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青:在芊子园看书睡觉,亦梦亦醒

时间:2022-06-24 02:59:03

叶永青:在芊子园看书睡觉,亦梦亦醒

叶永青一直在走。从第一次坐上火车离开故乡前往陌生之地,他如候鸟般的迁徙游走就从未停止。一幅幅大朴归真的《鸟》,记录下他浪游中的内心涌动。

只是这一次,鸟儿飞出了单调黑白的画面,回归到芊子园的山水间欢歌。

5月底,叶永青个展“芊子园・续篇――叶永青 2016”在上海龙门雅集举行,展出作品的灵感,来自叶永青对于正在云南弥勒动工修建的秘密花园“芊子园”的想象,在秋天红河谷地丰饶水果收成的季节来临和房屋园子落成之前,他借以在画幅中栽树种草、招花戏鸟,成为一种伴随和有意思的生长,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竟也凑成了一座精神园林――想象与构筑、涂涂写写和读史看书,渐生变化为一条小径。

“人们可以在这远离云南红土地的展览中,与我一起打量一眼未来的模样。”叶永青说,“我们从未实现的和想要到达的,总是在文字和图画中先行W达,在书本和想象中先圆了梦。”

“芊子园”之名,采撷自《芥子园画谱》,后者是李渔对收集整合的世界观的总结与归纳,是中国画家们寻找和发现世界的重要参照系和人人皆识的入门之道入行之法。如果说《芥子园画谱》是将山石林泉和花鸟草虫装进一本书里,“芊子园”则是出得后门,就能漫步于草长莺飞的自然芜地的入口――叶永青希望现在这片因单一人工种植而虫草不生的通往红土山坡的桉树林地,有一天能成为一片不设围墙的野生树林。他践行《芥子园画谱》里“可看不可学、有法归于无法”的哲思:规矩与方圆虽然需要,却不可替代每个人自我另辟蹊径独自前行道法自然。

而在这先已抵达的精神园林里,叶永青试图用画面呈现自己对于有趣的综合想象,以及对于同自我命运想象相通的哀愁甘甜、含蓄无穷。他畅快自若地通过笔下万物,表达着自己的美学思想与画面主张:他画蓝鸟于粉白花朵间,取名《朵朵报应》;写红雀栖身桃色花枝头,是曰《相思红》;取山林草木雾气之境,称之《有不变者在》;临孟\《秀石疏林图》,自由轻巧,写意山水,多了份当代的烂漫活泼。

“我的秘密花园,就是这样一座荒芜却又千姿百态生机勃勃的芊子园:自然自在,杂草丛生,枝节畸横,脉落不明,神秘沉静,如同内心冲突的乱象和此消彼长的平衡与淡然。”他写道。在当代艺术领域,叶永青一直是个特别的存在,他有着自我坚实的内核,远离时尚与圈子,以自然与心灵为创作来源,在岁月里安然造梦。

艺术家的身份之外,有人说他是写作者,是天生的诗人,是艺术生态的积极策划者(他推动过云南艺术创库的建设发展)。在我眼里,他更是位融汇古今、知识体系完备的当代文人,说是文人,因为他有文人情怀,擅长用具象方式做形而上的抽象表达,他表面上画鸟、画石、画山水,其稚拙笔法背后的精神气质,往往带着深入思考,不足与浅人道也;说他当代,因为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充满天真妙趣,爱说话爱写社交爱旅行,轻松诙谐随意好玩,“不让他表达会死”……

艺术也好,写作也罢,对他而言皆是其经验世界的工具。而他,则借此悠游于时光,以孩童般的天真和好奇心,为世界创造着一份又一份天真与智慧的美的启迪。

Q&A对话叶永青艺术家要展示给世人“我说”和“我的手笔”

《财富堂》:这次“芊子园”的作品,是您在实地造林前,脑中笔下创作的精神之林。这让我想起了您先在大理画蓝鸟,又后回北京画黄雀,还调侃“蓝鸟”是理想,“黄雀”乃现实。这些现实与思想的“转译”,是否反映了您一直以来的某种艺术创作观念与趣味?

