重光.关于教学规律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3.2:34-37.

② 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1999.9:19-23.

上一篇:中美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比较与启示 下一篇: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