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的解读

时间:2022-09-28 06:40:06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的解读

摘 要: 考试具有甄别与选拔、诊断与反馈、激励与导向等功能。考试的作用决定了其具有正向与负向的双重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考试的正向功能,减少其负向影响,关键在于考试的目标、实施,以及考试结果的正确使用,等等。

关键词: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 考试评价 数学考试

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手段,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全面地考查学生发展的状况,最终成为“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最直接的评价方式。根据新课标评价标准,中学考试在其试卷命题、考试方式等方面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现实考试中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考试“指挥棒”作用仍然存在,为提高升学率,忽视对学生考试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的学校依然存在,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会产生误导的作用,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山东省于2009年12月11日颁布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简称《规定》),以此促进国家课程改革方案的落实,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在对《规定》的理解基础上,我们对数学考试引发了几点思考,期望数学考试组织灵活,评价形式多元化,关注“双基”的同时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和考查。

一、《规定》简介

《规定》共分六个一级指标,二十一个二级指标。

1.总则。

(1)推进考试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2)规定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和管理普通中小学校考试工作的基本依据;(3)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和考试管理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4)确定了普通中小学考试的具体类型。

2.目标与原则。

(1)明确了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2)基础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为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坚持的基本原则。

3.考试类别、内容与形式。

(1)考试(考查)科目根据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科科目确定相应的考试;(2)考试(考查)类别、形式采用多样化的考试(考查)形式。

4.组织实施。

(1)严格依据国家学科课程标准进行考试命题;(2)除严格按照考试程序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无人监考的实践;(3)考试结果以等级形式呈现;(4)不得以任何方式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排队并公布名次,应单独反馈给学生。

5.考试管理。

(1)严格规范各种学科竞赛、考级等活动;(2)不得以教育质量监测等名义组织学生进行统考;(3)贯彻落实本规定作为教育督导和教育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4)将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纳入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规定》析略

任何考试都具有甄别与选拔、诊断与反馈、激励与导向等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考试的正向功能,而减少其负向影响,关键在于考试的目标、实施,以及考试结果的正确使用。我们对《规定》关于考试的目标与原则、形式、组织实施、结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1.考试的目标与原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1]素质教育决定着考试的水平,反之考试的目标也反映了素质教育的现状。《规定》在最基本的考试制度目标基础上又强调: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态度、方法与习惯培养;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命体验,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快乐成长、全面发展”。

考试不仅要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而且要引领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对考试具有科学的认识,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实现考试的真正价值,成为素质教育的加速器。《规定》要求考试坚持基础性、发展性、开放性原则,不仅考查学生的“双基”,而且考查综合能力、学习素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在考试评价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并积极主动地发展。

2.考试形式多样化。

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的需要。《规定》鼓励采用开卷考试、实验操作、听力测试、辩论、情景测验、成果展示、小论文,以及面试答辩等多种考试、考查方式。重视过程诊断反馈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书面测试与口头测试、动手测试相结合;学科测试与特长测试相结合;免考与重考相结合。把每次学生测试情况及实验成果,或实验报告等放入成长记忆袋,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依据。充分展现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成果,激励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评价方式强化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3.考试组织实施灵活化。

考试命题一般由各级教研机构负责对学校命题的指导、审查、监督和管理,并在考试后及时进行命题质量分析。学校也建立命题、审题制度。对于日常考试,学校可采取教研组或备课组集体命题、专家审题等方式。同时还提出考试由学生自主命题,充分发挥学生在考试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权利与发展空间,自然地反映其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使考试成为综合素质测量的手段。

考试的改革决定着评价的改革,考试的形式决定着考试的性质。“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无人监考的实践,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无人监考是对学生的信任的彰显,是学生意志品质的展现。要真正体现无人监考的价值就要看考试结果的评价。

4.考试结果评价多元化。

考试结果的处理有两种形式:一是考试结果的呈现;二是考试结果的运用。

在曾经唯分独尊的传统教育中,考试仅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而当学生走出学校,对事物的判断不是他们在教室里学习的死知识,而是他们的活思维。“学科单元测试实行无分数评价”。这种规定减弱分数在评价中的地位,使学生不再疯狂地备考,认知水平得到提高,也做到单元测试从实际意义上检验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没有分数怎样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家长肯定会提出这样的质疑。义务阶段的考试成绩以等级的形式,高中利用学分制,这些都是学生成绩的呈现,如果再详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情况,那就要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考试结果的呈现不同,对考试结果的运用也不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培养自信,“考试成绩应单独反馈给学生,并作为考查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依据,及时准确地记入学生成长档案”,鼓励学生以个人发展为参照,关注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并且“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排队并公布名次,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地区、学校排队并公布名次”。

三、《规定》对数学考试评价的启示

1.分数不再是数学考试评价的标尺

随着教育测量水平与技术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考试评价随之发生变化。在新课标对评价要求的基础上,《规定》提出:“学科单元测试实行无分数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作为质性评价方式的成长记录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青睐。成长记录袋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展现学生学习中的成就和进步,也就是说,反映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学到了什么以及他们能够做什么。[4]

单元测试分数取消,显然,考试分数再也不是评价学生成绩的唯一尺度。但笔试仍然存在,班级教学人数较多,要做到关注每位学生,无疑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学生对待每次的测验能否认真严肃等问题出现。高考仍然以分数决定学生升入大学的标准,各个学校实施考试评价是否仅仅只在高考模拟中使用分数评价;高考分数没有取消,学校里面的考试评价改革能否如愿实现还是值得怀疑的;是否在校外实施分数“隐形”评价,而在校内实施分数“显性”评价,这些现象还是值得考虑的。

2.数学笔试与多样的考试评价形式相结合。

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面对激烈竞争,又需要合作发展的社会显得措手不及。传统的笔试导致“见分不见人”的状况,“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无形中强调分数的重要性。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机械化训练,大搞题海战术,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培养出缺乏创新能力、合作意识,“高分低能”的学生。改变考试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强调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数学教师指导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写成报告的形式作为一种考试成绩放到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如高二数学“研究型课题: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3]教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由分组到学校附近的工厂、国私有企业、商店、学校等作调查研究,了解线性规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展示他们的成果,数学教师对学生给予肯定与鼓励,并把成果放入他们的成长记录袋。每位学生在获得成就感和知识进步的同时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激发创新潜能,让其最大限度的发展,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2]的理念。

3.数学考试成为数学素养测试的方式。

《规定》坚持考试的基本原则是考查学生“学习素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等”。对于数学考试除考查“双基”,还有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数学能力。在认识一切客观事物时,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站在哲学的高度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在现代科技中数学能力、数学思维尤其重要。在计算机时代特别需要建模能力,建模能力的基础就是数学素养。思想比公式更重要,建模比计算更重要。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开放性考试,让学生走出固定的教室,用掌握的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数学悟性和数学意识、培养数学思维的习惯。

数学学习一直被认为是枯燥的,数学考试是单调的,学生很难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更难于在数学上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样化的数学考试,使得每位学生都能从考试评价中获得成就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最终达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资料来源:baike.省略/view/2955602.htm?fr=ala0_1(百度网),2002.12.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二册(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6.

[4]王伟宜,王等编著.考试与评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王新颜系广西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08级研究生)

上一篇: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综述 下一篇:《中秋佳节话中秋》教学实录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