叶:的确在整个创作过程有一种关于想象和现实的隐喻。大理和北京是我目前分别生活的地方,一个都市和一处乡村,也是不同的文化场景和舞台。蓝鸟与黄鸟是借用的隐喻:理想、远方和现实、苟且。去年冬天我先在大理苍山下的小屋中开始动笔画的蓝鸟,今年春日我在北京扎哈设计的现代感十足的望京S0H0画室中画黄雀。蓝鸟在前黄雀在后,这是原本想好的安排,但现实的情况是我在北京呆的时间长些,所以先完成了黄雀,后来才特意抽空回大理画完了蓝鸟……这回是黄雀在前蓝鸟在后了。不是吗?时间才是真正的导演,无论理想多么丰富,一只真实的小黄雀总是骨感哈哈地在某处等着你!

《财富堂》:您曾谈到游走的状态给予您创造力,而人生后半生的醒悟乃“如何空着手走下山坡”,“芥子园”对于现在的您来说,是否意味着常年游走后某种沉淀与返璞归真的回归?在这个新阶段,您会期待哪些东西能在其中生长?

叶:旅行的确给予我许多新的营养和生发出与不同的文化、历史以及地方的关联性思考。在漫长漂流的岁月里,我发现自己的内心,意外地空虚,旅行与游走并不像外人说的那样会充盈你的灵魂。正如大地冀盼春雨,在陌生的路途中,你会如此地渴望滋润。过去我曾在人生的山峰中吃力地翻越,那种情景往往身负太多的重担与束缚,现在的状态更如同已然走在下坡路上,风景正好,视野辽阔,应该放下杂念直奔主题。此刻需要把握的,是放缓脚步甚而停下来坐看山水与亭台――芊子园就是这样一处歇息处所,看书睡觉,亦梦亦醒。显然,行到此处,栽花种树走久点、耍稳点,方才能好好体会这一方园林生长的的动与静。

《财富堂》:您说过最好的艺术家的标准是写实的,写实不是简单的写生,而是画可见之物。而大师作品就是能绕开“可知”,直达“可见”,超越章法。这里的“可知”与“可见”该如何理解?如果说孩童在画面表达时,因缺其所知,故可漫呈“可见”,那大师所能呈现的“可见”状态,以何种标准可被谓为“大师”?这个标准是否也是您多年创作所追求的?

叶:我从来不知所谓大师的标准。倒是能经常在儿童的感受与表达中深受启发,尤其是天真的能力。我说的“天真”不是故作的幼稚与粗俗,而是一种直觉和对于新颖的感受力和洞见。说到标准,艺术家的创作应经得起:时代感、说服力和个人性三个方面的考量。时代感,是一个艺术家对所处的历史与文化情境的针对性;说服力,当为艺术者建构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个人性,是将所有的“已知”转化为“我见”的品质。才华不够火候不到的创作总是给人一种勉强与时代热潮勾肩搭背的夹生感,真正的当代关怀有别开生面的顾盼与风流。

最终一个艺术家要展示给世人听见和感到的,无非是“我说”和“我的手笔”。

《财富堂》:你曾谈到齐白石与塞・汤伯利晚年作品,沉醉盛放,通过“幻想”代替“图像”,通过“倾听”消解“观看”,通过“画画”本身来说明“画什么”,而这样的方式却在现今社会稀缺。能否进一步阐释一下您的这段话?

叶:关于绘画艺术欣赏的误区,主要是纠缠在“懂”与“不懂”的假设上,将绘画的功能简化为一种似乎具备答案和知识化的工具,艺术品是像花儿一样无用的事物。怀特说:"一朵花为了自身的喜悦而绽放,我们则在观赏花时获得片刻喜悦。我们与花的关系仅仅如此而已。"与此相关的例子还有马蒂斯与一位太太的对话,一位在他的画室参观的女士向马蒂斯指出,他把一个女人的手画得太长了。马先生不客气地回答:“太太,您错了!这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幅画!”

《财富堂》:从80年代在创作中吸收西方艺术营养,到“赭石集”越来越多地回归寻找传统,您觉得西方与东方文化艺术,在您身上各自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传统东方文化最打动您的是什么?

叶:吸收与学习其实不分东西,任何知识与养分均有其来处和文化的背景,不同的时段与机遇会有不一样的获取和感受,也自然会有不同的结果。老子有一个观点:“为而不有”。以前不太明白,慢慢地觉得这才是了不起的思想!

《财富堂》:您强调好的艺术家要敏感于生活的变化,还要拥有文化的判断力,怎么讲?您如何理解生活、文化与艺术的关系?

叶:敏感与判断是不可或缺的两面,一个大活人的证明就是保持持续的好奇与思考的能力,所谓的观念就是指这个概念:观与看即是为了想和念。生活、文化与艺术都是在建立这种观与念的关联性。

上一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 下一篇:杜仲再生体系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