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管理方法探究

时间:2022-09-28 07:54:29

“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管理方法探究

摘要:随着国家逐年减少学术性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师资力量增加与学生数量减少的矛盾日益凸显,部分学校甚至出现了教师无课可上的局面。基于这样的现状,“一课多师”教育模式的教学改革在各大高校逐渐兴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吸取教训并总结经验,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教学计划、成绩考核、质量监督等方面对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并在其基础上积极运用新型教育理念,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针对“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管理方法,对这套管理方法进行探讨和总结,旨在为其他兄弟院校的研究生教学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124―03

一、“一课多师”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学术性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逐年减少,而师资力量却在逐步增加,这造成了很多大学的一些教师无课可上,即便他们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特色鲜明的个人精髓,却无处传授。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学生也错失了很多向教师学习的机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上做了大量工作。“一课多师”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这不仅使得师资力量得以充分发挥,也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的机会。“一课多师”是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有效补充。在改革的同时,我们意识到“一课多师”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模式,并没有成熟的范本可以借鉴,其自身尚有诸多不完善之处。所以,针对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需要采取与之配套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使其更好地服务教师和学生,真正发挥出它的优势。

二、“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内容及其管理方法探究

“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是指由多名(一般为2-3人)教师组成协同教学团队,共同分担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展开共同授课的研讨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极具团队性、创新性。一共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制订多师协作、共同完成的教学计划;二是制定多方监管、多师制约的课程质量制度;三是建立多样评测、公开透明的成绩考核制度。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彼此制约,课程质量制度是教学计划顺利完成的保障,成绩考核制度则是对课程质量的检验,三者缺一不可。下面将就“一课多师”教学管理模式展开详细的论述。

(一)制订多师协作、共同完成的教学计划

一个好的教学计划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一个多师协作、共同完成、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则包括合理的选课制度、高效的教师间的分配与组合方式以及针对性的课程内容的整合和差异化。在实际操作中,深刻体会到制订一个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的重要性。

制订“教学计划”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1.制定选课制度。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侧重综合素质的提升,而研究生教育则注重学生本学科内的深度学习和潜能拓展。所以,研究生选课制度要从研究生的学习目标出发,本着为研究生服务的原则,努力做到公平和科学。

制定的选课制度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内的选课;二是专业相关的选课。对于专业内的课程,是已经确定的必修课程,研究生一般没有选择余地,这是对专业性的保障。对于专业相关的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的属性和特色,开设一些针对性的相关课程,以作为专业学习的补充和延伸。这样一来,研究生的学习就能更加深入和透彻。

在内容上尽力做到课程资源的最优配置,在形式上则充分保障每一位研究生具有同等的选择权,努力做到公平、公正。选课系统会在指定时间对所有需要选课的研究生开放,所有课程信息也都会全部提前公开,每一位研究生都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这样的选课制度不仅使得教学资源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满意程度。

2.确定教师间的组合方式。要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探讨出一种高效的教师间的分配与组合方式。“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本身就是多名教师协同合作的产物。“一课多师”式教学的特色在于融合不同风格的教师的教学精髓,并授之于学生,让学生受益颇多。要想让有着众多不同点的教师同堂教学,就必须制定出一个高效科学的分配组合规划。

教师间的组合方式也分为两类:一是专业背景相同的教师间的组合,二是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间的组合。让具有相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合合作,根据他们各自对于本专业的看法和认识制定教学大纲,在同一个专业领域,不同的想法和火花碰撞,会催生出很多具有创新性和建设性的观点和看法。这种相同专业背景的组合方式一般包括2-3名教师,对于同一门课程的授课,他们互相交流,相互借鉴,然后按照各自的风格给学生授课,或者经大家统一讨论后制定出完整的教学方案,指派大家认为最能表现课程精髓的教师去授课。

在相关专业中进行的教师组合,是将本专业的授课教师和与本专业相关的授课教师组合到一起。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拓展教师授课的深度和广度,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这种相关专业背景的组合方式也是一般包括2-3名教师,以本专业教师教授本专业知识为主,相关专业的教师教授相关知识为辅,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有效的教学启发并促成了课堂的延伸。这种方式能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教师的分配组合同时也是建立在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差异化之上的。在同一所学校或者学院内部,不同专业间难免会有一些学术交叉与重合,这也导致教师的授课内容难免会有交叉与重合。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配置,我们就需要将授课内容的重复率降至最低,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在“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将课程内容重新整合,根据不同专业的差异化特色,再将整合后的课程内容授给不同专业的学生,这样教师轻松,学生也能更好地吸收。从实际操作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不难看出,一个成功的“一课多师”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一个完善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制订出一个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在专业内容有交叉和重叠的地方,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并在突出本专业特色的同时,吸收借鉴其他专业的精华,这样不仅丰富了自身,也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学校在推广此教学模式时,可以从全校出发,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将有互补性的专业组合,师分配,在跨专业、跨学院的课程设置与调配中起到媒介的作用,完善全校性的选课体系,尤其是南北校互选课体系和大学城校际通选课体系,给予学生更多自和选择空间,同时,也要做好教师的授课安排工作,合理安排上课时间,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教学资源。

