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构建生命课堂

时间:2022-09-28 09:13:17

以生为本,构建生命课堂

摘 要:教师要以生为本,构建生命课堂。

关键词:以生为本;课堂生成;生命课堂

小语界前辈周一贯先生说:“课堂是为学生存在的,如果大家关注点都在教师身上,肯定是方向走偏了。”显然,周老先生是把课堂教学重心放在学生上,在他的访谈录《“为谁教”从来没有如此重要》中就具体阐述了这一思想。

周老先生认为“怎么教”和“教什么”固然很重要,但是它们都得根植于“为谁教”。“为谁教”,当然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教”,但现在的课堂上见到的多是教师对文本深奥的解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更不用说使其得到

发展。

一、“教什么”必然围绕“为谁教”

“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生命需求。

一次,有幸听王崧舟老师执教《孔子游春》,孔子带领学生到泗水河边学习关于水的课文,学生在愉悦、轻松中氛围中受到心灵的启发,润物细无声。王老师把泗水河边一段景物描写编成一首诗:“大自然是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它宽广的胸怀……”他和学生一起读,一起陶醉在明媚的春光里,一起感受孔子课堂的如诗如画;在对“水”一段的赏析中,王老师带领学生体会了水的品质:“有德行”“和顺”“有志向”“善施教化”,一边赏析一边让学生有诗意地读,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像水一样的真君子,怎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在王老师诗化语言引导下,朗朗书声贯穿始终,学生品味着优美的语言,并感受着孔子作为一个好老师的形象。王老师将孔子还原为一位普通人,让他从神坛上走下来,让孩子们亲近孔子,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然而,在中国人眼里,孔子形象已经被神化了,他似乎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高在上的仙人,集所有优秀的品质于一身,很多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也仍然把分析孔子的品质放在重要位置。但王老师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解读,他之所以在教学内容上这样定位,是因为他把“为谁教”看得十分重要,学生心目中的孔子应该是一个有血有肉可亲近的形象。

又一次,听一位老师执教《老人与海鸥》,课文中有两幅图“老人喂鸥图”和“海鸥祭老人图”,这位老师选择了“老人喂鸥图”作为教学内容。其实,很多老师上公开课会选择苦情味多一点的第二幅画面作为教学重点,这样才有公开课特有的课堂氛围。但这位老师却突破常规,他带领学生走进“老人喂鸥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有效的读写结合,让学生感受老人对海鸥如亲人般的爱,使课堂充满了温情,使学生懂得了人类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如果这位老师选择的是第二幅画,可以想象一定会让课堂笼罩阴霾,学生心里压抑、沉重,这和六年级学生应有的积极阳光的心理特点不相符,所以,“教什么”,也必然是围绕着“为谁教”,没有了这个“谁”,一切都是无源之水,都是空谈。

二、“怎么教”应多考虑“为谁教”

“怎么教”即教学方式的选择,也应多考虑学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兴趣点等。

听一位老师的作文讲评课《我最熟悉的一个人》,作文要求是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情来突出人物的特点。但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把一件事情叙述完整还是有点难度的。这位老师选择了班里面一位学生的一篇题为《贪玩的××》的作文,这篇作文的小作者原本想通过捉迷藏的过程来表现主人公的贪玩,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把捉迷藏的过程写清楚,叙述能力比较薄弱,所以,人物的特点也没有得到突显。于是这位老师让小作者和另外一位学生走上讲台现场做捉迷藏游戏。

师:“你躲在下面,听到他的脚步声越来越远,你心里怎么想的?”

生1:我心里暗暗高兴,哈哈,他找不到我啦。

师:你找不到他,又是怎么想的?

生2:我一定要找到他,找不到他,我死不罢休。

师:听到他慢慢地向你逼近,你怎么做,又是什么心情?

生1:我往柜子的更深处挤进去,生怕他发现,心里紧张极了。

……

在游戏过程中,这位老师不断地提示、采访两位学生,将捉迷藏的游戏在课堂上完整地还原,下面的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好像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一番。这样再现了捉迷藏过程,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将这一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过程就写得有条有理,而且还有不少心理活动描写。如果只是凭空想象回忆游戏,肯定是写不完整的。同时,游戏本身就是学生喜欢的,这样做使原本枯燥的作文课变得生动有趣了。

又如,在分析三年级上《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三段时,我先让学生读读该段,读完后又问学生这幅画和你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同。有的学生说平时我们画的人没有那么多,有的学生说我们只能把人画得很大,人物有些复杂的动作就画不出来了。学生说到这里,再让他们来读读课文,他们发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竟然画了五百多个人,每个人都不到一寸,却都能清楚地看出他们在干什么,真是太了不起了,学生体会到了这幅画的高超之处。如果只是直接告诉学生这幅画很高超,三年级的学生肯定无法理解,只有将课文内容和学生平时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学生才能深刻地体会,这样做就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所以,“怎么教”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顺应学生发展的自然规律,才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强调“为谁教”,其实是一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现自己。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认知需求,同时还要尊重他们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体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并注重课堂生成。

时时处处心中有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这也是我们需要追求的一种课堂境界。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正小学)

上一篇:知错改错,减少犯错 下一篇:《静电现象的应用》中的六个易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