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我帮神舟“找平衡”

时间:2022-09-28 07:20:36

在中国走向航天强国的征途上,年轻人没有缺席。

这个年轻的黑龙江男人,带领着他更年轻的团队,制造出了世界一流的宇宙飞船核心装置,演绎了中国青年一代的航天科技传奇。

飞天——从实验到实战

2012年6月16日晚,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九”在轰鸣的烈焰中腾空而起。

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厅里,坐在几千台电脑后面的各技术支持团队,不时为自己负责的工作取得成功而鼓掌欢呼。

一位肤色黝黑、浓眉大眼、身材厚实的工程师,却还沉默地盯着监视器,没有一丝笑容。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随着一级级推进器的分离,飞船飞出了大气层。20多分钟后,大厅里的人们通过大屏幕看到,“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已经开始在太空中缓缓接近,就像两艘银白色的帆船。小小的船舱里,三名宇航员各就各位,手动控制着飞船的速度和方向。

此时,控制台前的工作人员终于开口报告:“有数据了!加速度仪工作正常!”

听到这个消息,于华男终于松了一口气,握住同事和兄弟单位同志伸过来的一双双手:“恭喜你们,太棒了!”“祝贺你,老于!”

同事口中的这位“老于”于华男,今年其实不过35岁,是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下辖某所的一名工程师。就在一个多月前,他刚刚荣获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国家四部委联合颁发的“载人航天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于华男是在“神九”发射的前一天到达现场的。酒泉,这座沙漠之城,航天之城,也和于华男有着不解之缘。站在航天大楼前,眼望着远处直指云天的白色火箭,于华男不禁想起了上一次来酒泉

那是2011年10月,“神八”发射时,他就在酒泉发射现场负责加速度仪的保障工作。那的确是令人紧张的时刻。在这之前,加速度仪只在地面上做过试验,从未有过机会上天,虽然已经经过了严酷的实验室考验,但在太空中的工作效果究竟怎样?能不能打这个保票?

“发射‘神八’的时候,心情更紧张一点,因为是我们这个产品首次升空。这个产品是为‘神八’与‘天宫’的交会对接专门研制的。它是飞船上非常关键的一个部件,如果它不能正常工作的话,那么交会对接的成功率就会大打折扣。”

最终的结果不仅令人欣慰,更令人满意。

因为测量精度高,分辨率高,不但在交会对接阶段,而且在飞船变轨阶段,总体部门也采用了该产品的数据。

当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交会对接任务副总指挥长、科工集团许达哲总经理来到交会对接大楼现场指导时,载人航天工程总体部的同志对他翘起了大拇指说:“你们所的同志工作细致可靠,产品性能优异!”正是由于在“神八”项目中超额完成任务,这次“神九”载人状态的交会对接,才继续沿用了此产品,并且通过改进,增加新的功能,将“神八”所使用的某些设备取而代之,为飞船节省了宝贵的空间、荷载和能量。

“神八”发射成功的第二天早晨,于华男从宿舍的床上睁开眼睛,却忽然有点不真实的感觉:“想到飞船上有我们的产品,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之前作为一个普通人,感受没这么深,现在,一想到那上面有我最了解的一个东西,有我的心血在里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那种感受还真是很奇妙。”

跨越——从军品级到宇航级

于华男来自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他的家乡,是大平原上一座被地平线、盐碱地和草甸子环绕的小城。他在中学时代并不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他正是靠着自己的勤勉、踏实、低调,十年磨一剑,一步步成长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栋梁之才。

2004年2月,27岁的于华男从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进入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开始从事设计工作,也是其所在所里引进的第一个博士生。而高学历并没有给他什么特权,刚成为一名航天人,他就和别的新同事一起,在沙漠腹地的航天基地里“熬”了三个月。

“那段时间,每天下了班,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我们这些小伙子就绕着基地一圈一圈走。那三个月,虽然看起来很无聊,但实际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成长更快。干我们这份工作,有的时候就得耐得住寂寞。”

那么,一个男孩要耐住多少寂寞,长出多少白发,才能变成真正的男人?这是在采访于华男的过程中,记者脑海中时常想起的一个问题。刚刚35岁的于华男,已经有了不少白发,他的同事纪兴红说,这些白发都是为“神八”工作那段时间长出来的。

他最为难忘的,也是为“神八”研制加速度仪的那段日子。

给“神舟”造关键部件,对于所里的年轻人来说,既是一项令人激动的任务,也是一次新的重大挑战。“因为产品要用在宇宙飞船里,要实现产品从军品级到宇航级的跨越,各方面都需要重新设计,电路也要重新画,做一次相关试验要两个多月,24小时不停,一直都得有人在实验室值班。”

“记得当初在寻找标定方法时,也一度遇到很大困难,迟迟找不到解决方法。那天夜里,我们四个人互相鼓励,搞不定就绝不回家睡觉!在设计室里一直干到3点多钟。”最后终于解决了问题,工作可以继续推进。而这样的事情,他们已经记不得遇到过多少。

“我采取的是一种简单粗暴的领导方式。”于华男半开玩笑地说。而正是这句让同事会心一笑的“自白”,道出了于华男的个性特点——

他拥有的是一个黑龙江男人的低调务实,并且性格十分随和,同事们虽然叫他“领导”,却经常和他开玩笑,他从来不会生气,总是笑呵呵的。但在工作中,他十分严肃认真,将每天的任务分解到每个小时,决定今天必须要完成的,即使是一夜不睡,也一定要完成。就这样,他的团队不知道在实验室里吃了多少顿“加班饭”。

就这样,“小黑盒”诞生了。

超越——从低调到辉煌

从外观上看,它并不符合大众对于高科技产品的种种想象,只是一个黑色金属盒子,方方正正,其貌不扬。上面只有几个排线接口,甚至并没有一块计算机的硬盘看起来更“高科技”。

如果只是把它放在桌子上,你很可能只会觉得这是一个小型的电子设备,绝对想不到,这就是在中国宇宙飞船上的一个关键部件。它散发着一种独特的中国式的科技气息:简朴、低调,宛如来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某种工业器件。

上一篇:摩托车上的蜜月五万里 下一篇:人生的雕虫小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