在制订完成“教学计划”之后,就需要出台合理的课程质量制度来确保教学质量。

(二)制定多方监管、多师制约的课程质量制度

“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因此,更加需要相配套的课程质量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以确保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传统的课程质量制度主要是针对单门课程、单门教师进行的,这与“一课多师”的教学模式不吻合。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出新型的课程质量制度。对于“一课多师”式教学的教学考核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成立教学监督小组,二是建立学生反馈机制。教学监督小组由相关部门牵头,由相关教师组成。教学监督小组的职能就是考核教师的授课情况,发现问题立即处理。监督小组会不定期地派专员去课堂听课,一门课程一学期的听课次数不少于三节,监督教师的出勤情况和课堂效果,有问题立即上报并且及时解决。学生反馈机制则是学生意愿的体现,团委学生会不定期组织评教,通过发放匿名问卷的方式收集学生对于任课教师的意见,并及时告知学校,反映真实情况。由于一门课程可能会有多名教师进行教学,所以评教也会针对不同的教师进行,并对教授相同课程的教师进行评比,受到一致肯定的会上报学校予以嘉奖,受到诸多否定的也会予以一定的惩罚,这样,教师问有了竞争,教学质量也就得到较大保障。在这种上下双重课程制度考核机制下,教学质量才能保持着稳中有升的态势。由此可见,这种课程质量制度是行之有效的。这套课程质量制度不受专业的限制,任何使用“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课程都可以以之作为参考,适用于各专业的“一课多师”课程的教学质量考核。

对于教师的考核十分必要,对于学生的考核更是必不可少,完善的成绩考核制度才是验证“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建立多样评测、公开透明的成绩考核制度

“一课多师”教学模式下的成绩考核制度不同于以往传统的“一课一师”模式下的成绩考核制度。传统的“一课一师”的成绩考核往往就是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布置作业加期末考试,“一课多师”则不同,多名教师的授课需要与其相匹配的多方考核制度。根据“一课多师”的教学模式特征,制定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成绩考核制度。这一制度将学生成绩分为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二是期末成绩。学生考核成绩一律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标准。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最后总成绩的50%。其中平时成绩由授课的多名教师分别布置且学生必须完成,然后由多名教师根据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再取多位教师的平均分。期末成绩的考核形式由多名授课教师共同商讨决定,可以是期末论文也可以是期末考试的形式,论文题目和考试试题均由授课教师共同决定,期末成绩的认定工作由授课教师分摊协作完成,同时,授课教师必须在学生考核完毕后两周内完成成绩评定工作,并及时将成绩输入教务系统中,成绩提交之后不可更改,如确有疑问需提出复核申请,提交书面材料说明原因,再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核实。这样就确保了每一位学生的成绩都是真实有效而且公平公正的。专业内、学院内的成绩考核会相对容易一些,跨专业、跨学院的“一课多师”课程成绩的考核则相对复杂一些,但总体上可以遵循以上原则,学校要综合调配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资源,根据各学院、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分批分段、保质保量、有条不紊地完成成绩考核。并成立相应的成绩审核部门,在成绩认定完成之后进行二次审核,确保学生成绩真实有效,并对有异议的成绩组织专门复审,确保公平公正。

三、“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在近几年才出现并兴起的“一课多师”教育模式是一种教学模式上的革新,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多问题和不足。

(一)学生同时接纳多种不同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虽然多名教师教授同一门课程让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领略到了不同教师的风采,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很快地接受并消化不同教师带来的不同知识和理解,在经历过十多年的传统教育之后很难快速适应变化多、内容广、个性突出的“一课多师”教学模式,需要给予一定的时间使其慢慢习惯,并及时适当地给予一些学习上的指导,从而使得“一课多师”教育模式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二)教师需要系统性的培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很难一下子适应和其他教师一同教学,以往都是自上自课,导致教学效果不如预期,这需要学校组织相关的系统性的培训,指导教师如何更好地进行“一课多师”教学。同时,随着教授学生的相对增加以及和其他教师竞争压力的加大,学校也需要给予教师一定的补贴并调整好课时的安排,缓解教师的压力。

(三)学校与“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相配套的制度和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

由于实行“一课多师”教学改革时间不长,学校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和措施,例如,选课制度的不完善和教师调配手续的烦琐等,另外,有些制定好的规章制度也都没有被严格执行,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校在进一步的教学改革中逐步完善。

虽然“一课多师”教学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对于解决师资力量闲置,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相信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和经验的不断丰富,这些问题都会慢慢得到解决,“一课多师”教学模式必将长足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勇.“基础”课“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9).

[2]付子堂.构建“多师同堂”协同教学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3-02-06.

[3]田鹏,姚锐敏.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科教导刊,2011(4).

上一篇: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下一篇:云计算视野下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