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不良形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9-29 12:30:34

对小学生不良形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师道尊严、学而优则仕”长期统治着思想意识形态。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倍受人们的尊敬,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教师讲的学生必须接受,于是教师的权威也就从小形成并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之中,使学生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而且发展成为一种习惯。

1学生“说”的重要性

在今天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中,社会实践必将越来越以“说”为主。因为人与人的情感沟通,需要语言的交流。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口头表达比书面表达起着更直接的交际作用,所以说话能力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通过口语交际教学与训练,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整合了 “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但是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却忽视了这个问题,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写”而不能“说”,好“写”而不好“说”,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气氛沉闷不活跃,即使回答,也是词汇贫乏,语言空洞,条理不清,语无伦次,而这恰好与今天的“素质教育”相矛盾。有学者说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就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健康人际交往心理的形成”,这就告诫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加强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已经亟不可待了!

2学生不善于“说”的因素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十分重视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但学生在讲话时结结巴巴、词不达意,言不成句现象仍很严重。甚至有的学生在讲话时抓头摸腮,面红耳赤,形态十分不雅。于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心中早存解决这种状况的决心,经过多年地观察、调查和实践,我们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主观因素;就是学生在说话训练中存在很大的心理障碍。对自己缺乏信心,没有勇气,缺乏大胆参与和交流的意识。所以教学中学生存在“开口难”的现象。课堂交流、回答问题,要么闭口不谈,要么一言蔽之,这就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口语表达难以提高。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差,很难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害怕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

二是客观因素:也就是历史原因,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意识积淀给说话能力培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曾经有过这样一些人,他们所学众多,主修计谋兵略、策辩之术。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也可以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他们就是纵横家。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纵横家们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相当大部分的人把能说会道与花言巧语等同起来,甚至有人把“祸从口出,少说为佳,不说为妙”视为至理名言、生活哲学。直到今天不少人仍然信奉“沉默是金”的“生活真谛”,这就是学生“说”的能力难以提高的几大原因。

3几点经验与看法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根据多年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我认为:

3.1首先应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大胆参与到交流与回答问题中来,让学生想“说”[2]: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才能做幸福的缔造者。只要有了自信心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才什么事情都难不倒,学业或者事业才会成功,才能做一个最有出息的人。 当我们拥有了自信,学会了广交朋友,在朋友们推心置腹的话语才能给我们一种安慰,一种大胆说话的机会,一种锻炼你的场合,才能不怕任何人,敢于表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发表自己的见解。朋友能让我们远离孤独,能让我们融入社会而获得快乐。 没有友情的人生是暗淡的,就像大地失去了太阳的照耀,没有光彩。没有友情的人生是枯燥的,就像受了潮的火柴,任你怎样摩擦,也点燃不起生活的希望之火。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很多的朋友,以及朋友的关怀,才能理解人生的真谛,才能体会到“说”的乐趣!作为老师的我们要“为受窘的人说一句解围的话;为沮丧的人说一句鼓励的话;为疑惑的人说一句点醒的话;为无助的人说一句支持的话。为成功的人也要说一句赞美与喝彩的话”[3]。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克服心里障碍,增强他们的信心 ,才能让他们想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3.2创设“语境”,让学生“敢说”。 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应该让学生敢于开口说。既然要让学生敢“说”,那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首先要注意的问题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那么,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建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师爱是和谐师生关系之魂。没有爱,教育的阳光无法照射进孩子的心灵。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挚的师爱,师生才能彼此尊重、理解、信任,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知道他们爱什么,想什么、恨什么。要在教学中真正发现、了解、认识学生的各个方面。爱护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多与学生交流,多与他们沟通,将枯燥的课堂变成充满自由和智慧的一种互动学习的天堂。要怀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观念,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时刻紧绷着脸的师道尊严。我们把爱心带进课堂的时候切莫忘了把微笑带进课堂。只有建立了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学才可能顺利进行,学生才敢于开口。

3.3训练“说”的方法,让学生“会说”

3.3.1课前三分钟训练法。即每节语文课之前老师用三分钟时间,按一定顺序轮流让一至二名学生口头表述。当然老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采取不同要求:低年级时,可以要求背诵一首古诗或讲一个小故事;中年级时,完成叙述一件新鲜事、收获、见闻等;高年级时,可以让学生阐述对某件事情的见解和主张等。学生表述时,老师不能因为学生的表述不清而犯愁,应耐心倾听,循循善诱,激发学生表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想说、敢说、会说、爱说,同时给预正确的评价和鼓励。如:有一次,一名学生在谈他解出了一道趣味题后的兴奋心情时,显得非常激动,但语不达意,手舞足蹈地比划着,我及时启发和引导他把内心的兴奋及甜美之情表达清楚,并马上表扬他(这位同学,发言积极,不但说得生动,而且还能用手势帮助表达,这非常好,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全班同学一下将敬佩的目光投向了他,我又示意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从那以后,他不负老师的重望,积极主动地发言,活拨乐观地与同学交往。

3.3.2利用课文插图,练习说话。小学课文中配有大量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新颖活泼,富有儿童情趣,学生比较喜欢看。插图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看插图,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理解课文的能力,更是锻炼学生说话能力的好机会。观察插图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内容,数量、形状、颜色等各个方面都要仔细观察,有的还要看出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但这些还只是现象,我们还要进一步启发学生想一想,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例如;低年级课本《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中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插图画的是乌鸦喝不到水。教师让学生看图思考:图上都有什么?乌鸦心情怎么样?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图上有一只乌鸦,它正在找水喝。它找到半瓶水,但是瓶口较小,乌鸦喝不到水。乌鸦心里很着急,瓶子旁边还有许多小石子。第二幅插图是乌鸦喝着水了。教师让学生看图思考:乌鸦喝着水了吗?他是用什么方法喝的水?乌鸦心情怎么样?引导学生说出:乌鸦很聪明,他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乌鸦喝着水了,他高兴得笑了,眼睛都笑成一条缝了。

3.3.3诵读训练法。诵读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常用形式之一。语言生动优美,情感性较强的课文及其它朗读材料,可以让学生多朗读,通过朗读感知其中的内容、情感、语气和语调等,学生读后就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老师就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表述其感受,这样既使口语和书面语联系起来,又能很好的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如:上《秋天到了》一课时,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后便自然知道课文内容,再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就能表述清楚。

3.3.4复述训练法。复述课文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一种手段。复述就是将自已感知的课文内容表述出来。复述分评述、简述、摘要、综述几种形式[4]。学生复述时教师应点拨、指导学生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复述时,教师不能唯恐学生复述不周,或浪费时间,应耐心地引导,帮助梳理复述顺序,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组织自己的语言,这样既达到巩固课文学习的目的,又能提高学生说话的技能,由此加强说话训练。如:我在上《乌鸦喝水》一文时,学生反复朗读后复述故事,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复述。这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总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它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通过训练,不仅可以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还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等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冯丽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说话能力的培养[J].

[3]星云大师.《说话的学问》[M].

[4]王早娟.浅谈低年级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N].

上一篇: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自学探究―合作解疑”阅读教学模式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