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时间:2022-09-28 06:35:55

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产生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属于上层建筑,所以宗教和文化从来就是相生相依,无法割裂的。我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经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近13.9万处,宗教教职人员36万余人,宗教团体5500多个,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100余所。宗教的兴起、发展和繁荣也时时刻刻与文化相伴相生。赵朴初老先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多次提出“宗教是文化”,也在延安参观寺庙时对警卫员李银桥说:“那是文化,懂吗?那是名胜古迹,是历史文化遗产。”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宗教领域中,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文化、艺术,从而形成独特的宗教文化。同时世界各国的宗教都在国家历史上遗留下了珍贵的文献、建筑、音乐、绘画、雕塑、壁画、丧葬、仪式、服饰等重要的文化遗产,并不断沿袭和传承。在当今的社会,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正在走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其中宗教文化的不断升温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当今,宗教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两者间良性的结合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这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宗教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宗教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影响

宗教形态文化的开发助推了宗教热持续升温。当前,宗教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独特景观,资料显示,在我国3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以宗教景观为重要内容的占47.9%,全国各地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一些地方政府为发展旅游业和开展招商引资,纷纷兴修寺庙,塑造大型宗教造像,举办大型宗教活动,客观上助推了宗教热的持续升温。

宗教和谐文化的弘扬调整了大众化价值取向。各宗教教规教义中都有丰富的和谐文化内容。如道家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佛教强调“众生平等”;基督教的“信、望、爱”等都包含着和谐思想;伊斯兰教的“伊斯兰”一词便是“和平”之意等。各宗教这些和谐文化思想,以及由教规教义延伸出来的宗教仪式和日常行为,都对世俗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有的还成为社会大众的普遍价值取向。

宗教伦理文化的回归呼应了社会道德渴求。我们知道,传统宗教伦理不仅强调了弃恶扬善、仁慈怜悯、普渡众生等道德标准,还规定了自律、自责、自戒等实现个人道德修养的路径。如佛教强调“用他人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就不会再去伤害别人”(《经藏》之五);道教教诲人们“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太上感应篇》);基督教也告诫人们“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马太福音》);伊斯兰教希望人们“你自己所讨厌的,不要施与别人;你自己所喜欢的,施及与他人。”(《圣训》)。这些宗教的道德伦理不仅为广大信教群众所遵从,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加强道德建设、摆脱道德困境的坚实伦理基础。

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自由政策的全面落实,宗教开始逐渐回归于文化的本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得到了健康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宗教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是要理清文化脉络,给予宗教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准确定位。200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广大信教群众同样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那么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传承和创造的宗教文化,也必然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要从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来整体把握和推进宗教文化建设。

二是要遵循文化规律,促进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交流融合。只有开放的文化才是有生命的文化,宗教文化也是这样。要促进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交融,使各界人士都可以参与相关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相互吸纳,携手共进。

三是要构建文化载体,加强宗教场所文化设施建设。以寺观教堂精美建筑、雕塑壁画、楹联抱柱、历史遗迹陈列、故事传说整理等为载体,积极挖掘宗教场所的文化资源,凸显文化内涵,发挥宗教场所弘扬普世道德、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作用。

其次,促进宗教文化传承,坚定正确的文化方向。宗教文化中的诚信忠孝、乐善好施、慈悲济世、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一致性。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在坚持正确方向上推动宗教文化的传承。

一是要进一步开展爱国爱教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在宗教界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增强各宗教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弘扬中国宗教优良传统,服务社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是要努力挖掘并弘扬传统宗教道德伦理。“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是我国包括基督宗教在内各宗教教义的重要内容。孝道文化已经成为规范传统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需要大力传承和发扬。此外,宗教道德所倡导的和平、仁爱、公正、谦让、宽容、理性、不偷盗、不邪淫、不贪财、不妄语,乐于兼容、善于互补,弃恶从善,待人以诚等内容,可以起到遏制社会犯罪、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作用。加强宗教文化建设,要重视挖掘整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成分。

