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28 03:53:35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对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临床比较和分析。方法 将226例患者分为老年组(A组)117例,中年组(B组)109例,通过询问病史、回顾病例、调查随访,对照和分析各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特点。结果 两组在各种危险因素中存在差异,统计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根据不同年龄组和个体差异选择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关键词】不同年龄;危险因素;急性心肌梗死;个体化防治

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病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由于某些原因诱发破裂和血栓,产生了冠状动脉急性狭窄和闭塞,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危急的事件,各种危险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院对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进行分析与比较,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本院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内科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226例做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4例,女62例,年龄39~85岁,平均(64.10±11.25)岁。分组情况:年龄>60岁为老年组(A组)117例,年龄39~60岁为中年组(B组)109例。所有病例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回顾病例、体格检查、生化指标统计等,对各项危险因素进行临床分析。吸烟(数量>1盒/d,时间>1年),运动(运动25 kg/m2),血脂异常(TC、TG>正常值),糖尿病(病程>2年),心理压力(评分中等以上),肾损害(蛋白尿、血尿,肌酐>120 μmol/L)。

2 结果

A组和B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有明显差异。中年组在吸烟因素、运动不足、肥胖、盐敏感性、血脂异常、心理压力等方面的危险因素明显高于老年组;老年组在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损害因素、死亡率高于中年组,老年心血管并发症、多脏器损害、猝死是引起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见表1。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各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各种危险因素中,有一些因素目前尚无有效方法控制,如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基因等,这些对于高危个体的筛选和识别有重要意义。但另外一些因素如吸烟、饮酒、血压、血脂、心理压力、并发症等,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加强运动、积极预防、规律治疗等方法进行有效干预。吸烟是明确的危险因素。吸烟的冠心病患者发病率、死亡率是不吸烟者的1.6倍,患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倍,而戒烟后可使发病率降低50%以上,主要原因是因为烟雾中的毒素损伤血管内皮,激活炎性反应增加氧化应激和促进血栓形成的机制,促进冠状动脉硬化,导致心肌缺血和坏死。冠心病男性发病率是女性 1~6倍,绝经后的妇女发病率开始升高,性别间的差异与性激素分泌有关,但与男性吸烟、酗酒、运动少、工作压力大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盐敏感性是连接环境因素与高血压的遗传基础。资料中显示在高血压人群中占60%左右为盐敏感性。在高盐和盐负荷下,患者夜间血压升高更明显。世界卫生组织(WHO)限定每日盐摄入量为6 g以下,减少盐的摄入,可降低血压10~20 mm Hg(1 mm Hg=0.133 kPa)。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在动脉硬化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重要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发病有密切关系,收缩压在120~139 mm Hg 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比

不同年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各有其特点。>40岁的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应做为心血管疾病筛选和预防的重点对象。考虑冠心病发病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了降低冠心病终末事件的风险,中年冠心病患者应积极戒烟、增加运动、低盐饮食,在血压、血脂达标、减轻心理压力等方面进行综合预防、规律治疗,对高危患者强化降脂已成为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应用剂量应因人而异,逐渐达标。老年患者发病诱因不明显,容易发生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增高。其预后不良的原因可能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有关[2]。所以老年冠心病患者在降低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更重视并发症的治疗,定期复查和体检,重点注意心、脑、肾等脏器的功能活动,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规律服药,通过药物治疗,干预患者的日常行为或生理过程,以达到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跃进,华伟.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55-566.

[2] Otterp W,KleybrinkS,Doering W,et al.Hospitaloutcomeof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mellitus.Diabet Med,2004,21:183-187.

上一篇:鼻炎治疗仪治疗萎缩性鼻炎的初步观察 下一篇: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46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