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区山地建筑形态初探

时间:2022-09-29 03:21:02

辽宁地区山地建筑形态初探

摘要:论文借鉴传统山地建筑接地形式,从形态入手,把我国的传统山地建筑作了归类和分析,并试图通过传统山地建筑的形态诠释辽宁地区现代山地建筑形态的发展和演变,以期对现今的山地实践有所启迪。

关键词:传统山地建筑;建筑形态

辽宁省地势大体为北高南低,从陆地向海洋倾斜;山地丘陵分列于东西两侧,向中部平原倾斜。东部山地丘陵区为长白山脉向西南之延伸部分,这一地区以沈丹铁路为界划分为东北部低山地区和辽东半岛丘陵区。东北部低山区为长白山支脉吉林哈达岭和龙岗山之延续部分,由南北两列平行的山地组成,海拔500~800米,最高山峰钢山位于抚顺市东部与吉林省交界处,海拔1374米,为本省最高点。辽东半岛丘陵区,以千山山脉为骨干,北起本溪连山关,南至旅顺老铁山,长约340公里,构成辽东半岛的脊梁,山峰大都在海拔500米以下。区内地形破碎,山丘直通海滨,海岸曲折,港湾很多,岛屿棋布,平原狭小,河流短促。西部山地丘陵区由东北向西南走向的努鲁儿虎山、松岭、黑山、医巫闾山组成。山间形成河谷地带,大、小凌河发源地并流经于此,山势从北向南由海拔1000米向300米丘陵过渡,北部与内蒙古高原相接,南部形成海拔50米的狭长平原,与渤海相连,其间为辽西走廊。

由于辽宁70%地区的地理地貌都属丘陵山地,山地的开发利用势所难免。在前所未有的山地开发热潮面前,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开发辽宁山地建设山地建筑,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传统山地建筑的形态进行分类,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标准。一般说来,传统山地建筑形态的每个表现因素都可以成为独立的划分标准,但是,其利弊也各不相同。

通过分析总结上述对传统山地建筑接地的研究成果,结合辽宁地区地理地貌、气候水文等多种影响山地建筑形态因素,及当前现代城市建筑空间大型化、公共化的趋势,我们可以将山地建筑形态归纳筑填、错层、掉层、跌落、错叠等5种建筑形式。

1.筑填式

对天然地表进行挖填使其形成平整台地,这种策略是其他接地策略的基础,其形态特征是建筑的底界面与场地水平基面重合。“筑填”可以分作两种具体处理方式。

提高勒脚。如果地形坡度不大,可以通过提高建筑勒脚使建筑底界面放置在同标高的场地基面上。在坡度较小且均匀的斜坡上提高勒脚并不破坏建筑基底以外的天然地表。因此对于保持良好的绿化环境和坡地稳定性都是有利的。

筑台,对于填方必须砌筑堡坎或护坡以防治松土崩塌。这种方式在传统山地建筑接地中称为“筑台”。利用这种手法时应该避免高切坡和高筑台,同时注意“挖方”与“填方”的土石方量能达到平衡。在辽宁地区超过8米高的切坡就必须进行专门的地质安全论证。因此这种手法常常用于地形坡度不大且住宅占地不多的情况。在山地住宅组合中,利用高差分层筑台是也常见的方式,可以避免对地形进行过度改造,而且能创造参差变化高低错落的建筑群形态,形成山地住宅的群体气势。

2.错层式

在地形较陡的山地环境中,为了避免较多的土方工程量,人们往往会在同一建筑的内部形成不同标高的底面,这就形成了错层。错层适应了山地的倾斜,使建筑与地形的关系非常紧密。错层的底面标高差通常处在一层之内,适应山地坡度10%~30%。山地住宅错层的实现,主要依靠楼梯的设置和组织。根据地形坡度的大小,采用一、二、四跑或小等跑楼梯,作出不同高度的错层处理。使各单元错1/2,1/3,2/3,1/4,3/4层等。

3.掉层式

传统建筑中称之为“天平地不平”。可垂直等高线布置在坡度为25%~50%的坡地上,同一建筑内部“错层”高度达一层或一层以上时,就形成了掉层。掉层往往由于基地地形中部有较大的急坡或者小型的岸面出现,而两侧的地形平缓时,就可考虑掉层。掉层有掉一层和掉多层的情况。

掉层一般分为纵向掉层、横向掉层和局部掉层二种。纵向掉层是指建筑物垂直等高线。此时建筑跨越等高线较多,底部常以阶梯的形式顺坡掉落。横向掉层的建筑,多沿等高线布置。局部掉层的建筑在平面布置和使用上都较特殊。一般在复杂地形或建筑形体多变时采用。

4.跌落式

在山地中由于朝向、通风和交通的要求,基地用地紧张等原因,建筑常常垂直或者斜交等高线布置,采用相同建筑母体组合排列,顺坡地层层阶梯状跌落的接地方式。适于10%~30%的坡地,跌落的高差和建筑面宽可以随坡地而定。屋面高低错落,可利用墙面高差组织采光通风,同时也可以形成露台和顺坡延仲的大坡屋顶,极富特色。

由于跌落的高差和跌落的间距可以灵活的选择,所以跌落的适应性是较广的。跌落成组排列,所以每个建筑单元有较为完整相似的功能和使用空间,可以完全独立使用。在建筑群体中采用这种形式,往往可以随坡层层下跌,形成颇有气势的形态效果。缺点是为了适宜保证采光通风,建筑的进深不宜过大。同时如果山地坡度过大,建筑群难以获得车行交通联系每个单元,只能通过踏步联系建筑入日。建筑前区仍可结合入口设置活动体息的平台,或者一些临步道的商业。

5.错叠式

错叠与跌落相似,也是由建筑单元组合而成,不同的是错动方式有所差异。前者是单元横向跌落连接,后者是单元上下错叠。在50%~100%较陡的坡地环境中,建筑呈单元组合随坡度逐层或者隔层沿水平方向作一定距离的上下错动。错叠式多正交或斜交于等高线。利用每层的顶界面来构筑上一层的底界面,下层部分屋顶成为上层单元的室外平台。建筑的层高在3m~3.3m左右,内侧封闭感强,一般用来解决交通走廊,外侧可以获得良好的采光通风,故每层留出一个朝向室外开敞的亲近自然的平台,以减少山地竖向基面对建筑的压迫感,也解决了山地坡度较大,室外难以形成活动场地的问题。其中错叠又可以分为逐层错叠和隔层错叠两种形式。

结语

山地建筑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山地建筑活动也呈现出与之相对应的发展趋势:功能类型日益多样化、规模日益扩大,新技术及生态学观念的引入为山地建筑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人们消极地、动物般地适应自然,也不是盲目地、武断地改造和征服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利用生态学的规律去改造、利用自然,做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洽。面对今天全球性的环境恶化,城市病的蔓延,山地空间环境设计与建设决不能走以往的老路,应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从人类的生理感受出发,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尽可能地利用地形、地貌、气候、动植物、水体等因素来建构空间环境,并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和能源,以达到坡地空间环境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建筑物总是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当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形式、建筑方法的变革,必将为山地场地的开发、山地建筑的设计带来新的构思和大胆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卢济威.山地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2007

[2]黄光宇.山地城市学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2006

[3]唐璞.山地住宅建筑.科学出版社[M],1994

上一篇:雷州闽海系原始生态型传统民居 下一篇:对于低碳建筑的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