三是着力培养高素质宗教人才队伍。宗教教职人员既是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宗教文化的传播者。宗教教职人员素质高低不仅影响信教群众的信仰水平,更决定着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向。通过建立宗教教职人员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训制度,加大宗教人才教育培养工作,以人才培养强化宗教文化建设。

再次,提升宗教文化认同,推动文化融合。除道教外,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是外来宗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主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选择、吸收、融合。今天,我们仍然要以文化认同为核心,促进不同宗教文化的融合共进。

一是着力构建中国基督宗教文化体系。引导天主教、基督教借鉴佛教传入中国后自身的演进、变革、协调、适应并最终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范例,深入开展神学研究,努力改变自身形态,以新的姿态和面目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努力打造包括神学思想、道德伦理、生命价值、社会认知、经济理论等中国特色基督文化。

二要促进穆斯林文化与其他宗教文化的融合。通过开展演讲、学术研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促进东、西部地区伊斯兰教以及其他宗教的交流互动,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各民族、各宗教的互信合作,实现精神上的共融、心理上的共通,文化上的认同。

三是引导佛、道教文化与时俱进革新求变。佛教和道教是影响中国文化习俗最深远的传统宗教,当前,要以“人间佛(道)教”研究为推动,与时俱进,主动将积极向上、自强不息、自由、平等、民主、竞争、个性解放、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等先进的思想融入到宗教文化中,实现健康发展。

最后,注重宗教文化导向,赋予时代精神。在传统社会,宗教承担着整合社会价值的重任,这种凝聚大众人心,规范群体行为功能,正是文化的引领作用。在当代社会,要使宗教文化担当起这种引领重任,就必须赋予宗教文化以创新进取、创业发展等新的时代精神。

一是引领宗教界积极投身创业致富行动。充分挖掘各宗教教义中崇尚劳动,创造财富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认真阐释、宣传,从信仰的高度引领信教群众勤劳致富,创业发展,以此改善生存环境,提高信仰水平,并以自身的经济活动,参与到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中来。

二是倡导公平正义重塑人生价值。宗教包含了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普遍道德标准,如律法意识、契约精神、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等。弘扬这些宗教文化,对于唤起道德伦理,重塑人生价值,建立规范有序的政治、经济秩序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是广泛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各宗教都有乐善好施、济贫助困的优良传统,要积极引导宗教界结合各教特点和自身实际,在最能发挥自身优势、体现自身价值的领域开展活动,通过扎实有效的宗教慈善实践,引导人心向善,造福社会大众。

宗教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体系,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逐渐形成以信仰为核心的宗教文化传统。与其它意识形态相互影响,产生了宗教哲学、宗教伦理、宗教文学、宗教音乐、宗教美术、宗教建筑等,有的成为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在人类文明史上,宗教扮演了十分重要的文化角色,并对其他文化现象产生重要影响。

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宗教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国政治、哲学、道德、文学、语言、音乐、美术、建筑、医学、科技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道教产生于中国文化土壤,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和组成部分。佛教传入东土后与中华文化相互交融,对中华文化的品格和特质影响至深。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从碰撞到融合的过程,对沟通东西方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华文化。这些宗教丰富的典籍、哲学、艺术、圣地、礼仪等,都蕴含着独具特色、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宗教是崇拜超自然力量和境界的意识形态,宗教文化是的文化表现形式,应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区别。同时也应看到,宗教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健康、积极和有益的内容,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倡导的价值和理念是相通或者契合的。对待宗教文化,要看到宗教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也不能因为宗教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就不承认宗教文化中包含的有益内容,甚至完全否定宗教文化的现代价值。宗教会长期存在,宗教文化也会长期存在,对待宗教文化不能扼杀,只能引导,要鼓励宗教界弘扬宗教文化中有益于时代进步的内容,正确引领信教群众,为促进社会和谐服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多样化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协调和整合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包括宗教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形态,丰富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百花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关系,满足人们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上一篇:外储投资美国楼市不靠谱 下一篇:中华文明的人类担当——绿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