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资助中的教育疏导工作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9-28 10:21:41

贫困生资助中的教育疏导工作实践与思考

摘要: 目前我国高校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困难和思想问题,使其走出困境顺利完成学业,已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任务。通过将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疏导有效(三个教育一个疏导)的教育融合于奖助金的评定当中,用思想教育引领资助工作,破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教育难题,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题中之意。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in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do well the funding work for poor students, help them overcome the economic difficulties and ideological issues in their learning and live to make them out of difficulties and get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ir studies has become the special tasks of college counselor. Effectively applying faith education, inspirational education, thanksgiving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ree educations and a persuasion) into the assessment of grants, leading the aid work by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breaking the education problem of poor students is the essential signif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work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 贫困生资助;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心理疏导

Key words: aid for poor students;credit education;inspirational education;thanksgiving education;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164-02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目前高等院校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是诸多社会问题在高校的延伸和反映。资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困难和思想问题,使其顺利完成学业,这是涉及千家万户、利国利民的民生之举,也是做好高等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任务。学生资助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习生活面临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领地,提供了新内容。因此,资助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常规教育工作已经贯穿于学生求学的始终,这是当前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相结合,在具体工作中人性化的细化、渗透思想教育、深化教育效果的极好方式。

1 做好教育设计,明确“三个教育一个疏导”的工作方案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学生资助工作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在高等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中,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公正地调查、认定和评审学生的实际困难,把党和政府对大学生资助的关心和温暖及时送到贫困生的心坎上,这是衡量高校辅导员政策水平和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客观标准[1]。把贫困生资助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相结合,拓宽教育面和扩大教育效果,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苦难的同时,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让他们在得到经济援助的同时得到思想的关怀和体贴,感受党和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从政治上尽快的成长进步,是这一工作的升华和发展[2]。

笔者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在资助工作中摸索出“以学生为本加强教育和思想引导,全体教育与学生个别教育相结合,“三个教育一个疏导””的工作思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应用,总结出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教育工作中应坚持的工作方案:即将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及时的心理疏导贯穿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始终,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报国之志,坚持诚信为本,心怀感恩之情,正确面对贫困问题和生活困难,解除心理顾虑,走出因贫困而形成的心理误区,正确认识挫折和困难,变“输血”为“强体”,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励志成才,成为适应社会需求,为党和国家献身、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2 分解工作步骤,扩大“三个教育一个疏导”的教育效果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以一次助学金的评定全程来解读在贫困生的资助教育流程,体现“三个教育和一个疏导”的教育原则,展示资助教育工作具体操作步骤。

2.1 做好摸底工作,打好资助教育基础 首先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摸底工作,认真理清班级学生的社会和家庭背景,全面详细地掌握不同学生的家庭经济分布情况和贫困原因,按照“救急扶贫不助懒”的原则,准确科学地确定资助认定对象。

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教育摸底分为两种,新生入学时认定和每学期认定。时间分别在新生入学两个月之后和每个学期开始之时,针对这两个摸底时段,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便于能够在班级中准确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笔者制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登记表》,表中包含: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受助情况三项内容。在新生入学时学生可以自愿填写这一表格。每个学年度,通过谈话、调查等方式核实更新表中的内容,尤其重点记录学生的受助情况、学习情况和学费上交情况。这些内容为如何开展学生教育和确定教育目标提供了参考。

在初步排查采集信息的基础上,要做好科学准确的分析排队工作。对新生入学摸底信息的分析,主要是全盘把握全体学生家庭实际情况,重点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困难程度、家庭类型和原因。而对于老生学期的摸底,重点应放在家庭出现变故、消费方式突然发生变化、学习生活情绪急剧低落的对象排查上,同时兼顾了解学生的学费缴纳情况,对欠费学生区别孤儿单亲、天灾人祸、地域贫困、多子女家庭、不当消费等贫困成因,以因析果,分类排队确定重点资助教育对象。

2.2 针对不同对象,分类实施教育疏导 在摸底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特殊困难、比较困难、一般困难和普通学生四个区段确定班级内的学经济分布板块,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以上结果显示:在四个区段中,因为家庭的贫困状况不同在学生群体中占有的比例份额差异较大。“特殊困难”是指家庭出现突然变故或突遇自然灾害等类危困状况;“比较困难”是指孤儿单亲,下岗职工,父母伤残,多子女家庭,经济落后地区生源等类状况;除此而外,相对于“普通学生”凡提交了困难申请符合认定条件者均确定为“一般困难”[3]。辅导员资助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对一般困难、比较困难和特殊困难的三类学生,按照摸底的两个不同阶段分门别类实施“三个教育和一个疏导”资助教育活动。

