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 一一风荷举

时间:2022-09-29 01:27:42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亲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近半个世纪所出版的十四本散文集中,精选八十余篇集结而成。共计十八万余字,具有很高的阅读欣赏和收藏价值,既是张晓风的散文精粹本,又是一本读者期待已久的珍品。

张晓风是台湾著名女作家,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即以散文成名,其散文作品广阔如人生,淡有淡味、浓有浓情,怀旧的固然动人温情。

雨之调

文/张晓风

雨荷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

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侍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来度日。

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唯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多么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秋声赋

一夜,在灯下预备第二天要教的课,才念两行,便觉哽咽。

那是欧阳修的秋声赋,许多年前,在中学时,我曾狂热地鸩于那些旧书,我曾偷偷地背诵它!

可笑的是少年无知,何曾了解秋声之悲,一心只想学几个漂亮的句子,拿到作文簿上去自炫!

但今夜,雨声从四窗来叩,小楼上一片零落的秋意,灯光如雨,愁亦如雨,纷纷落在秋声赋上,文字间便幻起重重波涛,掩盖了那一片熟悉的文字。

每年十一月,我总要去买一本Idea杂志,不为那些诗,只为异国那份辉煌而又黯然的秋光。那荒漠的原野,郡大片宜于煮酒的红叶,令人恍然有隔世之想。

可叹的是故国的秋色犹能在同纬度的新大陆去辨认,但秋声呢?何处有此悲声寄售口?

闻秋声之悲与不闻秋声之悲,其悲各何如?

明朝,穿过校园中发亮的雨径,去面对满堂稚气的大一新生的眼睛,秋声赋又当如何解释?

秋灯渐黯,雨声不绝,终夜吟哦着不堪一听的浓愁。

青楼集

在傅斯年图书馆当窗而坐,远近的丝雨成阵。

桌上放着一本被蠹鱼食余的青楼集,焦黄破碎的扉页里,我低首去辨认元朝的,焦黄破碎的往事。

一壁抄著,忍不住的思古情怀便如江中兼天而涌的浪?,怱焉而王。那些柔弱的名字里有多少辛酸的命运:朱帘秀、汪怜怜、翠娥秀、李娇儿……一时之间,元人的弦索、元人的箫管,便盈耳而至。音乐中浮起的是那些苍白的,架在锦绣之上,聪明得悲哀的脸。

当别的女孩在软褥上安静地坐着,用五彩的丝线织梦,为什么独有一班女孩在众人的奚落里唱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而如果命运要她们成为被遗弃的,却为什么要让她们有那样的冰雪聪明去承受那种残忍?

“大都”,辉煌的元帝国,光荣的朝代,何竟有那些黯然的脸在无言中沉浮?当然,天涯沦落的何?是她们,为人作色的何止是她们。但八百年后在南港,一个秋雨如泣的日子,独有她们的身世这样沉重地压在我的资料卡上,那古老而又现代的哀愁。

雨在眼,雨在耳,雨在若有若无的千山。南港的黄昏,在满楼的古书中无限凄清!萧条异代,谁解此恨!相去几近千年,她们的忧伤和屈辱却仍然如此强烈地霞撼着我。

雨仍落,似乎已这样无奈地落了许多世纪。山渐消沉,树渐消沉,书渐消沉,只有蠹鱼的蛀痕顽强地咬透八百年的酸辛。

上一篇:贝类少年 第9期 下一篇:让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成为语文教学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