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共生

时间:2022-09-28 03:30:35

斯里兰卡: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共生

斯里兰卡拥有一种开放、温和又令人着迷的社会文化,同时在社会生活多个层面接纳、吸收外来影响并不断演进。

其中,斯里兰卡人在文化心理上的极强适应力是塑造这种多元文化的重要力量。

今天的斯里兰卡是一个拥有多元信仰的多民族国家,四个主要族群为僧伽罗人、泰米尔人、穆斯林以及伯格族(荷兰、葡萄牙殖民者的后裔)。斯物种多样性在亚洲首屈一指,在全国的3360种花卉植物中,斯独有的就达830种。

斯所处的战略位置,在塑造这个岛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人类海运史上,斯被视为连接地中海世界最远的角落与远东地区的贸易中心。关于这一点,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老普林尼的《自然史》和中国的《汉书》都有记载。《自然史》中提到从斯里兰卡派往罗马朝廷的外交使团,同时也有中国商船到过斯港口的记载。

在古代,斯珠宝和香料是最富盛名、最受追捧的商品。另外,也有大象和其他充满异域风情的动物出口记录。15世纪前后,位于斯南端的加勒港成为亚洲最繁忙

东西并蓄的开放文化

斯里兰卡经过了一批又一批不同种族、宗教和文化背景的人口迁入,有些从此定居于此。通过贸易、商业活动以及通婚,斯继承了多种不同的文化特质。斯里兰卡人以其真挚的热情欢迎每一位陌生人,这一建立在小乘佛教价值体系的文化品质,历经世代传承,铸就了斯文化的包容性。即便是今天,斯里兰卡人也会以真诚的笑容,向陌生人送上温暖。有人甚至认为,正是由于这种谦逊温和的天性,导致斯被三个欧洲列强殖民统治多年。

历史表明,斯里兰卡人性格和文化中的弹性,并没有体现在强大的抵抗力上,而是体现在他们善于适应和融入新环境的能力上。因此,在长达四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先后被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殖民,许多外来因素因而融入了斯文化。

首先受影响的是着装风格,然后是饮食、婚俗、音乐、美术、戏剧甚至思维方式。今天,许多斯里兰卡人穿着西式服装,但很多女性,特别是政府要员,依然愿意身着传统的纱丽服。纱丽其实体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如今的斯里兰卡人是当地族群和印度人的后裔,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有成批来自印度北部和南部的移民来此定居。

辣椒作为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出现在许多斯菜肴中是在葡萄牙人到来之后。在此之前,斯里兰卡菜里主要的调味料是胡椒。食用肉食同样是在殖民时期之后,因为佛教不提倡杀生。

在斯里兰卡人的聚会上,最喜闻乐见的音乐和舞蹈“拜拉”,是由葡萄牙人传入,并逐渐被“斯里兰卡化”的。过去,人们通常在婚礼等喜庆场合使用红色,但受到天主教影响,斯里兰卡的新娘,甚至非天主教徒,都开始选择白色并戴面纱。这些习俗几乎完整地流传至今。

在殖民时期的康迪省,迫于耕地不足的压力,一直存在一夫多妻制,直到20世纪初,这一制度才被正式取缔。然而,由于基督教盛行,其倡导的维多利亚时代价值观使很多男性自愿选择一夫一妻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盛行的“婚前”的观念在斯里兰卡社会开始形成。时过境迁,如今英国已经可以接受同性婚姻了,而斯社会仍旧保持着很多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女性的依然十分受到重视。

纵观历史,斯艺术和建筑都折射出外来文化的影响。早期的佛教雕塑受到印度北部马图拉艺术流派的影响,到公元12世纪前后,艺术和建筑受印度南部特别是帕拉瓦地区的影响更加显著。16世纪,斯王室与南印度王国的王室开始通婚,于是喀拉拉邦建筑风格对斯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沿海城市,尤其是科伦坡和加勒,西方殖民者建造的城堡和其他建筑体现着罗马-荷兰建筑风格。这一建筑风格以高大精美的立柱和华美绚丽的外墙为鲜明特点。荷兰也深刻影响了斯室内家具的风格。

斯语言受外域文化影响最大,葡萄牙语、荷兰语以及英语中许多词汇都融入了当地语言中。由荷兰人引进的荷兰法成为了斯法制体系的基石。

斯保持着从英国传承而来的民主政体和社会福利制度。从小学到大学本科,教育全部免费,在学校每个学生都享受免费的校服和教材。医疗也免费。同时,斯也有私立学校、大学和医院。

外来文化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在艺术领域,几个世纪以来外域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绘画风格也经历着变化发展。

有趣的是,在殖民时期,基督教的影响甚至在佛教文化中也可见一斑:通过参加主日学校来学习宗教,隆重、盛大地庆祝卫塞节(Vesak),甚至把寺庙的外墙设计得像一座教堂!

