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

时间:2022-09-28 01:57:47

摘要:山水建筑处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看与被看的统一,所谓看是指建筑本身具备良好的景观视野,所谓被看是能够不破坏原有的风景。后者常常为人们所忽略,本文通过两个山水建筑的设计为例,谈谈对这类建筑设计的理解和心得。

关键词:山水 建筑 藏 隐

Hidden in The Nature

ABSTRACT: The buildings, which locate in mountains and by the river or lake, are a part of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Certainly such a structure can gain a wonderful view of the nature, while can it be a wonderful view itself and go well on with the nature? Now we try to find a method to deal with this kind of design and share our experience by two actual projects.

KEY WORDS: mountains, river or lake, construction, hide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山水,给建筑师带来的是遐想、兴奋与冲动的创作激情,然而,这样的激情里却常常搀杂着对大自然的征服欲望,会化作人为形态与自然肌理的冲突。我们曾经用这样的冲突改变大地使之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城市,然而直面尚存的自然的山水时,是否应当慎留一点珍视与呵护呢?

中华山水文化源远流长,山间一亭,林间一宇,都展现出华夏意匠关于山水文化的思考与尊重。古代仁人贤士喜欢隐居山林,筑茅庐草堂于山水之间,以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品味茅屋草堂,一个“茅”字和一个“草”字,反映了鸿儒对大自然大的亲切融合与朴实追求。这等儒雅兴致,是一种对山水建筑的理解——和谐自在,孕育其中。本文以两则山水建筑实例,一个“隐”,一个“藏”,阐释一下山水建筑设计的要旨。

隐于山颠:重庆陪都山庄设计

陪都山庄的基地位于重庆南岸区,地处山顶,面向长江,是重庆凭山望江的最佳去处之一,其功能主要是旅游度假和餐饮娱乐,建筑面积一万两千余平米。

分析地形,给设计者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地形图上层层环绕的等高线,等高线本身的走势形成了地势的肌理,于是,建筑师决定使用建筑来描绘等高线,再利用镜面玻璃包装这些“等高线”,通过映现山色,使之隐于山势之中。

山顶有一处较为宽阔的水平面,三面可以望江,有一座老的法国领事馆位于这里,这个位置也是修建陪都山庄的理想的处所。根据面积和设计建议,建筑主体为四层,为了不让一个突兀的大房子立于山顶,因此没有将建筑全部置于可用的水平基地之上,而是将两层位于水平面之上,两层嵌在下面的山坡上。上面的两层开敞易入,所以作为公共娱乐、餐饮、会议的空间;下面两层私密静谧,作为住宿用的客房部分。

基地水平面上面的两条建筑主要是餐厅和茶室,沿等高线展开,纷纷获得较好的景观视野,端部断开,让位于公共开放的望江平台和天台游泳池。中间两个衔接体分别是景观需求较少的报告厅和入口大厅,两个衔接体中间保留了老房子,使之位于玻璃幕间,成为一件反映当地历史的展品。进入大厅,左右分别有沟通上层餐饮和下面客房的电梯,通过全部位于内侧的走廊,可以到达各个功能房间和内部庭院,通透的玻璃界面使人如同漫步山野之间。

其实这个所谓的水平面依旧有些高差,利用这个小小的高差,覆土修建了室外游泳池的更衣室,另外,为了避免高差导致末端高大台基的尴尬,索性一层末端架空,使建筑悬挑于山颠,增加凭空远眺的乐趣。

基地水平面以下是沿山势等高线展开的客房和部分管理设备用房,客房位于景观较好的端部。向下第一层结合游泳池设计了休息空间,外面远眺长江,内侧是波光粼粼的游泳池侧墙,别有一番韵味。

重庆夏天天气炎热,人们喜欢在室外荫下纳凉,于是将建筑包含的室外庭院用一个巨大的张拉膜覆盖起来,提供一个避阳遮雨的室外空间,提供了一个符合当地生活习俗的活动娱乐空间,同时,这个巨大的膜体也从形式上隐喻山势的跌宕起伏,使建筑形制统一于自然。建筑向外的表面全部使用镜面玻璃(内部需要隐讳的空间用木板相衬),这样一来,通过镜面映射的景色使建筑的外像融合在山色当中。

这个设计从平面,立面两个维向上尽量趋同于自然肌理,最后利用表皮材料的反射继续削弱建筑的体量,使之结合在山势林木之间,配合轻盈的建筑材料,融合在自然景色之中。

藏于林海:妙峰山生态屋设计

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妙峰山的林海之中,业主希望开发一间度假村,在现场踏勘与沟通之后,终于说服业主不建设大体量的“豪华酒店”,而是打造分散式的生态小木屋,散落在林海之中,既能减少对现有植被资源和景观环境的破坏,又能提供亲于自然环境的别致情趣。

分散的布局给设计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设计团队多次去到现场踏勘,分析研究每一块可能盖房子的土地,计算高度,使之能够最契合用地环境,整个建筑群都采用生态木作为建筑材料,多年之后,即使房屋废弃在林野中,也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伤害。同时,施工现场也最大化的减少了混凝土和砌筑作业等对环境产生破环的施工活动,实现全程生态设计。生态木屋建造过程中,尽可能的采用木构的榫卯构造,减少使用钉子和金属连接件,从而为构件的再利用留有机会,日后拆除其中的一座,便可以用拆除的可用构件对其他座进行维护的更换,避免再次产生运输与装配能耗与污染。

在对每栋房子的设计当中,每栋建筑的高度严格控制在周边树木高度之下,当你信步在林荫小路上,几乎看不到突兀的建筑,在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消失的建筑,才是最美的建筑。

小结:

两个设计方案的初衷都在于对建筑基地环境和肌理的尊重,这一点对于处于自然风情区里的山水建筑显得尤为重要。和谐与对立是建筑师个人的价值取向,每个建筑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但当我们面对祖国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时,还是期待多一点和谐,少一点对立,期待我们的匠翁之意不在己,而在乎山水之间。

上一篇:试论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问题 下一篇:从新闻特点\新闻自由\新闻传媒功能分析《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