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状结构,一种快速构文的考场技巧

时间:2022-09-28 12:23:17

块状结构,一种快速构文的考场技巧

不少同学们反映,在写作中常常遇到一种困惑:也积累了不少写作素材,可是这些素材如果单个写出来大多篇幅不长,非要写长的话,就是“小材大用”,一条小鱼炖成一锅汤的营养含量自己都觉得寡淡;如果舍弃又有些可惜。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经过不断的摸索、研究,我给学生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行文结构——块状结构。

较之于现状结构,块状结构的作文的优势非常明显。我归纳一下,大体如下:

首先是那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素材都能用上,选三五个素材,试卷也写得满满的;其次是面对大的题目,能快速化大为小,分解主题,从不同角度阐释主题,从而强化主题。三是在文体的选择上,自由度大。可以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或者是议论性的散文,或者是抒情散文。选择文体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写自己最擅长的文体,二是依据表达作文主题的需要。三是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约束。四是明快、简洁、大气,结构匀称,详略得当。有排比段式的外在形态和内在韵律,符合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因为确定了块状结构,主体的几个平行部分所花的笔墨大致是相当的,可以在行文之前就确定好每个部分所花的笔墨。五是有助联想,快速成文,点亮文采。因为省去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可以把构思与表达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若干相对独立的片段上,以便快速成文。几个平行的层次其实就是文章思路的辐射点,有利于快速进行联想。六是有助于点亮文采。结构明确后,马上集中精力描绘场景,使用多种修辞方法,在文章的各个部分进行文采点缀,就好比对房子进行装潢一样。最为关键的是块状结构不仅简单易学而且行文简洁,使人一目了然,在考场这一特定场合,更容易被阅卷老师在极短的时间里理解,并产生好感。

我在这里说一说“三”在作文中的独特效果,如果大家留意一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记叙性的文章在选材上,“三”是个很神奇的数字。中国传统小说就爱用三件事写一个完整的情节,《西游记》有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三国演义》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水浒传》里有三打祝家庄,三打镇关西;《红楼梦》中有三进大观园。我常想,这是为什么呢?“事不过三”嘛,写一两个材料内容有些单薄,写小说不够曲折,写议论文缺乏代表性;写四五个材料,写小说有些重复有些臃肿,写议论文又会造成材料堆砌。三不多不少。而块状结构作文就更偏爱“三”了,因为考场作文字数所限,这是一个“度”的问题。

【写法指导】

一)块状结构的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

结构如下:

开头:或故事,或引用,或开门见山提出总论点或总论题。

主体:板块一:结构标志句一+事例分析板块二:结构标志句二+事例分析;板块三:结构标志句三+事例分析 ;结尾:或呼应开头,或总结全文,或深化论点。

二)块状结构的记叙性文章

可以写三四件事,从不同侧面塑造一个人,比如以“我眼中的某个历史文化名人”为话题作文就可以这么写,比如写苏轼,你就可以分解一下,比如分解成三个方面,初出茅庐时的意气风发,面对失意时的旷达,在政治生涯中的操守;小标题的拟定上,可以精选苏轼或别人相关诗句,融入自己的感受,调动自己的文化积淀,很快就能成文。

可以写三四个人,表现同一个主题。还以“我眼中的某个历史文化名人”为话题作文,可以围绕主题写三个人,比如诸葛亮、刘禹锡和苏轼。

结构如下:

开头:用简洁精警的句子揭示题目内涵,总领全文。

主体:

板块一:结构标志句一+横断面一+抒情一

板块二:结构标志句二+横断面二+抒情二

板块三:结构标志句三+横断面三+抒情三

结尾:或呼应开头,或总结全文,或升华主题。

注意主体部分,选取生活的横断面,也就生动具体的生活场景,必须围绕同一主旨,写作上力避平铺直叙,表达方式上,多用描写少用记叙。任何一个完整的段落都是由起始句,展开句和结尾句构成的,每个板块的起始句不要写类如“吃过早饭”, “下课了”,“上小学的时候”等等,而要打造成一个结构标志句,突出这个段落的核心;展开句不写事件的全过程,把要写的“点” 定格放大,突出细节。

当然“结构标志句+横断面+抒情议论句”只是一个基本的方式,只是一种提示,只是给同学们一个基本的路径。材料的组接上有这几种:一是用小简洁的标题,概括画面内容;二是用“一、二、三”的形式排列;三是空行表示;四是什么都不用,只用结构标志句领起每段内容,让画面一个接着一个的展示出来。而我主张最简单有味的是第四种。

镜头的组合形式要统一。不能一会儿是时间顺序,一会儿是空间顺序,而形成交叉。组合画面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或横向排列,以体现其广度,或纵向发展,以体现其深度。描述画面必须手法多变,以避免行文的刻板、单调。

上一篇:考场作文的四个“不可轻视” 下一篇:治疗“头疼”的几剂“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