佛教寺庙画作也受到欧洲文化的很大影响。释迦牟尼在世时期的人物,在绘画中都身着西式服装,在人们通常的观念中,画中的服饰应为佛陀出生地印度同时代的服装,或者是斯传统服饰。有这样一幅画,在佛教正式传入斯的公元前3世纪,斯当政国王居然穿着西式衬衫、裤子和靴子!然而,在某些关于地狱的细节描绘中,也有穿着西式服装的冥王及其手下追随者,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西方人的鄙夷。

不久前,一群荷兰艺术家志愿参加了斯一座寺庙壁画的重绘工作。艺术家们完工后,寺庙的信众却表示非常失望,因为画中一些人物穿着暴露并摆出轻浮的姿势,而且鲜明的西式画风与斯佛教艺术形式格格不入。佛教社会认为这种画风对一个宗教场所并不合适。愤怒的村民已经对该寺壁画的某些部分进行了重绘。然而,留下的壁画也许会开启了一种新的传统艺术形式。本应发生在公元6世纪印度的故事背景中,出现了竞技场和其他罗马式建筑,的穿着像现代社会的土耳其舞蹈家,妇女们用现代西方服饰打扮自己,男人们则有些身着现代西方服装,有些身穿当代斯里兰卡服装。这种绘画形式未来将与斯佛教艺术相互融合。

外来文化对酒和香烟消费的影响

由于佛教谴责醉酒行为,在古代的斯里兰卡,基本不存在饮酒这种生活习惯或娱乐形式。然而,农夫和渔夫在一天的辛苦劳动后,会喝一碗当地新酿的棕榈酒补充体能。这种酒用椰子或是棕榈植物酿制,酒精含量较低。在西方人抵达斯之前,僧伽罗语中并没有一个表达“干杯”的词。事实上,在僧伽罗语中表达“干杯”的词“saudiyapuramu”中,“saudiya”在葡萄牙语中就意为“干杯”,“puramu”则意为“让我们斟满……”

尽管用葡萄牙语词汇融入僧伽罗语中表达了“干杯”的意思,但直到英国殖民时期,饮酒习惯才在斯真正形成,成为一种娱乐形式。实际上,英国驻斯官员的日记里记录了他们怎样使大批民众对酒精上瘾,从而使斯百姓对英国统治更加顺从,也更方便他们控制当地经济。

第一批在斯开张的酒馆曾长达数月免费提供酒类饮品,不过当地人一开始并不买账;随着当地的“坏小子们”渐渐开始光顾酒馆,并劝说当地居民和他们一起去喝,慢慢地,很多人开始染上酒瘾,酒馆便开始有偿供应酒类,并不断提价。同样的做法也用在加拿大的土著人身上,清朝时期他们在中国销售鸦片用的也是类似的方法。

另一个由殖民者带到斯里兰卡并造成巨大社会影响的恶习——抽烟,如今终于得到一定遏制。我仍记得,20世纪70年代,我还是个孩子,在不吸烟的家庭中长大。当时人们在公共场合吸烟,更有甚者在“禁止吸烟”的警示牌下吸烟,这对我造成巨大困扰。在我表达对吸烟的反对时,结果要么人家不理会我,要么被吸烟的成年人叱责。然而,人们的态度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发生了变化。如今,在公共场合,尤其是公共交通和公共建筑内禁烟,人们都能很自觉遵守。

这一改变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政府和民众共同努力的结果。政府立法禁止在公共场所和政府办公室内吸烟,监管香烟广告和电视上吸烟的镜头。政府还组织了强有力的宣传活动向公众说明吸烟的危害,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很多私营部门也自愿加入禁烟活动,并禁止在工作场所吸烟。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尤其是那些饱受困扰的被动吸烟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现在吸烟的年轻人比以前少多了。如今,即便是在私人住所内,吸烟也需要征求他人同意。

斯里兰卡人会永远张开热情的双臂欢迎各方宾客,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提供给客人。主卧留给客人而自己睡在沙发上的情形并不鲜见。有时候,贫困家庭会因为款待客人而留给自己的食物捉襟见肘。这些都是深植于斯文化中的真正佛教的价值观。

斯总能不断轻松地适应外来文化的影响。一开始都有对陌生新事物的抵触,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便会融入现有文化中。这种文化上的适应力,给斯里兰卡人以毅力和勇气,使他们能在肆虐的海啸和30年的内战冲突后重新站立起来,充满希望、积极乐观、面带微笑地迎接未来。他们发自内心、迷人而真诚的微笑,映射出广大民众的佛教价值观,不分种族和宗教,是斯及其身份认同与其心灵的真正统一。

上一篇:跨国投资:与优秀企业伙伴合作 下一篇:国际储备货币 将进入“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