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峰:精准\智慧教育观

时间:2022-06-15 01:47:05

夏雨峰:精准\智慧教育观

本期出场:夏雨峰,瑞思学科英语CEO。

印象素描:

这次采访,是在我接触了很多位对这个机构非常认可的妈妈之后,是在我见到了很多个在这里投入、快乐地学习英语的小朋友之后,也是在我和这个机构的几位敬业、严谨的员工合作了一番之后,因此比一般的采访更平添了几分好奇之心,很想看看这位掌门人的庐山真面目,想知道他在让这艘英语航母运行得如此顺利的同时,还有空做个好爸爸吗?

采访的前几分钟,他抛出的每个观点,都让我有从椅子上跳起来驳斥他的冲动。但随后,他的解读又让我释然。其实,他的“终点”,和我们并无二致,只是,他走的路似乎比我们更加的精准和智慧。

1延迟满足,成功路上的重要基石

小姑娘第一次尝试玩电动摇车,无比好奇。这个可爱的小羊居然可以一边放出好听的儿歌,一边带着自己摇摆。一般情况下,孩子第一次玩这种玩具都要玩上好几遍,有的小孩甚至每次玩都要玩个十几次才肯走。小姑娘也一样,第一次玩,新鲜劲远远没有被满足,摇完之后就坐在上面不下来,想再来一遍。

这时候爸爸说话了:“你下来吧,爸爸没钱了。咱们下次再坐,好不好?”小家伙听到爸爸发话,虽然心有不舍,但依然是什么话都没说就乖乖地下来了,更别说哭闹。她跟着爸爸一步一回头地走了,一直到看不见那个小羊为止。女儿的样子其实让父亲有些心酸,所以时隔8年,他依然牢记当时的场面。但同时他又很欣慰:自己的苦心没有白费,女儿是一个如此懂得克制的孩子。

夏雨峰:3岁,至关重要的培养期

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跟他能在多大程度上推迟现有欲望的满足是成正比的。套用一句名言:成功的人大体都一样,不成功的人各有各的原因。这个“一样”就是节制。人的天性里都有懒惰,但一旦有了目标,就必须要节制自己,不能偷懒。能够克服这种天性的人就能有所成就,这也是我们所谓的自律能力。每个人成功的路上都会遇到困难、挫折,也会遇到各种诱惑,能够抵制诱惑,坚持到最后的人,就是成功的人。我女儿从小就不会因为要东西不给而耍赖、哭闹,因为我和她妈妈在这方面早已达成共识:一定不能够过度地满足孩子的欲望,要让她学会自我管理。我们会跟她讲道理,3岁以前,她还听不懂道理的时候,我们就用坚定的表情告诉她:就这样了,不行!3岁前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特别重要,这是培养孩子的节制能力、自律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始。能做到延迟满足的孩子,就能慢慢地学做自己的主人,控制自己的行为,知道要用理智战胜情感。

记者手记

初听夏总的这个观点,我驳斥道:“您对女儿太严厉了,不都说女孩要富养吗?”

夏总的回答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很受启发:“富与穷,指的是物质上的,不代表我们给孩子精神上的东西。现在很多的‘80后’都非常脆弱,遇到困难时自己无法应对。这种脆弱实际上是精神的脆弱,跟财富,跟成长的环境富裕还是贫穷没有关系。”

2陪伴质量,心思远胜于时间

父母工作繁忙,每天早出晚归,和女儿厮守的时间其实并不多,但每次在关键时刻,老爸都能给女儿有力的支持,包括她遭遇的两次“班长风波”。

小家伙在刚当上班长没多久就被撸了下来,非常沮丧。老爸看出女儿的情绪不对,便和女儿谈起了心。当他了解到女儿的这次“下课”,是因为管制同学过于严厉,引起了大家的反感和老师的担心之后,首先指出这确实是她自己的问题,没有掌握好管理的技巧。虽说是好心,但却没有顾及别人的自尊和感受。其次是鼓励女儿不必沮丧,应该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最后告诫女儿不要怨恨别人,因为当大部分同学都不满时,就一定要自我反省。最重要的是,这位智慧的老爸点拨了女儿:要多想想,该如何去平衡老师对于班长的要求与同学利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次,女儿又被撤职。但同样的事件,老爸却有着不同的解读。他知道这次是因为女儿小升初决定择校,使得老师把机会让给了别人。因此,他没有再帮女儿分析自己,而是和女儿探讨起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结交朋友的原则与眼光问题。女儿对这次班长风波的最大疑惑点是,为什么那么信任自己的老师,说变就变了?对此,老爸告诉她,很多事情,书本上写的和实际生活是有差异的,需要慢慢去体会。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嘴里说的,也和心里想的不一样。另外一点让小姑娘纠结的是,为什么平时对自己忠心的同学,一夜之间都散了,是不是自己做得很失败?老爸的解读是,这是因为她一直没看明白这些人想要什么。当班长,手里有权利,有一种无形的资源,这些人看重的是这个位置,而不是当班长的人。所以,以后一定要学会分辨,围在自己身边的人,是真的对你好,还是只看重你手里的资源和权利。至于为什么平时不跟她玩的一些孩子,看她下台了,反倒跟她好了的缘由,老爸道出的是结交朋友的真谛:这种人往往可做真正、长久的朋友。因为他们不拍马屁,没有功利心,而且同情弱者,很仗义。但他同时又提醒女儿:这些人也有逆反心理,要了解他的优缺点,才能善用。老爸的这次谈心,不仅宽了女儿的心,更为即将步入复杂社会的她建起了一道人际交往的安全屏障。

