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思阵阵,收获多多

时间:2022-09-28 09:42:50

[摘要]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开发智力首先要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为此,我们要把语文课上成思维训练课。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并靠“疑”推动的。可是,农村小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学生不善于质疑问题,不思不疑,或有疑不问,因而教师应善于设疑、导疑、释疑,从而引导学生敢疑、多疑、思疑,通过“疑”为学生思维“点火”、“加油”、“导航”、“铺路”,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教学中,从“设疑、引思”,“导疑、善思”,“释疑、学思”等三方面来具体实践“疑思阵阵,收获多多”之理论。

[关键词] 疑 引思 善思 学思 语文教学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资源的巨大工程。开发智力首先要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这就要求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把语文课上成思维训练课。如何上好这样的一堂课?课改中曾有一句口号:“让学生撑杆跳高摘果子。”他们认为:跳高撑的“杆”就是那个“疑”字,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并靠“疑”推动的。可是,农村小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学生不善于质疑问题,不思不疑,或有疑不问,因而教师应善于通过设疑、导疑、释疑来引导学生敢疑、多疑、思疑,以“疑”为学生思维“点火”、“加油”、“导航”、“铺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下面以小学语文五年级《鲸》的教学实践为例,试谈几点做法:

1设疑、引思

即课前设置问题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探究文章内容,指明思维方向,创设思维情境,引发更多的疑问。在上《鲸》这一课时,是这样设疑,导入新课的:先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鲸自杀的图片以及现象报道,然后询问学生听后有何疑问,学生对老师介绍的内容挺感兴趣,思维荡起了层层涟漪,学生问:①听老师介绍后,我不解鲸为什么会自杀?②鲸是否有着人一样的头脑、思维和感情?接着,我因势利导:“世界上仅存的鲸越来越少了,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挽救或避免鲸的自杀呢?这还得看课文叙述,看谁聪明、认真、能尽快掌握鲸的一些特点、生活习性……”这样富有“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的悬念性,又带激励性的语言,既提示了本课的学习重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好课文创设了良好情境,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从而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

2导疑、善思

即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记得杨振宁向中国科大小年班指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敢于质疑。有些地方开始的“问号行动”,即一堂课上得好不好,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课堂上产生了多少“问号”,以及这些“问号”的质量高不高。其教改实验结果证明,“让学生敢疑、多疑”是搞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所以,在教学《鲸》这篇课文时,我采取如下方法:

2.1 激发学生敢疑,允许标新立异。我在总结课文时,让学生回顾全文,并想一想,还有哪些疑问?大多学生提的是有关字词及写作方面的问题。可有些学生却不然,大胆猜想说:①鲸是胎生的,用肺呼吸,如今在海洋生活,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还得冒着被捕杀的危险,长期的担惊受怕,迫使它们自杀。②鲸游向沙滩,不是自杀,而是想返回陆地试着生活看能否适应?③因为鲸的食量大得惊人,小鱼小虾不能满足它们的食欲,想重返陆地找东西吃,便游上岸来的?……追究“鲸的自杀”之谜,许多科学工作者都无法作出正确解释,也不是我们本课要解决、能解决的问题,然而不可否认这些同学的疑问确有新意,因此,我表扬了他们,并鼓励同学们假想是这样,应该如何挽救鲸,保护鲸?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有的说给它氧气,有的说利用高科技发明鲸饲料……多奇妙的想象,说不定发明鲸饲料的专家就在这些孩子当中。这样,本课教学应“激发学生爱科学,钻研科学、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保护好鲸”的思想教育目标就很好地落到了实处。虽然他们的说法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我坚信:学生抓住了“疑点”定能不断思索,刨根究底,从教育的长期性、深远性看,教育之花定能结出累累硕果。因此,学生敢疑就会迸发思维之火花,教师应以一颗赤诚之心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及时点亮“火花”并为之在茫茫学海中“加油”、“导航”。

2.2 引导学生多疑,铺设思维之路。即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思维,围绕训练重点,为其思维铺路,提出更多的问题。

