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科学家之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钱永健

时间:2022-09-28 12:29:09

出身“科学家之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钱永健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2008年10月8日宣布,美国华裔化学家钱永健教授因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技术成为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3位得主之一。他是第7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美国西部时间2008年10月13日下午5时,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举行了钱永健和媒体的电话记者会。平素治学严谨的钱永健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特质。这位不喜张扬的学者解释说,全世界众多优秀的科学家在各自领域里做出了非凡、杰出的贡献,他们的勤奋和奉献代表着科学的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而他只是幸运的那一个。

被问及得奖之后有什么不同时,他再次体现了朴实低调的一面:“除了突然多出来的记者会、拍照和采访外,没什么不同。”

确实,在同事和学生眼中,56岁的钱永健外表实在很不起眼,“走在大街上,没人认为他是科学家”。平素不拘小节的他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拎着头盔进实验室。闲暇时弹钢琴,爱好潜水,获奖前刚参加了圣地亚哥的半程马拉松比赛。衣着打扮从不讲究,只是喜欢穿粗斜纹棉布的衣服。即使在获奖后学校为他举行记者招待会,系里接着开庆祝会,他也没穿西装,只是一件普通短袖上衣和长裤。

但外表普通的他,有着不平凡的成长道路。195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钱永健在新泽西州利文斯顿长大,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20岁获得该校化学和物理学士学位并前往剑桥大学深造,1977年获得生理学博士学位。1981年,钱永健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在这里工作了8年,成为大学教授。1989年,钱永健将他的实验室搬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后成为该校的药理学教授以及化学与生物化学教授。

钱永健的家族祖籍中国浙江杭州,是个名副其实的“科学家之家”。父亲钱学榘是美国波音公司的工程师,舅舅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学教授,堂叔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哥哥钱永佑是神经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堂兄钱永刚则是中国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因为家里有一堆“工程师”,钱永健自称为“分子工程师”,对于自己的职业,他说:“我注定了继承家族的血统,似乎生来就要做这样的工作,走这样的道路。”

钱永健的天分与成就是圈内人士公认的。

“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同时异常勤奋。”钱永健实验团队的华裔学者对他如此评价。

钱永健长期的合作者、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国家显微成像与研究中心的主任马克・爱利斯门说,钱永健是他见过的最聪明的人:“他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脑,不仅因为他能够深入思考如何填补已知科学领域的空白,更因为他知道如何发现新问题。他挖掘得很深,理解问题又快,还擅长把问题的各部分统一起来看,发现新的研究工具,以此帮助其他科学家挖掘其他新问题。”

凭借化学与生物方面的天分,钱永健找到了让绿色荧光蛋白更亮更持久发光的方法,并创造出了更广泛的荧光蛋白色彩,包括黄、蓝、橙等颜色。“我总是被色彩所吸引。”钱永健说。正是色彩,让他的工作更有趣,他说:“当工作进展得不顺利时,因为色彩,我可以把工作继续进行下去。如果我天生是色盲,估计我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了。”

绿色荧光蛋白为生物与医学实验带来革命,它发出的荧光像一盏明灯,帮助研究人员照亮生命体在分子层面和细胞层面的诸多反应。美国国家幼儿健康与人类发展学会的细胞器生物学负责人杰尼佛说:“钱永健有巨大的影响,正是他,展示了以绿色荧光蛋白为基础的反应物的一系列应用可能,并且方便这一切在生物学界的使用,钱博士对于细胞生物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对此,钱永健谦虚地强调自己并不是荧光蛋白的发现者,只是那一个“制造工具的人”,“我只是将一本晦涩的小说变成了一部通俗的电影而已”。

“我一直想在临床方面做一些与我事业相关的事。如果可能的话,癌症就是终极挑战。”

钱永健因为其在荧光蛋白研究领域的成果,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其实,兴趣广泛的他,并非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这条道路。

对于自己的科研生活,钱永健曾有句话:“你的科研应当理想地贴合你的个性,这样,当你遇到那些不可避免的失败时才会有一些内在的快乐支持着你。”这句话,似乎正是他人生的写照。

钱永健是一个拥有广泛兴趣的人。小时候由于身体不好,时患哮喘病,因此他只能待在屋里看着哥哥们在外栽花逗草,这也让在屋里的他养成了对光和颜色的偏爱。小学时,父母买了一套化学实验用具给他,不久家里的地下室就成为了他的“小化学实验室”,摆满了他的瓶瓶罐罐。

不过,钱永健很快就对这一套安全的化学装置感到了厌烦,他说:“在学校的图书馆,我发现了一本老旧的化学课本,里面有一些更有意思的化学实验。”

于是,钱永健开始“玩”起更危险的化学实验,甚至接触火药。一次,他和两个哥哥还用火药自制了一个手榴弹,不过手榴弹最后没有爆炸成功,只是把家里的乒乓球台的一部分炸坏了,弄得满屋子是烟。

16岁时,钱永健还获得西屋科学天才奖,当时他研究的是如何将金属融进硫氰酸。这个“西屋科学天才奖”是全美历史最悠久也是最负盛名的科学类比赛,获奖者经常被看作是“小诺贝尔奖获得者”。之后,他又通过获得的西屋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念书。

在剑桥大学继续深造时,他想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所以从化学转到了分子生物学,又转到了海洋学。“最后,我终于明白,我根本不关心藻海的深度问题。”

于是,钱永健又从海洋学转到了生理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当时,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人脑,这对于他来说更有研究的乐趣。

在钱永健看来,人脑是一部让人心醉的织布机,“它需要更为熟练、更为精细、更有创造性的方法把碎片拼织起来。”此后,他又“回归”化学,开始了自己对于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之路。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钱永健说:“我这些天的任务就是坐在电脑前回复电子邮件、完成各种报告。”对于他来说,下一步目标,是自己的发明能应用于攻克癌症。

钱永健对于荧光蛋白是否可以用在神经生物学以及癌症攻克方面有特别兴趣。他的父亲和博士导师就是因为得癌而死。“我的父亲得了胰腺癌,诊断出来6个月后,就离开了我们。”

“我一直想在临床方面做一些与我事业相关的事,”他说,“如果可能的话,癌症就是终极挑战。”

中国是钱永健生命里无法回避的主题之一。众多记者对他的华裔身份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在回答“与中国有什么联系时”,在美国出生长大的钱永健显示了他的幽默特色:“我的DNA来自中国,我还有不少亲戚在那里。我们家是一个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混合体。” 同时他还表示:“因为我是华裔,可能很多中国人会受到很大鼓舞,希望更多中国年轻人也能投身到基础理论研究中来。”

上一篇:Saving nature 下一篇:天鹅湖边的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