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不倒的故事妈妈

时间:2022-09-28 11:35:29

难不倒的故事妈妈

“妈妈,爷爷怎么变成了幽灵啊?”“我会不会变成幽灵啊?”“变成幽灵是不是死了?”“幽灵也吃饭吗?”“幽灵有没有妈妈啊?”“妈妈,你会不会变成幽灵啊?”“妈妈,你变成了幽灵,我该怎么办啊?”

3岁的闪闪,在妈妈讲述《爷爷变成了幽灵》之始,就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面对宝宝的提问,妈妈该如何回答?让我们先把宝宝们的问题盘点一下。

问题大盘点

1想知道故事情节和结局而产生的问题

读《卡梅拉》系列《我想去看海》的整个过程中,灿灿一直不停地问:“最后呢?卡梅拉最后怎么样了?”

这说明优秀的故事和好玩儿的情节抓住了宝宝的心,使他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完全被故事所吸引。

2对故事本身的思考和质疑

这也是诸多“为什么”类探究性问题的根源。比如,讲《好饿的毛毛虫》,毛毛虫肚子痛得厉害,牛牛便刨根问底地问妈妈:“为什么毛毛虫的肚子那么痛啊?”对于后来毛毛虫变成了一只漂亮蝴蝶的结尾,牛牛更是问题不断:“为什么毛毛虫会变成蝴蝶?”“毛毛虫会不会变成一只蜜蜂或蜻蜓啊?”“它的小房子会变成什么呀?”而且,假如你给出了一个答案,孩子还会就你提供的答案进一步地追问:“那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能是那样啊?”

不要忽视宝宝“为什么不”类的问题,它表明此时的宝宝在对故事质疑的基础上,开始积极地思考了。而且,往往“为什么不”的后面其实就是他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和期待你回答的内容。

3故事讲完后,随即提出和自己产生互动的角色互换类问题。

汐汐听完了《狼婆婆》和《老虎外婆》,会问妈妈:“要是汐汐碰到了狼外婆,该怎么办?”“要是妈妈突然变成了狼外婆,我该怎么办?”那接下来,爸爸是老虎外婆,姥姥是老虎外婆的一系列假设都浮出水面。

这类问题的提出,说明孩子提问的层次较高。因为在此阶段,他开始把故事嫁接到自己的社会交往过程中来,并从自身社会经验出发,对故事的结尾重新进行了一场天马行空的想象之旅。每一个孩子的想象力都是超级丰富的,这时父母要注意的是:不要无意中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这是孩子最珍贵的东西,也是成人们最缺乏的。

从容应对

方法1:背景知识提前预习

在开始给宝宝讲故事之前,家长可以提前通读一遍故事,了解故事的内容、创作背景、图文作者以及孩子可能会问的问题。然后和孩子一起翻开书前,可以把其中所涉及的常识简要地给孩子进行讲解。

比如在讲《好饿的毛毛虫》之前,可以给孩子介绍一些自然常识,便于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孩子不会为提前了解了部分内容而失去对故事的好奇和兴趣,相反,他会更加认真地去听,同时也会提出那些你认为最有可能问的问题。这样,就可以胸有成竹地回答了。

方法2:充分满足,收―放自如

面对宝宝千奇百怪的问题,有些时候,如果一味地陷入宝宝的提问,便偏离了讲故事的主旨,最后落个故事无法进行下去的结局。这时,父母需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间和讲故事的节奏。在和宝宝共读的过程中,可以给宝宝预留一定的提问时间,或者是在故事的开篇,或者是故事的中间精彩处,或者是故事讲完之后的延伸环节。在孩子容易产生问题的环节,留出空当来解惑并与孩子交流。

比如在《木偶奇遇记》中,可以在开头、中间匹诺曹鼻子变长部分和最后故事讲完后留出一段孩子的提问时间,并注意把握讲故事的“收―放”节奏,父母能够随时把讨论的主题收回来。

方法3:细心观察,区别对待

面对宝宝的各种问题,父母还要在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区别对待。仔细分析孩子的提问,你会发现,有些问题其实并不需要你来回答,只是他自己内心活动的语言化体现;有些问题的答案宝宝已经给出了,就如“为什么不”类的问题;有些问题宝宝需要你耐心地和他一起进行互动和交流。这些情形的区分需要父母长期对孩子的了解和观察。

比如讲述过程中对于最后结局的提问,你可以用神秘的口气说:“让我们看看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事情吧?”或者“耐心等待,答案马上揭晓!”而对于孩子的设问式问句,你可以故作不知地反问:“那你觉得卡梅里利多应该怎么办?”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

方法4:你来我往,一问一答

既然孩子问题不断,干脆就来个问题对对碰!我们可以试着和孩子“你来我往”地玩个问答游戏:两个人轮流“提问”和“回答”。这样几个回合下来,你会发现,孩子的提问欲望得到了充分满足,同时由于要应付爸妈的问题而搜肠刮肚的经历也是自主思考能力的一次演练。孩子从来都是回答问题的天才!这种你来我往的车轮战,也是增进亲子关系的绝佳机会。

对父母说的话

故事一次讲完还是两次讲完也许并不重要,通过你和孩子之间的对问对答,你家有个主动求知的、充满好奇的宝宝在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

上一篇:糖果和小狗的尾巴 下一篇:本期观点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