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有效教学

时间:2022-09-29 12:45:12

我所理解的有效教学

近年来美国人加里.D.鲍里奇所著《有效教学方法》在中国中小学引发了一场貌似革命、实为盲动的变化。各地学校趋之若鹜,人人争说,校校推行,一时间成了新课程改革之中最受关注的话题。其实多数的教师乃至于各级领导对于有效教学的真正内涵和操作规则并不太明白,更多的、仅仅是望文生义或者凭空想象,却也搞得风生水起如火如荼,一如当年的某些政治运动。自从反斗争以来,一些人已经渐渐习惯了甚至是喜欢上了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来代替个人的行为,用集体的愚蠢来掩盖个人的过失或者罪过,以群氓的无知无畏来实验自己的思想主张。这种思维方式已经沉淀在了许多人的血液当中,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也不管哪个领域,科学精神从来都是中国人所欠缺的。在这场所谓有效教学的风潮里,同样采取的是群众运动的操作模式,同样欠缺的是科学分析的精神。在此,我想通过对加里.D.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的学习,让自己在这场方兴未艾的运动中有个清醒的认识。

一、关于有效教学的概念问题的探讨

在《有效教学方法》一文中,加里.D.鲍里奇并没有为我们完整地阐述有效教学的概念,而仅仅是提出了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的一些结论:“大约有五种教师行为与学生理想行为密切相关,我们称之为关键行为。因为它们对有效教学至关重要。这五种关键行为是:1.清晰授课;2.多样化教学;3.任务导向;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5.确保学生成功率。”由此可见,鲍里奇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的概念问题采取了避重就轻的办法,他只是告诉我们以上五种教师行为可能是(仅仅是可能)促成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而不是有效教学的本质所在(以上所述是促成有效教学的五个关键行为,也是有效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行为,只有具备了这样五种关键行为,教师的教学才可能是有效教学。――鲍里奇)。

在此,如果我们指责鲍里奇是以某种可能性来代替必然性乃至偷换概念的话,都是不讲道理的。鲍里奇并没有试图误导我们,使我们误入歧途的是我们自己。在我们还没有搞清楚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的实际价值之前,就盲目地将之奉为圭臬顶礼膜拜,无疑是很愚蠢的。将一种还不算成熟甚至仅仅还停留在研究试验阶段的理论,作为一种普遍真理推广到全国的中小学而不考虑是否符合中国国情的做法也是极不负责任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实事求是。我们应该本着科学求真的精神来看待一切,对于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同样必须抱持这种审慎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从逻辑的角度来分析,鲍里奇所提出的能够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本身并不一定就是有效教学,而仅仅是某种可能性。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1.能够促成有效教学的行为其实并不止这五种?2.凡是能够促成有效教学的行为都只能称之为关键行为而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3.不同的学术性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之间)在有效教学的方法上是不是可以通用或者说有相似的一些原则?至少从鲍里奇的逻辑的角度来看应该是这样的。如此,我们会发现,《有效教学方法》一文能够带给我们的只是一些启示性的研究,并没有为我们开出什么灵丹妙药和终端思想。既然在内涵上语焉不详避重就轻,那么在外延上多做一些手脚也属正常了。至于有效教学的概念究竟该如何界定,限于能力和篇幅问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不过鲍里奇的文章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实验仍然是具有启示性和前瞻性的,对于从事各级教育教学的同行们来说,仍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学习。本文的宗旨也正是想通过对鲍里奇文章的一点粗浅认识和分析,引起同行们的兴趣,并一起来做些有益的工作。

二、对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的探讨

1.清晰授课

鲍里奇认为清晰授课应该具有三个特点: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的特殊习惯。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要求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所应具备的。如果教师只是偶尔达不到这些要求,在现实中也是应该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是经常性地背离这些基本要求,就说明该教师根本不具备成为教师的素质,那么使其走上讲台的原因就应该从行政部门去寻找,而不是孜孜于教学方法的探讨,因为本末倒置了。

2.多样化教学

这是个教学手段问题,涉及到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学设施的客观水平两个方面。提问的确是个非常有效的手段,但是与课时任务、班额大小有很大的关系,能否充分运用这一手段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少在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校里,这个效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另一个方法是对学习材料、设备、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等的利用,这在许多学校里已经是司空见惯寻常之事了。但是诸如多媒体的演示之类的教学手段,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帮助提高教学效果,似应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归根结底,教学手段应该丰富,但是教师的学养和对教学真正充满热情才是完善各种教学手段的内在动力。鲍里奇是在教师的学养和教学热情方面都能满足其职业要求的前提条件下,提出多样化教学的观点。然而在我国的教育环境中这一前提条件往往是无法得到保证的。这就使得强调教学手段多样化实际上的难度大大增加了。

3.任务导向

鲍里奇在这里提出,任务导向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教师用于教授特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这段话有些令人疑惑。以中国目前的高考制度而言,教学任务的规定一说早已被一年年花样百出的高考题所超越。如果高中教师恪守着学制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来组织自己的教学(即鲍里奇所说的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那么他的学生可能就会遭遇严重的失败。那么超越学制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内容算不算有效教学呢?至少这对于中国的高中教师来讲是个难题。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当学生不投入到学习当中去的时候,鲍里奇指出教师需要改变任务本身的结构以及对学习者的认知要求。这就要求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来安排引发学生投入学习活动。读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中外学制上的巨大差异来。当一个班级的多数学生不能投入到学习中来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更换该班级的授课教师。如果不能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是少数的时候,我们就会采取诸如找他谈话或者在别的时间里为他补课等手段,很少会允许为他们改变任务本身的结构来改变学习者的状态。当一个班级的学生达到近百人的时候,照顾多数人才是合乎情理的。孔子也曾讲过因材施教,但是如果孔子当时是同时教导三千弟子的话,也就只好有教无类了。另外,学生不愿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的原因,在中国恰恰是学制所造成的,单凭有效教学的手段是无法真正见效的。

5.确保学生成功率

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这一定义的提出倒是基本符合中国中小学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但是中外体制上的差别仍然是不能忽视的。鲍里奇或者说美国中小学对于教学的目的是这样设定的:高水平的成功率将使学生掌握课时教学内容,同时还提供了通过实践来应用所学知识的基础,因为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学生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一些思考,比如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思考等。在策略方面,这对于自我导向学习和学会学习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请注意,学习的较高目的是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思考,让学生学会自我导向学习和学会学习,这是个终身学习的目标。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功利性的目标,而这又恰恰是中国目前中小学教学的最大要求。教育应该是也必须是非功利性的,这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其次是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生活和与人正常地相处。再次才是具备相当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生活技能。孔子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有效教学只是教学手段的探索,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好的手段也无法使我们达到目的。

客观地说,鲍里奇的有效教学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见外国基础教育特点的窗口,其中不乏有益的东西。只要我们能够辩证地学习和借鉴,还是可以从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经验,从而丰富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帮助我们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教学之路,从而达到育人育己的更高目的。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方法》(美国)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著.江苏教育.

上一篇: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优化科学实践教学 下一篇: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