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华:重构苏联史

时间:2022-09-28 08:31:00

苏联的三次改革为什么失败?中国的改革为什么成功?比较中国和俄罗斯的改革模式如何评价……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中苏问题专家沈志华教授。

前苏联:改革有勇气,没能力

记者:为什么苏联共产党成立了93年之后会自行解体?

沈志华:苏联这么一个超级大国,成立了74年,一夜之间就突然崩溃了,这种现象确实很少见,这是令历史学家困惑的问题。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社会主义道路到底走得通还是走不通。我个人理解,理论上的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他们设想,包括列宁在《国家与革命》里讲的那个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过渡时期,实际上后来就从来没出现过。我们现在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实就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或者说是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记者:苏联进行了三次改革?

沈志华:都失败了,第一次是新经济政策,第二次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第三次是戈尔巴乔夫。如果列宁晚去世几年,新经济政策能够走下去,它的结果就是中国的经济改革。我认为80年代中国遇到的所有的问题,在苏联新经济政策当中都遇到了,如双重价格问题、剪刀差的问题、干部腐败的问题、贫富差别问题等等。这方面苏联没给中国提供什么经验,因为列宁过早去世了,斯大林扼杀了新经济政策。

记者:那么第二次改革为什么也失败了?

沈志华:第二次的改革失败有两个比较大的问题。一是苏联党内对这个问题没认识清楚。赫鲁晓夫改革,它的方向是指向市场的,但是没有走下去,就是因为党内的这种阻力非常强大。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苏联所有的改革都被指为修正主义。最终导致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改革中断。其实,7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的改革,哪一项赫鲁晓夫当时没提出过?只不过他没走到底,中国走下去了,成功了。

记者:戈尔巴乔夫启动的第三次改革,为什么也失败了?

沈志华:到戈尔巴乔夫时代,那已经是病入膏肓,回天乏术了。

记者:苏联的三次改革都失败了,中国的改革却获得了成功,为什么?

沈志华:我认为有几个独特的条件:第一是中国从来就没有建立起来稳定的计划经济。苏联的计划就是法律,但是中国的计划是一张纸,没有被严格地执行。比如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陈云都制订出来了,到1963年一句话全了,继而进入了。正是因为它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所以打破它很容易。而苏联要想打破很难,最终就走进了死胡同。

记者:还有其他因素吗?

沈志华:中国的改革是在第一代领导人的指导下推进的,而列宁之后主导苏联改革的都是后来人,这个区别非常大。因为在这一制度的社会当中,改革是有前提条件的,领袖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我认为戈尔巴乔夫很有勇气,但是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中国要没有邓小平,改革也不可能成功。

中苏理念不一导致政治分歧

记者:在经历了10年“蜜月期”后,中苏两国分歧产生,内因和外因分别是什么?

沈志华:中苏分歧是从1957年11月莫斯科会议表现出来的。莫斯科会议表现出来两种倾向,主要是对形势的估计、对时代的看法。那时社会主义阵营出现欣欣向荣的气象,如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核潜艇试验成功等,认为,既然形势这么好,我们的力量已经比敌人强大了,应该打败帝国主义;但是赫鲁晓夫认为,正是因为我们有力量,谈判的实力基础越来越强大了,可以在谈判桌上战胜。

记者:双方在对待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理念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冲突呢?

沈志华:中共和苏共的经历不一样。苏联共产党是1917年取得政权的,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做的其实也是中共取得政权10年内做的,如策动德国水兵起义、匈牙利起义、然后进军波兰等等,它也是想到处搞世界革命,消灭帝国主义,后来才发现根本不行。从整个国际体系来看,苏联是进入到国际体系当中去了,而且很多游戏规则都是它参与制定的。

正因为这样,所以,苏联在这国际体系中,必须遵守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再一个方面就是,它跟西方虽然有对抗,但他们可以通过外交途径、通过谈判来传递一些信息,来解决一些问题,再加上双方都有了原子弹,所有这么些因素加在一起,构成了苏联制定和平共处的这个方针的基础。这是它几十年的经历,对国际秩序的认知所决定的。

而当时中国被排挤在国际体系之外,一直还停留在革命观念中,因为中共是通过武装斗争夺取的政权,走的是自己的道路。

所以在50年代的时候,双方就会产生这种对时代认知的差距,导致采取不同的政策。从炮击金门开始,到中印边界冲突,到赫鲁晓夫访美,双方的冲突就越来越大。其实,这就是个30年的时间差。到上世纪70年代,也明白了,中国也要进入这么个体制,他也要和美国人谈判。

记者:那个时候国内搞,是否与此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沈志华:1959年以后,认识到苏共20大确定的这个路线已经被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所接受了,如果不把这个反掉,中共就会被边缘化。他认为,中国是个政治大国、人口大国,唯一缺的就是没有经济实力。只要经济一上来,各个方面都超过苏联了,那个时候大家就不得不认同中国的政治理念。按照阶级斗争的理念,就在国内发动“”,就是要在发展速度和发展模式上超过苏联。

社会主义阵营为什么不稳定?

记者:当时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为何始终不如资本主义国家牢固?

沈志华:冷战是两种意识形态对立的集团间的对抗,一个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经过这半个世纪多的斗争可以看出来,资本主义阵营的同盟关系处于一种超稳定结构。他们相互之间不是没有矛盾,像美日、美韩、美蒋之间都有严重矛盾,但这个同盟不但没有破裂还有发展。冷战都结束了,北约现在继续东扩。

反过来看,社会主义阵营没有一天稳定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最初成立是共产党情报局,但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一年,苏南冲突,南斯拉夫就被开除。跟着就是中苏关系,好了10年最后走向分裂。凡是采取极端手段解决同盟内部矛盾的,都发生在社会主义阵营。匈牙利事件、中苏珍宝岛之战、中越战争等等,都是自己内部打。可以看出,社会主义阵营一直在动荡、分裂和改组的斗争当中,到上世纪60年代基本就是大分裂了。今天是鲜血凝成的友谊,到明天就是刀枪相对,兵戎相见;今天是不分你我,明天就是你死我活。这个现象就是很明显的。

记者:为什么社会主义阵营就不能谈判解决问题呢?

沈志华:摩根索总结的现代国际关系的核心就是利益问题,国际关系就是谈利益。而利益是可以让步、分割、谈判的。但是,社会主义阵营之间从原则上、从本质上是不可谈利益的。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解密档案显示,当时中央情报局就认为中苏关系是不可分裂的,因为中苏的意识形态是一致的,政治目标是一致的,敌人都是一致的,所以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即使有矛盾分歧,也会各自调整各自的政策,维持同盟的存在。但实际上,两者都没有调整各自的政策,两党争论的不是利益问题,而是原则问题。

记者:还有一个原则是平等?

沈志华:国际关系最主要的就应该是平等,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不是这样的,原来各国的共产党不掌握政权,但他们之间有党与党之间的关系,共产国际在全世界有各个支部,同属一个总的领导。党的关系是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各个国家都是这样的。所以,在他们的理念中就没有平等的观念,就是一个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大同世界的理念,加上共产国际的这种组织方式,一直领导各国的苏联就提出一个概念叫国际主义。国际主义要求行动一致、目标统一,一个号令,就是他说什么,大家都得跟着干。各自的国情都给“消失”了,只要莫斯科发一道命令大家都得执行,一条路线大家都得照着办。这个时候就不是谈判的问题了,就是你听不听指挥的问题了。你不听指挥,你就是违反了组织原则,下级服从上级,这没有什么谈判的,要么你就服从,要么你就离开这个组织。

上一篇:网络言行获罪的新动向 下一篇: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监管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