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复习的舞台真正让给学生

时间:2022-09-28 07:22:35

请把复习的舞台真正让给学生

曾经,我参加区里组织的语文课的课堂诊断评比活动,教者执教的是一堂高三诗歌鉴赏复习课。依照惯例,教者先选取了往年的一道高考诗歌鉴赏题,作为真题进行示范分析,然后又设计了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此基础上,教者组织学生进行答题规律总结,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了几点,但可能与教者原先归纳的不太吻合,于是,教者以纠正的口吻,板书了自己归纳的所谓规律。

我听课以后,感触很多。语文试题是否真的可以像数学一样有公式可以套用?所谓规律是否真的用之有效?我们暂且不管,问题是就算规律管用,这是老师撇开学生参与自己归纳出来的,是否真的能为学生理解接受了,可能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所听到的那么多的复习示范课,有哪一堂课不是老师以一个全能全知的形象给学生归纳出那么几条必须遵循的规律?看上去这样的课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经济节省,效率高。但,仔细想想,学生主体地位完全缺失。缺乏学生充分参与的复习课,真的可行吗?寻求规律,这是复习的关键,也是效率的体现。复习课当然希望学生通过复习,能够对某些考点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以便在考试时,能够驾轻就熟,胸有成竹,从而达到复习的目的。问题是这个规律性的认识应该是学生自己在广泛地训练、理性地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最起码也应该是在老师的帮助、引领之下形成的,而不是老师越俎代庖、学生囫囵吞枣被迫接受。

当下不是有好多地方的学校在新授课上推崇“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吗?我们不是也可以把这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复习课上来吗?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学生们就会成为复习课真正的主角,而不是配角、被动地接受。

一堂有效率的复习课该是什么样的呢?应该是老师在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精心准备,灵活、多样地引领学生在精练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总结归纳,从而使学生的理解、分析、鉴赏、探究等能力不断提升。

语文复习课效率不高的原因,除了主体性发挥不够外,还在于缺乏对学生投入复习兴趣的调动。在语文复习课上,学生真正参与的热情是不太高的,这与我们一贯采用的机械的一成不变的复习模式也有关系。我们经常看到的要么是老师在前面津津有味地给学生指点迷津,要么是学生死气沉沉,昏天黑地地在题海中跋涉。我们是不是可以寻求一些,既能激发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又能充分挖掘学生主体潜能的复习形式呢?我曾经作了以下几种尝试。

相互出题进行比赛。对于一些以识记为主的内容,要求学生主动累积识记是必须的,但到了一定的程度,学生自然就会感到厌烦。对此不妨可以让同座之间,学习小组之间,相互轮换出题,进行小型的测试训练。这种活动,对出题者来说,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活动。出什么内容,哪些最有价值,这一思考的过程,就是一次高质量的复习过程。对于测试者来说,经常进行这种训练,既增加了复习的频率,又提高了复习的效率。总之,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次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

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专题研讨。这也是一种完全颠覆过去传统复习模式的最积极有效的尝试。可以把一些考点,分成若干个专题,然后根据具体专题内容,拟定相关的研究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搜集相关材料,进行相关探讨、总结,得出具体结论。如:辨析多音字的方法;成语运用过程中的错误类型。诗歌鉴赏是一个大的板块,则可以分成以下几类:如何鉴赏人物形象;如何鉴赏诗歌的语言;如何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如何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甚至可以分得更细一些。至于文言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等专题,也可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分类。说到这里,有些老师可能要说,你不是多此一举,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吗?无论哪一本资料,不都是分成若干个专题,归纳好了每个专题内容的方法运用、答题要点、注意事项等内容吗?问题的关键就是在此。我们的一些专家,研究高考考点,为我们学生总结出来的方法,不可谓不实用,不可谓不全面,但这是专家们的划分归纳,对于没有认真经过思考理解的同学来说,永远隔着一层。而要求学生自己去游泳,自己去摸爬滚打,尽管他自己找出来的,总结出来的不完善、不全面,甚至不实用,不科学,我觉得仍然价值很高,因为它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学生经过了积极的参与,必定会有收获。在语文复习过程中,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展开讨论、彼此评价。高三复习课,给人的感觉永远是一张试卷一张试卷地做,一张试卷一张试卷地评讲,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评讲时老师不可谓不尽心,不可谓不周全,但结果总是慨叹:出了力气不见理想的回报。有时甚至有些学生不领情,老师讲得唾沫横飞,而他们在下面若无其事,甚至昏昏欲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教师貌似重视学生,实则置他们于旁观者的角度,让他们被动地去接受你的旨意,丝毫没有考虑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角色感受。这种复习模式,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学生长期在这种看似很注重效率的机械复习形式中容易产生疲劳、厌倦;另一方面,老师容易对学生到底处于怎样的认知层面和掌握程度的了解、把握上产生偏差。所以,教师可以适当采用让学生自己展开讨论,进行评价的方式。例如:在评讲时,对一些主观题,完全可以采用此方法。教者可先精选一部分有代表性的问题答案,把这些有代表性的答案逐一呈现,让学生们自己来进行评价,老师可以作为评价者之一,参与其中。这样就能够在预设和生成之间达到和谐统一。

以上思考的几点理由:

1.既然考试是学生的考试,那么,复习自然是学生的复习。我们可以帮助,可以引领,但我们无法替代。不可以嚼好了喂给学生,学生们已经有了消化能力,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嚼,这样才能品出味道。

2.复习的目的不仅仅为了知识的储存,更是为了知识的归纳、融汇。我们所讲的一套又一套的答题经验,如果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吸收,就是记住了,又怎么能准确无误地提取?又怎么能内化为学生的答题能力?

3.从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规律出发。我们都学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世界的认识应该遵循其规律。学生经验的获得,更应该建立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之上,然后进一步完善、提高。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

上一篇:我国网络团购风险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下一篇:网络准入控制技术在终端安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