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转归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时间:2022-09-28 05:11:45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转归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转归的影响。方法 对91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糖化血红蛋白7.5%组(C组)。观察分析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病情及转归的关系。结果 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病情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之间有相关关系(P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急性脑梗死

糖尿病是我国目前发病率极高的全身代谢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老年人是糖尿病的主要患病人群,病程长,并发症较多。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致病因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越来越多,其临床表现重,预后也较差,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致残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收集了91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情及转归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91例老年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的WHO(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1],男58例,女33例,年龄69~91岁,平均79.6岁,糖尿病病史13~42年,平均27.8年。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并于发病48h内经头颅CT或MRI影像证实。

1.2方法 91例患者均在发病后24 h内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将91例患者分为3组:A组38例,糖化血红蛋白7.5%。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神经系统缺损程度评分法[2],于发病后12h内对全部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将3组病例分为轻度(0~15分)33例、中度(16~30分)29例、重度(31~45分)29例。91例患者均给予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物降糖治疗,并给于控制血压、扩张脑血管及改善微循环等相关治疗,同时限制热卡摄入、辅以营养神经药物及其他对症治疗。91例患者观察治疗时间均大于30d。

1.3转归判定标准 参照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评定标准[2],病情转归分为6级:①基本治愈;②显著进步;③进步;④无变化;⑤恶化;⑥死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病情严重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关系 患者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相关关系(P

2.2病情转归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 患者急性脑梗死的病情转归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关关系(P

3讨论

糖尿病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脑梗死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并发脑梗死占脑梗死患者的比率不断增加,且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相比非糖尿病患者发病率更高,病情更为严重。本资料显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与发病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当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5%时,则重型患者居多,超过50%;患者的病死率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相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位于6.5%~7.5%的患者病死率高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5%时,其病死率又明显高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位于6.5%~7.5%之间的患者。

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而加重,且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其转归也趋于转差,病死率随之增高。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可降低细胞对氧的亲和力,导致组织细胞缺氧,还可造成基底膜和血管壁的胶原蛋白糖化,并可引起血脂和血粘度增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形成[3]。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方案的金标准,其水平的高低与血糖值相平行,反映了近期血糖的控制水平,而血糖水平与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转归呈正相关,即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随血糖水平升高而加重,且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其转归也趋于转差,病死率随之增高。

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其病情轻重程度及疾病转归的影响显著,是正确评估该病病情和转归的重要依据之一[4]。因此,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在临床治疗中积极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使其达到理想水平,无论对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控制抑或对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预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穆雅慧,骆丽娅,董科娜,等.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内中膜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06).

[4]熊俊彪.MQ-2000PT糖化血红蛋白仪性能评价与临床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23).

上一篇: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之我见 下一篇:叶永青:在芊子园看书睡觉,亦梦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