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海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与路径选择

时间:2022-09-29 03:15:20

论青海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与路径选择

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否协调发展,取决于这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取决于这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否顺利地从低级向高级转变。合理的、高度化的产业结构能有力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不合理的结构则会阻碍经济发展。近年来,青海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仍然显示出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依然存在。因此,有必要根据青海产业结构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具有青海特色、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以推动青海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

三次产业结构现状

从总体上看,青海省的产业结构表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日益缩小,第二、三产业日益扩大的趋势,三次产业构成趋于合理。青海三次产业构成在1980年呈“二、一、三”格局分布,其后则一直呈现出“二、三、一”的顺序,各个产业构成的变化也大体表现为第一产业不断收缩、第二、三产业构成逐渐增加的规律性特征。

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青海的产业结构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存在着农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等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但农业内部结构明显不合理。第一,种植业方面,大路货、低质产品供大于求,粮食出现阶段性过剩,特色产品特别是优质产品供给不足。第二,在大农业结构上,草原面积是耕地面积的63倍,但畜牧业产值只有农业总产值的一半,牧业产值所占比重显然过小。另外,林业、渔业也未得到应有发展,仅占农业总产值的4%左右。第三,农业区各地种植结构趋同,地区乃至农户存在明显的自给性,经营规模小,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没有很好地形成。

(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继续增强,但工业化水平仍然不高。在进入2000年以后,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的速度加快,表明青海第二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与全国同期水平相比,青海的第二产业发展仍然不足。青海2003年第二产业比重为47.2%,这与全国同期52.2%的水平相比仍然低4个百分点。另外,青海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占了较大比重,2003年青海建筑业产值占全部产值比重为16.2%,为第二产业产值的34.3%;工业产值仅为全部产值的31%。可见,青海的工业化水平仍然不高。

同时,在工业内部,重工业的发展快于轻工业。在重工业内部,又偏重于发展加工业,而原材料工业相对落后。特别是资源丰富的水电、盐化、耗能较大的有色金融冶炼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不够。

(三)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2000年以来,第三产业在青海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达到40%以上。但这并不能说明青海第三产业发达,而是由子第一和第二产业落后、由行政事业等单位将第三产业比重支撑起来的,同发达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第三产业的构成中,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和批发零售餐饮等产业占据了很大比重,而金融、保险、服务、信息业等现代服务所占的比重低。由此可见青海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性,这将对青海经济的稳定和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带来较大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导向

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有一个导向问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是指,根据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经济发展成熟水平以及具体条件,确定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导向选择的基本依据是:①该区域自然资源状况及其基本特点;②该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发展的总水平,包括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③国际分工及国内分工的要求。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导向按其经济成熟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资源导向型,即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资源型产业占主导地位。

(2)结构导向型,即建立起以主导产业为核心、自然资源开发和加工制造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直到加工制造业占主导地位。

(3)技术导向型,即使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方向转变,也就是在结构调整中大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直至占主导地位。

就青海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而言,我们以为,青海已经跨过了经济起飞的准备阶段――资源导向型阶段,处于结构导向型阶段。对青海来说,结构导向型的调整不仅十分必要而且相对于我国其它省(区)有明显优势:一是青海是一个后开发的经济小省,企业比较少、经济总量小、社会负担小、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较低、社会震动较小。二是青海特色资源种类多而且丰富,是产业结构大调整非常有利的条件。三是西部大开发形势的推动和国家的大力支持。由上可知,青海进行产业结构大调整具有多优势和低成本、低风险的特点,是完全可行的。

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举措

对青海产业结构的调整,省委、省政府已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发表过有益的见解,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些具体的看法:

(一)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优化农牧业结构关键是要立足省情特点,把资源优势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要充分利用青海冷凉气候资源,大力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高效生态农牧业,使特色资源变为特色产品,延伸农牧业产业链,提高质量和效益。第一,要加快发展特色种植业,重点发展油菜、脱毒马铃薯、优质蚕豆、中藏药材、反季节蔬菜、特色花卉六大产业;第二,要立足青海省种植业总量小、畜产品资源优势明显的实际,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做大做强畜牧业,重点发展草食畜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尽快使草食畜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第三,加快发展特色水产业,重点发展冷水鱼养殖,引进优良鲑、鳟鱼品种,建立优良鱼种繁育基地和商品鱼养殖基地,形成以各类水库和湖泊为基地的高原特色冷水鱼生产基地;第四,加快发展特色果品产业,在做大现有的“贵德长把梨”、“同仁酸梨”、“两化苹果”、“循化花椒”、“民和桃”、“乐都沙果”等传统果品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沙棘果、核桃、软儿梨、山杏、葡萄等果品产业,在贵德、循化、化隆、尖扎、民和、乐都等县建立一批特色果品生产基地。

(二)重点培育和发展工业主导产业,形成青海经济发展的支柱和龙头。产业结构升级要求青海对主导产业部门要进行选择。青海目前应该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5个产业。其中前3个产业比重较高,对相关产业的关联效应强,又应该作为青海省的支柱产业。首先,要把石油、天然气工业做大做强。今后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上,

在探明储量不断增加的基础上,稳步扩大生产规模和能力。努力把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成为全省经营规模大、实现利税多、最有实力和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其次,要重点发展铝、镁等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逐步扩大铝工业生产规模,发展精深加工产品,积极地发展铝电联营;依托盐湖资源优势,采用高新技术发展镁工业,发展好镁系列产品的延伸加工工业,不断推出高附加值的镁产品。再次,要把水电工业做大做强,抓好电源建设,将青海建成“西电东输”的重要基地。在发展大水电的同时,还要抓紧发展煤发电、天然气发电及太阳能发电,不断增大电能的总量。

青海的二级专业化部门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6个专业化部门。应当作为青海潜在的支柱产业予以培育。第一,要把化学工业做大做强,重点是把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工作抓好,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加大技改投入,使生产企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努力使我省成为全国最大的钾肥和盐化工综合生产利用基地。第二,要加快改造、提升医药工业,调整优化医药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以低毒、高效、多品种的品生产为重点,以中藏药资源开发利用为特色,以医用胶囊生产为基础,多剂型发展相结合的医药发展格局。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对工业发展的产业支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有利于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形成制造业基地的产业支持。通过加快邮电、通讯和金融、保险、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为青海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和“硬”环境,是青海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首先,要把信息产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加大投入,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宽带传输网络,加快建设青海公用信息平台,扩大互联网覆盖率,逐步建立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的省级信息高速通道和主干网,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其次,要重视社会事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促进非义务教育、医疗保险、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最后,要大力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业,使之成为青海重要经济增长点和服务业的龙头。要进一步放开手脚,拓展思路,放宽政策,鼓励多种经济类型、多种所有制形式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和经营。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旅游重点景区的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发展与周边省区重点旅游景区的联合协作,营造西部大旅游的新格局。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上一篇:远古的鼠兔 下一篇:青藏铁路贯通对柴达木旅游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