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及效果分析

时间:2022-09-28 11:00:48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及效果分析

摘要 从前期准备工作、鸭生产与利用、水稻栽插与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了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分析了其主要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促进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效果

中图分类号 S511;S8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307-01

2012年4月,笔者作为安徽省第5批选派干部被安排到宿松县高岭乡姚圩村挂职担任党总支第一书记,主抓稻鸭共生基地建设,2012年示范面积133.33 hm2,养鸭2万羽。通过经历的实践和思考,总结了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其主要目的是生产优质大米和鸭产品,它不同于传统的稻田养鸭,其定义可理解为:将秧苗按一定密度栽插,活棵后将鸭全天放入稻田,鸭吃草吃虫并在田间不断活动,产生中耕浑水增氧效果,刺激水稻分蘖生长,鸭粪肥田,动植物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共生环境,各得其所,互利双赢,达到降低养鸭成本、提高水稻产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资金投入的目的,使产出的大米和鸭产品更加优质[1-4]。现将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及效果分析总结如下。

1 前期准备工作

1.1 田块选择

要求田块平整规则,最好集中连片,远离集镇,环境比较安静,蓄水保水功能较好,水、电、路畅通,排灌自成体系,且不受周围田块用水、施肥、用药的影响,水质较好,符合灌溉养殖用水标准,不宜选用砂土田、漏水田,1个放养小区的面积以0.67 hm2为宜。

1.2 合理安排种养时间

本技术中,稻鸭共生时间一般为60~70 d,秧苗活棵后鸭苗入田,水稻抽穗开始灌浆后鸭会啄食稻穗,应及时将鸭收起,水稻继续灌浆,直至收割。从图1可以看出,水稻育秧和鸭孵化的起始时间基本同步。

1.3 建简易鸭棚,架设防护网

由于雏鸭被毛不全,抗寒能力差,不能长时间呆在水中,为了给雏鸭提供吃料、休息、避风雨场所,每100只鸭安排1个简易棚,面积约为2.4 m2,高度以饲养员能在棚内投料为宜。用材一般为竹桩、木桩、铁丝、石棉瓦等,每个棚内用塑料袋制作1个简易食台,供鸭吃料。防护网主要作用是防止鸭离开稻田。原则上以设置电围栏效果较好,考虑到安全等因素,可直接用聚乙烯塑料网和木桩架设防护网,网高1.2 m,网孔直径小于1.5 cm,用防护网将各个小区隔开,实行分区放养。

2 鸭生产与利用

2.1 品种选择与放养密度

要求选择中小体型、善活动、喜食野生动植物,蛋用型最好,兼用型次之的鸭品种。笔者选用的是当地杂交肉鸭。放鸭密度150只/hm2,每小区放鸭100只,建1个简易鸭棚。

2.2 调教

一是采食训练。稻田里有杂草、害虫及水生动物等各种野生饲料,鸭放入稻田前,要有意识地进行采食训练,使其能尽快适应并能马上采食田间各种野生饲料。二是驯水。稻鸭共生期间,田块始终有水,要求雏鸭入田后有较好的适水能力,从4~5日龄起开始驯水,最好在晴天进行,上午、下午各1次,初期驯水每次约30 min,后适当延长,驯水在育雏场附近进行。三是信号调教。主要目的是便于对鸭群进行有效管理。从育雏开始,用固定的语言对鸭进行信号调教,使之形成条件反射,听从饲养员指挥。

2.3 初放注意事项及鸭入田后的饲养管理

鸭子初放到田最好选择晴天上午,每个小区设置1个初放区,面积为4~5 m2,用网围成,鸭先在初放区放养1~2 d,若遇恶劣天气可及时将鸭赶回鸭棚,初放区一直保存到成鸭收回,鸭棚内要放上雏鸭饲料,使鸭尽快适应新环境。鸭入田后,以自由采食为主,适当补饲为辅。根据鸭生长、活动、膘情和田间天然食物多少适当补饲,原则是鸭子不能太瘦,体重略低于同种情况舍饲体重。投料地点相对固定,并经常开展田间巡查或下田检查,主要看网围的好坏、是否有鸭子卡在网上或生病死亡、水稻长势如何、田间害虫杂草情况等。水稻抽穗开始灌浆后,及时将鸭收回,集中育肥后上市。

3 水稻栽插与田间管理

3.1 品种与栽插要求

米质要符合部颁二级标准,生育期双晚130 d以上,中、单晚140~150 d,株高1.0~1.2 m,抗病、抗虫性较强。株行距标准20 cm×30 cm,考虑了2个方面因素,一是水稻高产的需要;二是便于鸭子在田间活动。秧苗要求秧龄30~40 d,6~7片叶,单株3~4个分蘖,绿叶较多,根系发达。

3.2 田间管理

田块保持适当水层,只注水、不排水,开始时水深15 cm左右,随着鸭长大逐步加深水层。中途不烤田,待水稻抽穗灌浆鸭子出田后,淀清排放,稻田很快形成裂缝,不会造成烂田。根据水稻生长需要,施用一定量的基肥及尿素和氯化钾等,随着田力增加,施肥量逐渐减少。

4 效果分析

4.1 主要成效

一是除草。鸭喜食田间杂草,除少量稗草外,稻鸭共生田块很少有其他杂草,基本不用除草剂。二是除虫。除三化螟外,鸭能消灭田间绝大多数害虫,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使水稻更优质。三是中耕浑水,刺激水稻生长。稻鸭共生田块,水稻根系明显粗壮,分蘖加速。四是肥田。放鸭田块土质明显泛黑,据测算,共生期内1只鸭平均排粪约10 kg,相当于氮47 g、磷70 g、钾31 g,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五是节省鸭料。据养鸭户粗略统计,本期养鸭比往年节省饲料近30%,平均节约2 kg/只。

据初步统计,稻鸭共生田块平均增产水稻约450 kg/hm2,增收1 080元/hm2;节省农药、除草剂、化肥等人工和成本费用近1 200元/hm2;养鸭150只/hm2,少用饲料300 kg/hm2,节约成本900元/hm2,3项合计增收约3 180元/hm2。

4.2 改进措施

一是改进插秧方式。因时间紧、劳动力缺,2012年少数田块采取撒播种稻,田间秧苗密度较大,影响鸭子活动,2013年将全部采用机械化插秧。二是改进供水设施。进一步改造田间水利基础设施,尤其是要确保干旱年份田间正常供水。三是鸭品种选择。肉鸭体型偏大,饲养周期较短,鸭的功能未充分发挥,2013年将全部选用当地优质蛋鸭。四是防治三化螟。鸭对三化螟防治效果有限,计划2013年在田间安装频振灯进行诱杀。五是品牌战略。稻鸭共生米和鸭都是优质农产品,需要加强宣传,创建优质品牌,真正体现出优质优价,才能产生更高效益,才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5 参考文献

[1] 茶家英.稻鸭共栖养殖方法[J].云南农业科技,2012(5):24.

[2] 李霞,李小芬,季燚.稻鸭共生模式对绍兴鸭生产性能的影响[J].现代畜牧兽医,2012(8):56-59.

[3] 钟晓强,沐卫国.稻鸭共作技术[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12(9):53.

[4] 李军,郑文江,宋珊珊,等.役鸭放养密度对有机水稻生产经济效益的影响[J].新疆农垦科技,2012(7):4-5.

上一篇:花鱼骨()×唇鱼骨()杂交F1养殖技术 下一篇:清河水库人工干预洪水预报系统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