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课堂与气质课堂

时间:2022-09-28 05:41:25

精致课堂与气质课堂

一闻,二品,三回味。说的是用心品尝和回味才能体验到茶叶的清香与芬芳。其实,我认为语文课堂也应如此。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简单而又掷地有声的,是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去细细体味的。一堂好的语文课追求的不应该是琳琅满目的“精致”,而应该是拥有内在精巧的“气质”。让我们先来看两个教学片断:(《最后的姿势》苏教版第十一册第6课)

片断一: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至7自然段,找出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一起再去感受英雄的形象。

生1:我找到的是谭老师的语言: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果断。

生2:我找到的是谭老师的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了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谭老师的大爱,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

师:说得多好啊!看――(汶川大地震画面资料,配乐)

(师动情叙述)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同学们,看呐,房屋瞬间倒塌了,自己的亲人瞬间消逝了……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说什么?

生3:地震真是太可怕了。

生4:面对这样的情景,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真让我感动。

……

师:同学们,在这生死攸关的一刹那,谭老师――

生5:立即将他们拉到了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师:是的,那一刻,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他的学生,他做出了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他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生6: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教师再次播放地震场面,师生共同朗读课文2至7自然段。

片断二:师:同学们,《最后的姿势》的主人公是谁?

生:谭千秋。

师板书谭千秋

师:让我们大声地喊出他的名字!

生齐:谭千秋。

师:让我们深情地呼喊他的名字!

生齐:谭千秋。

师:谭千秋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是什么?

生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师板书这八个字。

师:这节课让我们循着英雄的足迹,再去重温那特殊的姿势。自由读课文2至7自然段,找出感触最深的画面。

生1:我感触最深的画面是第四自然段介绍的内容。我觉得,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地呼喊着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

师: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你关注了吗?

生2:这段话中连用了五个感叹号,写出灾难突然降临。

师:对了,读书就应该这样,边读边想边关注。你能读好这段话吗?

生读。(读得语调急促)

……

不难看出,片断一的教学,教师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设,运用多媒体冲击学生的视听,课堂语言字字珠玑,我认为这是一堂“精致课”。而片断二中,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圈画画……与片断一相比,显然“土气”了很多。可是,我却认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这是一种“大美而不言”的“气质课”。我们需要的正是这一点。如何才能上一堂拥有持久美、高贵美的“气质课”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侧耳聆听,让学生感悟文本的情感之美

听,就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辨别语音,理解语意,品评语言,辨别世界的能力。正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我们要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更广地吸取材料,充实情感,满足思维,从听觉获取的信息材料中感悟文本的情感之美。

二、激情言说,让学生体悟作者的妙笔之点

说,就是能正确使用语言,有效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鉴于此,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个或骄傲自豪,或悲愤叹息,或痛恨无奈的“情场”和语境,让学生假设自己是不同角色激情言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欢乐,共忧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我想,这样的语文课堂,对学生情感人格的成长,语文素养的丰厚一定会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

三、深情诵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之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必然手段,也是获取书本知识的首要方式。通过深情诵读,可以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感受语言的韵律之美。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让课堂中“书声琅琅”。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精讲多读,设计多样的朗读形式,调动朗读兴趣,使朗读真正落到实处。

四、潜心抒写,让学生历经别样的情感体验

我们所学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思想光芒的放射。学生在对文中的情感有了深切的体验,或是对某种问题的看法与作者有了同感之后,便会有一种抒写的冲动。写,正是听、说、读的延续,是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

如果我们能踏踏实实地做好这几点,我相信语文课堂会不仅有热闹的温度,更会有应有的深度,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水无香,大美不言”的气质课了吗?

上一篇:识字写字教学改革的思考 下一篇:小学美术教育改革方案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