夏雨峰:真正的教育不留痕迹

其实对于孩子,真的不在于陪伴时间的多少,就是得花心思,不花心思俩人成天在一起也没用!就拿班长的事来说吧,和孩子怎么谈,谈什么,需要智慧。我们要教孩子,但又不能说教,所以就得抓住每一个机会,给她讲人生的道理,给她留下一些人生启迪,这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我很忙,所以每次跟孩子在一起的目的性就非常强,我知道我要利用这点时间干什么,我到底要影响她什么,至少要让她明白些什么。所以很神奇的就是,很多人看我根本没时间在家待着,但我对女儿的教育非常有效,那是因为我把有限的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了。这就像读书一样,很多人总说太忙,没时间读书。但事实上,如果你真想读,是可以挤出任何一点的空闲把书读完的。带孩子也一样,没时间陪孩子,没时间教孩子,这都是借口。大家都觉得养育孩子是一种责任,但可能没弄明白,花心思教孩子才是更大的责任!

记者手记

对此观点,我想反驳的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父母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他的观点岂不是与我们的倡导背道而驰?

对此,他有更深层次的解读:“100%的人都说应该多花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但却并不知道该如何提高跟孩子在一起的效能。我觉得这是一种伪善,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另外,如果一个孩子看到的是父母能够把自己的事业和生活都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不是顾此失彼的话,那么她将来也一定会成为这样有能力,而且是有责任感的父母的。”

3不断内省,精神健康的支柱

暑假的时候,小姑娘跟妈妈去美国。在路上,她突然对妈妈说:“我终于知道‘炫耀’和‘表现’的差别了!”妈妈并没有多问,但她知道,女儿这是在琢磨自己刚刚结束的6年小学生活,想起了一些事情,她在静心内省之后,有所感悟。从小开始,她遇到任何问题,都已习惯先从自身寻找原因,而不会轻易地把责任推到他人或外部环境上。还记得刚会跑的时候,她也会摔倒,但是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从不会帮她往地上跺几脚,责怪是地面或小石头把她绊倒的,而只会告诉她找找自己的原因,是跑得太快了还是拐弯时没站稳?

夏雨峰:内在改变,最强大的动力

同样一个问题,世界上总有两种观点。比如人穷为什么?在美国就有自由派和保守派的观点之争。自由派认为,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所以越来越穷,结论就是人穷是由外部环境造成的;而保守派则认为,美国是如此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如果还那么穷,说明你偷懒了。我则更倾向于保守派的意见。其实很多相关机构也做过研究,在美国,即便是让穷人免费读大学,也有很多人是不愿意或不认真读的。在中国也有相同的例子,比如某个县扶贫,先是送粮食,后来觉得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就改送种羊,想扶植农民繁殖羊群,贩卖羊毛。但几年之后,有人靠此发家致富,有人却在第一年就把羊吃光了,依然受穷。这可不是机会不均等,而在于一个人的内心,对于改变自己的现状到底有多大的动力。

我让孩子从小就习惯去寻找内部原因,而不是把问题都归结到外部。我相信我教给她的这些思维方式,能够让她很从容地应对未来的人生。

所以,教育孩子,不在于教的知识量多少,只在于父母自身的观念。也许我跟她讲的一些道理她当时听不懂,到有了一个量的积累,她终有一天会 开 悟,会 一 下子豁然开朗, 天 阔地宽。这样的孩子,更容易与自己进行比较,不断反省进步,取得成功。

记者手记

也许有的父母会困惑自己没有那么多的育儿智慧,该怎么办?

对此,夏总的回答是:“只要一个家庭能够传递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哪怕只是吃苦耐劳和不占别人便宜,他都不会走得太差。不过,我还是建议父母要不断地自省和自我成长,因为孩子更喜欢接受感悟,而不是接受道理。父母善于把自己的思考和智慧与孩子分享,孩子内心才会觉得有坚强的支撑,会更有安全感,也能走得更远。”

关于英语

瑞思学科英语老总的女儿,英语学得怎么样,又是怎么学的?相信大家都很好奇。我们也小小地八卦了一下。

原动力

从小,我们就把读书、看书当成是对女儿的一种奖励,所以在学英语上,我们也让她感觉是对她的一种奖赏,而不是她必须完成的任务。孩子都一样,你越让他干什么,他越不愿意干。所以,我们就拿捏、造势,她就“自投罗网”了。

试验学员

我女儿是瑞思早期的学员,可以说是拿我的女儿“试验”了一把。瑞思引入的是美国课程,不仅好玩,还有很多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启蒙,所以她“玩”得很开心。3年之后,很多美国人听到我女儿讲英文,都觉得她是在美国长大的小孩儿。现在,她也是重点中学英语实验班的领读,口音非常地道、很纯正。

外教课

实际上,我女儿连一节外教课都没上过。因为我研究过,美国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所用的词汇群是不一样的,语言习惯也不一样。比如高知阶层的人说“死”,是“Die”;中产阶层会说“Pass away”;而层次低的人会则说“Go west”。同一个意思,表达方法是不一样的。我们都希望孩子将来成为国际社会的中高阶层,但怎么判断中国的“外教”不是源自美国低层?很多父母没有判断力。很少有正规的美国老师愿意放弃高薪和优越条件,来中国教课。那么,我的观点就是:既然要学,就学最正确、最正宗的,否则不如不学!

上一篇:家务成就人才 下一篇:小小泥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