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28 04:29:14

关于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模式研究

【摘 要】新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入创新的教学方式,那么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水平。所以说,合作学习是非常值得研究与应用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合作学习模式;语文教学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大部分老师注重输出,将授课模式化,基本步骤大概是:列大纲,然后让同学阅读课文,进行分段分析,最后总结。有的老师可能会让同学进行分组分析,但是也只是短短几分钟,并没有实在意义。这样的教学方式长期进行下去,将会使学生的思维定向化,影响学生的思考能力、不能主动的去思考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很难提高,所以改革教学方式,培养适合时展与需求的人才是势在必行的。要加强学生课堂上的合作,让他们主动思考、给予充分的时间来进行小组间的讨论。打破形式上的合作,将其现实化。

1合作学习理论定义

想要充分在课堂上应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就要了解什么是合作学习,它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内容的联系,建立合作小组,并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进而促进学习成绩,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分别进行评价,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合作学习在我国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还没有的到大范围的应用,然而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个教学方式的应用中两个重要的因素,分别是:选择性理论和社会依赖理论。

1.1社会互赖理论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就是社会互赖理论,它主要是说明了个体的行动和心理在合作性的社会中与社会情形相互依存。个体小组的行为与社会产生了互动性,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比如,在一个学习氛围很好的环境中,即使是贪玩,也不会放纵自己,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和同学一起学习,不由自主的加入了队伍中,努力创新。互相促进与进步。如果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不合作、不相互依存,那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难进步,缺少相互帮助、相互追赶的学习态度,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保持,但是保持实力并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想必大家都知道木桶效应,一个社会、一个企业、一个团队,重要的不是最厉害、最优秀的人才,而是整个团队的能力,如果有一个人或者一个方面做得不好,那么那个人再优秀也于事无补。

1.2选择理论

为了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可以充分运用语文学习、教学过程中的选择性理论。为了避免学习内容的枯燥,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不再像以往那样古板地教给学生知识,这样不会让学生对语文的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既满足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了学生合作性的能力,让语文课堂的教育意义更加深刻,让学生们觉得上语文课是轻松而又愉快的事情。

2合作学习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整体把握与区别对待

在学习中由于一些智力因素 ,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整体的把握,分别结合各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让各小组间形成竞争,然后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这样会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团队之间形成互补,让学生得到综合发展,在看到别人缺点的同时提高自己,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整体把握、区别对待的方式可以减小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2正确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

合作学习时间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通常教师在运用这个教学方式的时候会由于准备不够充分而在预算时间上有了疏忽,合作学习的时间过长会耽误学生的时间,影响教学的进度,时间过短,学生就会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刻的探讨和理解,怎样掌握好有效的时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时间过长或者过短都会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所以正确地结合教学大纲的教学进度要求来把握合作学习时间是非常必要的。

2.3清晰的把握合作学习任务与时机

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中,教师要清晰地阐明学习任务,告知同学要在多长时间内来完成什么样的讨论,什么样的讨论结果会带来什么效果。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带着一定的好奇心来完成整个合作任务。如果没有明确的任务,就会对学习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都是围绕着某一个话题来进行合作学习的,通过对话题的引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这个积极的态度才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地发挥有效性。

2.4组建四人互补小组

两人为一组的方式在相互作用上存在很大的限度,如果一个人缺席,那么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人员数量决定了合作的困难程度,人员越多,越容易出现配合问题,出现协调不利的状况,不能达到统一。经过实践得出以四人的安排最为合适,分别安排在前后两排,进行合作时,前面两人只需要转身就行,这样会达到很好的互补效果。

参考文献:

[1]闫苹,周鸯.语文比较教育[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2]伍新春,朱瑾,夏令,秦宪刚.学习与教学策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上一篇:合作学习及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电子技术类实验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