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学生思维的训练

时间:2022-09-28 04:17:47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学生思维的训练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其他化学知识的载体,在中学化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铝及其化合物又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点,它一直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尽管相关老师都十分重视这方面的教学,但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是很好,原因在于,老师没能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理性上升到记忆.我认为,铝及其化合物的教学,重在抓好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手段加以分析解答问题,既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方法的掌握,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一题多解我在平时比较侧重,所以我认为高中学习时更应侧重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它主要表现在对化学问题的深入研究.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双基、透彻的概念去分析理解题意,灵活、准确地解决具体问题.教师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讲清化学原理或化学规律的内涵与外延,找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与区别.

例1向20 mL某物质的量浓度的AlCl3溶液中滴入2 mol/L NaOH溶液时,得到的Al(OH)3沉淀质量与所加NaOH溶液体积(ml)的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点表示的意义是 ;

(2)图中B点表示的意义是 ;

(3)上述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

(4)若溶液中有Al(OH)3沉淀0.39 g,则此时用去NaOH溶液的体积为

.

解析由图像可知A点为沉淀的最大值即A点的意义是溶液中的Al3+全部转化为Al(OH)3沉淀;B点的意义是沉淀恰好溶解.上述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Al3++3OH-Al(OH)3,Al(OH)3+OH-AlO-2+2H2O.对于(4)的求解我们可以有一下解法:

解法一根据图像我们可知,产生沉淀最大值为0.78 g,0.39 g正好为最大值的一半,由三角形相似可分别得到V(NaOH)=7.5 mL或17.5 mL.

解法二本题我们也可以利用原子守恒来解决,沉淀质量最大是0.78 g,可知n(Al)=0.01 mol,现在沉淀为0.39 g正好为最大值的一半,可知溶液中含有的铝元素为0.005 mol,若是铝元素以Al3+的形式存在的话可知n(NaOH)=0.015 mol,即V(NaOH)=7.5 mL;若铝元素以AlO-2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的话可知n(NaOH)=0.005×3+0.005×4=0.035 mol,即V(NaOH)=17.5 mL.

通过一题多解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问题的解答与讨论,需要我们教师对每一道有代表意义的习题进行有效的推敲,合理的设置问题情景,使问题变得更鲜活,充分利用各种解题方法对化学知识进行升华.

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能注重思维变式的训练,通过一题多变,引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值得一提的是,变式要有层次性,按照培养等效思维类比思维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的原则设计问题,不能跳跃太大,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得到,要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要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使学生真正达到将知识学活、用活.不能见题就“变”,结果“变”出来的一些问题没有意义,给人有一种“东施效颦”的感觉,这反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做好“一题多变”,首先我们要做好选“题”工作,这要求教师课外要做足功夫,通过钻研教材中的典型例题、习题,包括历年各地高考试题、模拟试题,研究新的课程标准、考纲等内容,然后精心挑选题目,认真比较、总结、反思,才能在课堂上,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去把握相关的教学知识,

上一篇:全面“围剿”氧化还原反应 下一篇:新形势下优化高中化学教学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