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时间:2022-09-28 01:13:38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心理学是围绕理解“人是什么”和“人可以成为什么”而展开研究的科学,作为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研究思潮的积极心理学将这门学科的范畴延展至社会发展之中,赋予了人发展的动态观,并将其作为发展的中心的多目标和多层面,促使提升人所具有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本文则从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进一步阐释积极心理学可以促使大学新生从弱和逆差转到优秀和卓越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意义

大学新生开始校园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一系列社会过程时,是独立面对的,而对于陌生环境的无助感、挫败感和诸多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导致的脆弱都会一一出现,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特征和稳定的心理情绪,将正常的智商、丰富的情感、友好的性格、坚韧的意志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挥出来,充分发挥其潜在的能力,才是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目的。(1)应用的科学性。科学研究发现,积极的态度比消极或中性的态度更能提高智慧、促进学习,而积极的态度还有助于消除负面的情绪,提高在逆境中的耐挫力和突发事件中的反应力。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态度能让大学新生明确大学生活的目标,以稳定的情绪踏实、刻苦地钻研,促使提高学习的效率,并将视野放长远,积累更加强大的实力,一步步向成功迈进。此外,大学心理健康疾病诊断出学生的负面情绪和负面认知占据多数,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发现学生常常会出现焦虑、恐惧或抑郁等诸多的负面情绪和行为表现。(2)应用的指导性。积极心理学对于教师积极力量的构建、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和校园积极氛围的营造均起着指导作用。教师在积极情绪的引导下,将促使自己具备积极的心态和品质,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这种积极的情绪将内化成一种积极的力量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这不仅是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将会改变从看待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到欣赏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上来,这样的教与学将有助于学生的开心、快乐成长,也将有助于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提升;大学新生在一进入校园就用积极的情绪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不断渗透的积极因素将让大学生学会爱自己,再到爱他人,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认可失败,学会宽容面对社会;师生的积极和谐也将进一步促进校园和谐氛围的构建,反过来和谐的校园气氛也将成为展示师生积极发展的大舞台。(3)应用的合理性。积极心理学摒弃了传统意义上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狭隘的理解为“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就是健康的”的观点,它升华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提倡挖掘每个新生的积极因素,用开放和欣赏的视角去看待周遭的事物,用积极的心态去经营自己的人生;此外,积极心理学不仅强调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矫正,而且更加注重从积极的层面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追求主观积极性和培养积极的品质最终达到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目的;再者,积极心理学并非脱离学校的其他教学活动而孤立开展,它是让老师运用和发展积极心理,并鼓励和帮助学生也运用和发展积极心理,形成多元化的积极心理教育体系,全方位的满足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促进教学相长,这将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得到大幅改善。

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分析

(1)对象和方法。本次分析对象是基于参见普查的2011级新生,共300份,男生为131份,女生为149份,其中收集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达93.3%,采取的问卷样式是自行设计的《大学新生积极心理调查样表》。从家庭、学业、人际关系、情绪、适应情况和性格等六个方面进行问卷。(2)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结果分析。一是新生积极心理的总体描述。通过大学新生积极心理调查表的统计显示,2011级新生的总体积极心态水平均值在48.11,其中男生得分46.43,女生得到49.96;家庭因素得分为7.98,学业因素得分为7.78,人际交往因素得分为8.11,情绪因素得分为8.97,适应情况因素得分为8.78,性格因素得分为8.87,得分与积极心态成正比,说明积极心态越高,得到就越高。二是性别差异新生的积极心理特征。从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性别差异是造成积极心态显著差异的主要因子,在家庭、学业以及人际关系因素上,男女生的积极心态相差不大;而在适应、情绪因素上女生的积极心态大于男生,且P值小于0.01。三是地域差异新生的积极心理特征。地域差异主要是指城乡差异,分为城市与非城市学生源两类,从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新生在担忧的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家庭和人际关系因素上,城市新生的积极心态大于非城市新生,且P值小于0.01。而在学业、适应情况、情绪和性格因素上,地域差异不足影响其分值。四是家庭差异新生的积极心理特征。家庭差异主要是指单亲和双亲家庭学生源两类,从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家庭、情绪和性格因素上,双亲新生的积极态度大于单亲的,且P值小于0.01。在学业、适应情况和人际关系因素上,相差不显著。五是专业差异新生的积极心理特征。专业差异主要是指文科和理科学生源两类,从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文科新生的适应和人际能力高于理论新生,且P值小于0.01。其他因素方面则差异不显著。(3)大学新生积极心理现状的原因分析。在性别差异方面,大学新生中女生更容易外在的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女生的关注也更多些;相反,男生在现实社会中的压力与被期望值呈不断上升趋势,忽略对男生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指导亦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期的死角。在地域差异方面,经济条件是预测个体主观积极性的核心指标。来自城市的新生处于与大学相似的文化教育环境中,社交和适应阻力较小;相反,在活跃和优越感较强的城市新生面前,非城市新生的心理会出现更大的压力,甚至出现自卑、自闭的现象。在家庭差异方面,单亲家庭的新生普遍存在缺乏安全感和人际关系敏感,而双亲家庭的新生家庭归属感强,家庭氛围的和谐会促使他们有完整的心智和积极的心态。在专业差异方面,文科新生的学业压力较小,社会活动丰富,人际交往和沟通交流的机会也较多;反之,理科新生的生活相对单调枯燥,实验、研究、做课题成为这些学生日复一日的“必修课”。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战略突破

(1)倡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一方面,将自我观念教育、情绪教育和挫折教育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中。自我观念教育可以使大学新生从经验主义中跳出来,学会对自身客观的认知;培养大学新生丰富的情感,引导他们调节和控制自我情绪,学会心态平和。另一方面,拓宽大学心理建立教育的渠道。可以讲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心理健康课题与心理咨询工作并举等等。(2)完善大学新生自我教育的机制。大学生作为个体而存在时,自身发展是内因,学校及外在环境的干预,都是需要通过内化而成为自身素质的,而最有效的方式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认知能力,学会认识失败也是必要的学习,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提升和发展自我;自我教育也是一种增强自我调适能力的方式,学会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压力。(3)创建高校—家庭一体化无间隙教育的主张。高校与家庭都是给予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的场所,也都受到这两个方面的制约与影响。高校与家庭的密切合作,建立起以高校为主导,家庭参与,学生才能受惠于社会的无间隙教育网络,主张这种全面辅导学生的新局面,从而共同促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

参 考 文 献

[1]郝宁.积极心理学:阳光人生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程宇洁.心理课堂:给大学生的50堂心理学课[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3]卿再花.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世纪桥.2012(23):117~118

上一篇: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内在激励方式探析 下一篇:社区矫正的实践状况及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