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屐 第9期

时间:2022-09-28 09:15:50

木屐是前后带齿的木板鞋,鞋帮呈船形,北方人叫“嘎哒板”,是深为我国古人钟爱的一种民俗用品。

木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春秋时介之推逃禄自隐,抱树而死,文公抚木哀叹,遂以为屐”(东方朔《琐语》),据传,晋文公复国后大封群臣,惟独忘了逃亡时割股肉为之充饥的介子推。介子推携母隐居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想迫使介子推出山。最后母子二人抱树而死,晋文公很悲痛,就用烧剩的木料制成木屐。晋文公每天穿着木屐,时常哀叹:“悲夫,足下!”以示对介子推的怀念,这就是木屐和“足下”一词的由来。可见,最初穿木屐只是出于对死者的悼念,与休闲无关。

木屐后为市井人模仿,逐渐成为古人的日常用品。《论语?隐义注》:“孔子至蔡,解于客舍,入夜,有取孔子一只屐去,盗者置屐于受盗家。孔子屐长一尺四寸,与凡人异。”孔子在蔡国投宿,木屐半夜被人偷走,当作宝物珍藏起来。《晋书?五行志》中记载了孔子之屐的下落:“惠帝元康五年闰月庚寅,武库火。张华疑有乱,先命在守,然后救火。是以累代异宝王莽头、孔子屐、汉高祖断白蛇剑及二百万人器械,一时荡尽。”可见在被大火焚烧之前,孔子的木屐一直被视为“异宝”典藏于库。吴王夫差为寻欢作乐,建造了一条“响屐廊”,让身系铜铃、佩带玉饰、脚着木屐的西施在廊中翩翩起舞。“廊坏空留响屐名,为因西施绕廊行。可怜伍相终死谏,谁记当时曳屐声”,宋代诗人王禹在《游灵岩山响屐廊》诗中尖锐地讽刺了这种荒烂的生活。

魏晋南北朝是木屐的盛行时期,“(武帝)性尤简易,常着连齿木屐,好出神虎门逍遥”(《宋书?武帝本纪》),“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述,……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颜氏家训》)。士族大夫不但以为常服,而且还亲自制作木屐。诗人谢灵运为游赏山水,制作了一种前后齿可装卸的“登山屐”,“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宋书?谢灵运传》),后世称为“谢公屐”。“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写自己穿着谢灵运做的那种木屐登山,雅兴十足。

“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急就篇》颜师古注),可见穿木屐出行有防湿防滑的作用。“东坡在儋耳,无书可读,黎子家有柳文数册,尽日玩诵,一日遇雨,借笠屐而归”(宋张瑞义《贵耳集》),说的是坡冒雨戴笠着屐而归的情景。“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人写“屐齿”会在“苍苔”上留下踩踏的印痕,“应怜”暗写了园主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的情态。木屐也称“泥屐”,“狄员外打了伞,穿了泥屐,别了薛教授回家”(《醒世姻缘传》)。

木屐也用于家居,《世说新语》载晋人王述性情急躁,吃饭时用筷子没有插住鸡蛋,就生气地扔到地上,“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乃下地以屐齿辗之”。《晋书?谢安传》载,谢安指挥淝水之战时,让侄子谢玄率兵迎敌,自己则在家中与人下棋。当获胜消息传来时,谢安依然与棋友对弈,直到棋局结束,“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激动得过门槛时竟忘了抬脚,以至将屐齿折断。平底无齿的木屐多用作军旅工具,《晋书•宣帝纪》载:“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2000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着屐,然后马步俱进。”

制作屐的材料,主要是木料,故有“木屐”之称。木材以质地密致坚韧者为佳,常见者有桑屐,以桑木制成,《南齐书•祥瑞志》:“在襄阳,梦着桑屐行,度太极殿阶。”有木屐,晋稽含《南方草木状》:“木生于水松之旁,若寄生然,极柔弱,不胜刀锯,乘湿时刳而为履,易如削瓜。既干则韧不可理也。”有棠木屐,曹雪芹《红楼梦》:“一双棠木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下了。”除木料之外,古代还出现过帛屐、皮屐、玉屐、铁屐等。木屐最初的形制,《晋书•五行志》上称男穿方头屐,女穿圆头屐,寓天圆地方之意,后来形式变得多样起来。

我国南方地区气温高雨量多,穿木屐较北方普遍,而以潮汕地区最为闻名。“屐有五便:南方地卑,屐高远湿,一也;炎徼虐暑,赤脚纳凉,二也;所费无几,贫子省钱,三也;澡身濡足,顷刻遂燥,四也;夜行有声,不便为奸,五也”(《潮阳县志》)。尽管木屐优点很多,但随着各种材质拖鞋的出现,木屐逐渐被淘汰。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木屐远传域外,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穿着木屐的习俗,就是从中国传入的。

上一篇:古代年龄的代称 下一篇:逐鹿中原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