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环节 大机智

时间:2022-09-29 01:06:56

一节课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独具匠心的素材收集、充满智慧的微环节处理等,都是教学机智的体现。有的教师对教学细节不是很重视,往往使教学留下遗憾。所以,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更应注意对教学过程中“意外”的恰当预设与正确处理。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能体现教师的智慧。

最近听了一节观摩课,其中的一些教学环节和收效,让笔者对教学机智又有了一番新的体会。

课堂导入:吸引人的开始

一堂引人入胜的课往往从精彩的课堂导入开始。成功的课堂导入不一定需要华丽的外表,但是它必须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体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能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情境创设往往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快速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听《数据筛选与排序》一课时,执教教师上课伊始便展示一个窗口(如图1),让学生完成相关选项的填空。

学生看到这个程序窗口,先有几分好奇。等填写完毕,看到自己和其他学生的相关信息都在下面的窗口中显示出来时,觉得很有意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开始相互交流,讨论列表中的内容。随后,教师又通过网页(如图2)将所有学生的信息展示出来,引得全班学生眼睛发亮。

在这个导入环节,教师设计的任务极具吸引力:出示任务单、填写信息、出示个人信息、出示全班信息……环环相扣,将学生的兴趣逐渐“勾”了出来。可见,只有从学生的角度设计课堂情境,情境才有吸引力、有活力,并且情境创设得越真实,越能够调动人的所有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

收集素材:兼顾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内容一般比较传统,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缺少生活气息。为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我们可以关注学生的话题,与学生沟通,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收集适合学生的素材,把教学内容融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在《数据筛选与排序》一课中,教师收集的是学生自身的一些数据,如身高、体重、出生月份,使学生通过计算体质指数(BMI)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再对每位学生的BMI值进行分析。从学生操作的速度来看,学生对这些数据相当熟悉,素材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获得了。

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这样的素材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师只有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才能收集到针对性强的素材,才能有效避免信息技术课堂只停留在技术层面的问题,使教学向深层次拓展。

教学广播:关注微环节的处理

课堂是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注意课堂的整体性,也应关注细节问题。信息技术教学中,屏幕控制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师生交流的必要途径。课堂上,当教师控制学生屏幕时,经常能听到学生“唉”、“等一下”的抱怨声,甚至出现一气之下扔掉鼠标等过激行为。根据心理学特点,当学生解决某一问题时,他更需要的是时间和空间。一旦思考被突然打断,会产生烦躁情绪。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减少屏幕控制,适当采取大屏幕投影或者点对点式的学习指导,既满足了部分学生的需要,又保证了学生操作的顺利进行。

《数据筛选与排序》一课的教学进行到计算BMI值环节,学生操作时暴露出了对公式计算的不熟练。有的在输入公式时忘记输入“=”,有的在输入公式过程中因任意选择单元格而出错,还有的没有选择结果单元格,等等。这时,执教教师采取了大屏幕教学,既避免了过多地干扰学生操作,又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学生的问题,确保课堂的顺畅进行。

问题解决:化繁为简的能力

教与学的过程是课堂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的任务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浅显化、把浅显的问题隐性化。教师应在全面分析学生、教材的基础上,预设灵活、动态的教与学环节,为学生提供简单而高效的学法,让学生乐在其中。面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的语言应简洁清晰,能直观地说明问题的本质。

《数据筛选与排序》一课的难点是数据筛选与排序操作时数据区域的选择,学生往往搞不清楚该选择哪些数据。如果教师能认识到这一点,并简单地指明“数据筛选时只需选择标题行,而排序时只需选择同一类别数据记录就可以了,不必在乎规则表(如图3)与不规则表(如图4)”,就能将一个容易复杂化的问题简单解决了。

笔者认为,排序、筛选、规则表和不规则表都是“死”的,而解决问题(数据选择)的思想才是“活”的。如果教师能三言两语道出其中的本质,就能让学生快速地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而高效的信息技术课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我们应该时刻倡导“低碳”课堂,这需要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课堂留白:点到为止的智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知识原野的窗子。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操作和创造的时间与空间。在课堂上有所讲、有所不讲,把知识“留白”,将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渴求者,这需要教师的智慧与策略。

在《数据筛选与排序》的课堂操作过程中,学生对“月份”列进行(笔划)排序操作时,结果顺序是“10月、11月、12月、1月……”,没有按照“1月、2月……”这样的顺序排列。面对课堂上的疑问,有的教师会巧妙掩饰,有的善于有效利用,用一句“在Excel中可以实现按月份顺序排列,至于具体操作,我想下面的同学能找到答案”,就能顺利将“包袱”抛给学生,指引他们课后自己去解决这个疑问。

当你在课堂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时,你有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表情?这样做是最有效果的吗?其实不然,适当的课堂留白反而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这个过程可能有点儿折磨人,但会让学生明白一句话:对挫折的感悟远比成功深刻。

教学是个永无止境的工程,在许多看似微小的教学环节中,其实蕴藏着精心备课后的大机智。也只有这样的大机智,才能为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增添光彩,使它活力无穷、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浙江上虞中学)

上一篇:让“数字化”悄然走进校园 下一篇:浅谈如何利用阅读区角提高幼儿自主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