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特色办学规律分析

时间:2022-08-28 11:06:22

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特色办学规律分析

摘 要 虽然全国23个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的特色身份各有千秋,但是,纵观这些特色专业点的发展历程,发现其内在的特色凝聚因子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方案、实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专业办学方向等因素上,且呈现出一定特色办学规律:注重特色化的专业办学方向,凝炼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特色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特色化的教师队伍结构。

关键词 旅游管理 国家级 特色专业 特色因子 办学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28

从理论来说,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需经过确定专业建设目标、特色专业建设方向、特色专业定位、特色专业建设内容等若干主要环节。①有学者指出,我国的特色专业建设存在效益与特色培育两方面的问题,需要从专业建设战略规划、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特色专业评价与监控体系等方面加以解决;②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地方高校应逐步构建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质量保障体系。③从实践来看,根据教育部2012年9月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旅游管理由原来的二级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并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三个专业。其中,旅游管理专业进入“国家控制布点专业”行列,意味着其办学规模已偏大,因而需要各高校进行特色专业建设以实现更好发展。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全国共有7批345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点得以政策扶持和重点建设。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点占有23个,占比0.67%。虽然23个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的特色表象存在较大差异,但其内在的特色凝聚因子却具有较为普遍的规律性,也因此为其他高校的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一定启示。

1 特色因素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23个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的各自特色,认识其特色身份,笔者拟从特色身份识别和特色凝聚因子两个视角分别加以归纳整体,具体如表1所示。其中,“特色身份识别”是各特色专业点区别于其他特色专业点的显性身份,“特色凝聚因子”是各显性身份的内在本质因子。

从表1可以看出,23个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的特色身份存在较大差异,充分体现了其特色专业点的内涵所在。但其内在的特色凝聚因子来看,却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方案(频次17)、实验实践教学(频次15)、师资队伍建设(频次8)、课程建设与改革(频次5)、专业办学方向(频次4)等因素上,说明这些因子是任何高校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所不可或缺的,出现频次越高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因子越重要,或越能清晰地体现其办学特色。

2 特色办学规律

深入分析上述各特色专业点的建设经验,发现其特色办学存在如下规律:

2.1 注重特色化的专业办学方向

从23个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的情况来看,云南大学结合云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旅游人才需求实际,开设有旅游经济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3大学科支撑方向;云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则下设旅游教育、景观规划与设计、策划营销等3个专业方向,以跟云南大学形成区分;桂林理工大学结合国际旅游目的地桂林的本地资源,及面向东盟的人才需求状况,重点发展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等3个专业方向;燕山大学则从当地实际出发设有旅游管理专业设有饭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电子商务4个专业方向。

2.2 凝炼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23个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中,有17个将“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其突出的特色加以提炼和打造。深入分析后发现,其“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之路多半遵循着如下规律:第一,注重自身独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如云南大学的对外合作办学模式、天津商业大学的中外联合办学模式、黄山学院的“职业经理人”育人模式、青海民族大学的“一专+多能+特长”的培养模式,等等;第二,充分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如北京联合大学建立了由北京市旅游局、首都旅游集团及其它首都旅游企业共同组成的北京联大旅游学院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桂林理工大学“校、政、企、研”的协作办学思路,贵州师范大学“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方针,等等;第三,注重人才培养方案多方面内容的协同发展,如桂林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四方面:(1)优化课程体系;(2)高度重视专业课程的教与学;(3)教学方法具备时代特征和国际化特点;(4)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

2.3 打造特色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硬件方面,23个特色专业点无一例外地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其中,建设最具成效的当属华侨大学。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华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点已建成国内一流的旅游实验教学中心,也是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形成了“为侨服务,传播华文”、“服务海西,示范全国”、“主题实验,实践创新”、“四高模式,科教协同”、“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五大特色。

软件方面,无一例外地将实践教学体系加以重点看待和处理,注重实效。例如,贵州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旅游行业用人需要,建立了课堂教学与参观见习、仿真模拟、实战演练、专项能力训练和毕业综合实践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2.4 优化特色化的教师队伍结构

首先,拥有向心力强的教学名师或专业带头人。如东北财经大学的谢彦君教授、华侨大学的郑向敏教授、云南大学的罗明义教授、湖北大学的马勇教授、重庆师范大学的罗兹柏教授等,都算得上是旅游界的旗帜性人物,他们对其所在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释放了极大的正能量。

其次,注重教学与科研团队的培养和提升。例如,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联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点已组建起一支积累了丰富专业教学经验和较强实战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PBL教学改革团队”,其中,具有行业兼职背景与经历的专业教师占63.6%。

再次,招聘与选拔教师看重实践经验。例如,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倡导教师做行业的实践者,既要从事“学术研究”又要从事“行业实践”,鼓励并支持教师在承担横向课题、管理咨询、规划设计等工作中积累实践经验。

注释

① 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30):19-20.

② 陈少斌.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6):144-146.

③ 王能河.地方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57-159.

④ 邱鸣.中国旅游教育与教学法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上一篇:高校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之“CDIO工程教育法”... 下一篇:丝路传奇(连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