根据新生入学摸底分析结果可看出,此时同一班级的同学之间刚刚开始熟悉,对家庭经济情况等也只是初步了解,教育的内容重点应放在励志教育和诚信教育上,除特殊原因外,宜适当扩大一般困难贫困生的资助面,加大理想信念和诚信教育的力度,辅之于必要的思亲别家排异心理疏导。如教育新生诚实填写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提供个人真实有效的信息,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看待和面对家庭经济困难,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在这个阶段,对学生可以采用利用周点名播放励志电影,邀请自强自立的老生或校友典型作报告,讲解国家以及学校的资助政策等,以面向全体学生的方式开展普遍性教育活动。

对于每学期的摸底分析,主要目的一是甄别出 “伪贫困”学生,二是发现家庭出现变故的学生,这两种情况的排查结果,对如何开展教育非常重要。针对“伪贫困”学生,如出现伪造贫困证明,在资助评定前后消费方式差异与平时的奢侈突变等情况,这些学生的行为严重影响评定的公平性,在学生中造成特别恶劣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会助长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污染学生的心灵。对其绝不可以姑息迁就,必须严肃批评,在评优和综合评分中予以惩罚,行为记入诚信档案。此时的教育内容就以诚信教育为主,同时要关注他们造成这种行为的心理原因。而针对第二种情况,在及时资助、雪里送炭的同时,以单独谈话为主重点对其进行励志教育和心理援助疏导,给予及时地关心扶助,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避免因家庭变故带来的心理创伤,放下心理包袱。必要时还可以采用“集体援手募捐”的方式扩大教育效果。

2.3 公正透明评定,巩固教育疏导效果 在资助评定阶段,名额的分配、评定条件的制定和过程程序的控制是三个关键的步骤,特别是评定操作的公开透明与民主是教育活动的重点;“三个教育一个疏导”贯穿于评定活动的始终。

在评定结束后,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受助学生和未受助学生进行具体的教育和心理疏导。鉴于助学金的评定结果已经确定,对于受助和未受助学生的教育重点就要因人因事具体对待了,对受助学生,教育内容主要应围绕诚实守信、立志励志、感恩回报的教育内容展开,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国家资助的意义,心怀感恩、焕发热情、投身为国学习、为民成才的奋斗行列。在具体的操作中,通常采用直面谈话的方式,将预先设定好的谈话内容融入到“三个教育一个疏导”当中。与受助学生谈话应突出强调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养成简朴的生活习惯,正确理解国家助学金的设立意图,及时缴纳学杂费,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必要时辅导员还可以和家长联系,告诉家长学生在校表现、所获得资助的数额等,让家长了解国家、学校的资助体系和政策,实施有效督促监管,避免学生发生诚信危机,从学校和家庭多方面对学生的经济情况和消费进行监督,防止不当消费,将国家助学金的好钢用在刀刃上。

无论助学金评定有多么公开透明,受到资助者总是少数,总会有学生对评定结果不满,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对于这些未获得资助的学生,沟通的重点自然放在了励志教育、心理疏导和对奖助金评定工作的解释上。辅导员要及时对评选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说明,让学生懂得外部的资助是有限的,改变自身命运更多还得靠自己的努力,不因未获得资助而影响情绪、学习和生活;注意尊重学生行使民主监督和提出异议的权利,无论何种意见和建议,都要给他们充分释放和宣泄的机会,以励志教育、失衡心理的疏导和必要的解释安慰为着力点,把失落的情绪及时转变为奋起直追、奋发有为、创造机会的动力。

从以上贫困生资助教育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及时有效地开展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疏导活动是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部分。辅导员既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又要切实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的最迫切愿望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锻炼和发展机会,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以自己的卓越奉献回报祖国和人民。

参考文献:

[1]王传中.朱伟主编.辅导员工作指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6).

[2]甄月桥,李娜,朱茹华.加强贫困生资助,构建和谐社会[J].北京,大学生就业,2009,(12).

[3]曹晓媛.贫困大学生资助问题探究[J].北京,大学生就业,2009,(14).

上一篇:课外辅导在体育专业排球普修课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浅论学生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