2.2.1凭借预习而疑。首先可利用文中导读,预习提示及课后思考、练习自学课文,要求了解训练重点,找出疑难问题,自己无法解决的在课前提出来,另外,可让学生在预习中自己动手查找文献资料、图片,并结合课文,自行设计问题,准备在课堂上提出来。教学中,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①据我查找的资料介绍,鲸的种类有几百种,文中只介绍两类,作者为什么介绍得这样简单?②据我所知,鲸的用途很广,文中怎么只字不提?③鲸的图片中,形体都很像鱼,怎么就不属于鱼类?海兽也是哺乳动物,为什么它们的样子就不像鱼?却同样可在海洋生活?预习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涉及的面也较广,教师应善于引导,切忌对学生所疑置之不理。

2.2.2凭借插图而疑。《鲸》一课配有一幅插图,与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相吻合,描绘了鲸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学生认真察图,联系上下文便提出了以下问题:①文中描绘的是齿鲸还是须鲸?②鲸喷出的水柱怎样?能否自行叙述?③鲸喷出的水柱那样高,易被渔人发现而捕杀,有何办法使它既可以呼吸,又有利于安全呢?④能否像海豚那样在动物园里驯养,供人观赏?……可见,学生的思维是多角度的,同样一幅图竟提出了这么多这么好的疑问,因此,老师应根据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2.3凭借言语而疑。心理学原理指出:思维和言语密不可分。课文中的言语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对言语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抓住课文重点词句来开拓学生思维,引出疑问。如《鲸》一文中“其实它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是本文的中心句,重点词是“哺乳动物”、“其实”。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以下问题:①“其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鲸的不属于鱼?②“哺乳动物”是什么?有何特征?哪些特点说明鲸是哺乳动物?这样通过关键词句引出疑问,既体现了说明文教学应重视“语言教学、注意分析事物本质、特性”之特点,又使学生较快地把握文章中心,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鲸的一些特点,完成本课教学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可见思维是从疑开始的,成功的教学应该变“学答”为“学问”,没有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

3释疑、学思

帮助学生释疑,应重在引导学生掌握解疑思路,培养释疑能力,变“释疑”为“学思”,要实现这一转变,应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分清类型,然后据其思维的方向、顺序、方法加以引导。

3.1 引导释疑叙述性问题。方法一是摘录片断法,如“须鲸是怎样吃食的?”可引导学生直接从文中细节描写“它们在海洋里游的时候,张着嘴巴……”中找到答案;二是提取要点法,即在熟读课文后,提取内容中的几个“要点”加以归纳,如“鲸吃什么?”,引导学生按此思维顺序找到答案;三是提取关键词句法,如“鲸的生活习性在文中介绍了哪些?”便可引导学生先给第四段分层,然后找出每层中心句,最后给予概括归纳。

3.2 引导释疑分析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要求对文章中写到的事物进行一番分析,要引导学生考虑的范围大些、角度线条多一些。一是可用“摘录语句+分析”法,如“鲸为什么采取藏头露尾的方式睡觉?”,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思维的:先让学生摘录有关鲸如何睡觉的语句,再让学生用投影片演示,要求边演边说,同学们一起想象,然后加以讨论分析得知鲸这样睡有利于安全,说明鲸的警惕性高,从而掌握用现象事实加以评论、分析问题的方法;二是可用“事实要点+归纳道理”法,如学生对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与须鲸同是鲸,为什么会自相残杀?我引导学生从鲸惊人的食量说起,抓住事实要点,使学生懂得:解释分析性的问题还应注重事实根据,并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归纳出准确无误的道理――鲸为了生存,为了保全自己,往往和其它动物一样自私、凶残。

3.3 引导释疑概括性问题。如“鲸有哪些特点?”一问,我引导学生反复读文,仔细分析每一段讲什么,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概括,学生从中知道概括一个事物的特点,就要提纲挈领。

3.4 引导释疑推理性问题。如“该如何更好地保护鲸?”我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联系实际,展开想象,让学生从中得知,回答这类问题要联系上下文,实事求是,合理想象,要充分发挥思维的创造性。

由此可见,任何性质的问题,都要有“分析”的思维,教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工具,引导学生练习释疑,是为学生思维推波助澜,也是学生学会独立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综上所述,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善于设疑、导疑、释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答”为“学问”,变“释疑”为“学思”,让素质教育在疑思阵阵中收获多多!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6月.

[2]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7月.

[3] 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办公室.福建省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要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4] 林建华.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江苏省小学教师进修教材.小学语文教材教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6] 余华东.创新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7] 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上一篇:趣味的《机械制图》教学 下一篇:激发兴趣 有效引导 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