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歌声给课堂插上腾飞的翅膀

时间:2022-09-28 04:46:11

让歌声给课堂插上腾飞的翅膀

摘要:作为一种音乐文学作品,流行歌曲歌词既有“谱曲可唱”的音乐性,又有“离谱能赏”的文学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文学研究。其文学之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意境美、情趣美等几个方面。中学语文课堂理应歌声、笑声齐飞,其乐融融。从五个方面阐述了音乐在教学上的妙用:借音乐指导“美读”,引导学生遵循文章的思路,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领略旋律之美,进行赏乐作文。实践证明,这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审美情趣、创造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意境;师生互动;寓教于乐;文学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262-02

引言

有人说:没有笑声的课不是成功的课。仔细玩味之后,觉得“歌声”应与“笑声”相得益彰,激活气氛,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因为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的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和谐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是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的。如果让学生欣赏音乐,甚至唱一会儿,学生的各种器官均处于兴奋状态,就可以调节情绪,学习起来定是轻松愉快,可以摆脱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的状况,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情绪高涨。所以讲,一堂好的课堂,如何让音乐给课堂插上翅膀,这无疑给我们探讨素质教育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一、以音乐为亮点,推动课堂“高潮”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歌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同样是以语言为物质材料显现在人们眼前的。但歌词与一般的文学作品又有区别,有它自己的独特性。由于它的受众大部分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大众,它就不能艰深晦涩,必须得明白易晓、通俗易懂。但歌词若只追求“通俗易懂”,而没有余味与“回味再三”的韵致的话,便只能流行一时一地,而不能成为广为传唱的经典。况且,大众的审美需要是多样化的,“下里巴人”的需求固然占主要地位,但“阳春白雪”的需求也不可忽视。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千人一面,学生不愿意学语文。于是,有人主张“每课一招”,每课有新的招数、套数,并以此运用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上,果然大受学生欢迎。我想,这里面的道理也很浅显,教学理念的改变是很重要的。我们认为音乐是个亮点,可以推动课堂“高潮”,领略旋律之美;同时,组织教学高潮是教师的艺术匠心之所在。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重点的落实,教学难点的突破,都有赖教学高潮。

学习《琵琶行》,教师把教学重点锁定在第二段。因为这一段写琵琶女演奏《霓裳》和《六幺》,用了很多比喻,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音,音乐的描写可谓绝唱。教师抓住这一“亮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1)分析琵琶女弹奏旋律的变化过程;(2)与《明湖居听书》中关于音乐的描写作一比较。

请看旋律变化的过程: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拔,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音无穷(魅力)。

由上可看出,教师把第二段分为序曲、总写、三个乐段、曲终、魅力等五个板块,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学生的情绪点燃起来了,热情点燃起来了。音乐本来是抽象的,在这里已具体形象化了。

另外,《琐忆》是以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全文的总纲,回忆往事,写鲁迅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特别是青年的爱,爱憎分明。学完此文后,教师要学生以“歌声勾起的回忆”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并提出两点要求:(1)以两句歌词为全文的总纲,由此展开回忆。(2)由歌声之美,品味生活之美。学生情绪昂奋,从脑袋中搜索自己喜欢的歌。流行歌曲、通俗歌曲是学生的首选。当然,民歌、革命歌曲也得到了学生的青睐。快速行文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一至二名到讲台上朗读自己的文章,散文课变成了音乐欣赏会,教学出现了最佳境界,教师与学生收获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之也就因而美化。”音乐进入课堂,不仅有搞活课堂气氛的作用,而且也有“浸润”、“美化”的作用,促进师生知识与情感方面的良性互动。实践证明,这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审美情趣、创造能力。

二、让音乐意境融入到学生情趣之中

无论诗词,都追求“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的音乐美。诗的“音乐性”是为了增强自身的可诵性,甚至也可以置之不理(如现代诗);而词的“音乐性”,是为了适于入乐,便于传唱。所以,词作家金波在《词刊》1990年第一期撰文强调要“唱着写”:“歌词作者要有独特的写作方式,这就是从创作一首歌词开始,就习惯于在内心深处默默地歌唱着去构思、去提炼,以至字斟句酌地去推敲语言。”

歌词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鲜明的节奏

节奏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歌词的节奏是通过歌词语言的句式结构来呈现的,这种节奏的句式结构往往是两句一组,回旋反复,形成歌词的音乐性。

如《月朦胧,鸟朦胧》(琼瑶词):“月朦胧/鸟朦胧/萤火照夜空/山朦胧/鸟朦胧/秋虫在呢哝//花朦胧/夜朦胧/晚风叩帘拢/灯朦胧/人朦胧/但愿同入梦。”这首歌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节奏十分鲜明。第一句以× ××形式的节拍反复两次,第二句以 ×××××形式的五字句的节拍,与第一句共同组成统一的句式结构。这个句式结构,又在第二、三、四句结构中循环出现,使歌词的音乐性非常强烈。这种音乐性给人的感觉是平和的、柔美的,恰当地表达了思念、祝愿的主题。

(二)和谐的韵律

鲁迅先生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这里所说的“押大致相近的韵”是指同一个韵脚杂歌词中有规律的反复出现。这样做,可以使歌词更加和谐,更加流畅,从而增添歌词的音乐性。

如《命运不是辘轳》(张藜词):“白涯涯的黄沙岗/挺起棵钻天杨/隔着篱笆有一座海青房/没有的总想有/得到的还盼望/盼来盼去谁愿盼个透心凉/女人不是水呀/男人不是缸/命运不是那辘轳/把那井绳缠在自己身上//黑油油的铁脊梁/汗珠子滚太阳/风吹篱笆雨洗窗/泪花泡月亮/人心可难测量/啥事都能碰上/挑水的媳妇谁愿挑着黄水汤/女人不是泥呀/男人不是筐/命运不是那辘轳/要挣断那井绳/牛铃摇春光。”这首歌词中的“岗”、“杨”、“房”、“望”、“凉”、“缸”、“上”和“梁”、“阳”、“亮”、“量”、“上”、“汤”、“筐”、“光”,都是同一个“江阳韵”,所以读起来和听起来都很和谐好听,音乐性特强,这也是押韵在歌词中的重要作用。

(三)美奂意境

对一首歌词来说作者营造的意境是否感人,是否新鲜独特,也决定了一首歌词的成败。可以这样说有独特完美审美意境的歌词,一定是一首好词。

如李海鹰创作的《弯弯的月亮》“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展现在人民眼前的是一幅南国水乡风情画,对那一种有距离的爱情的重温和怀想,言词简洁、真挚,没有审美高深词汇却让人感到一种人性的温馨。

感人至深,甚至让人流泪的佳作《一个真实的故事》,用非常短的篇幅,叙述了一个惨烈的人与生命的故事。“(旁白)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划进了沼泽地里,就再也没有上来。(歌词)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轻声诉说/呜呜呜呜呜/喔噢噢噢噢/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这首歌词立意深刻,催人泪下之余让人警醒,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亮丽。

同样感人至深的凄美之作《丁香花》“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花儿枯萎的时候/当画面定格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就这样匆匆你走/,留给我一生牵挂。”第一段的立意,写花也是在写人,借花怀人,写出丁香花一样的姑娘忧郁,凄美而短暂的一生。第二段却是感人肺腑的倾诉“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满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尘世间多少繁芜/从此不必再牵挂/院子里栽满丁香花/开满紫色美丽的鲜花/我在这里陪着她/一生一世保护她。”人已去,情未了,此情此景初听便给人以淡淡的哀愁,令人响起那美丽、善良,热爱生活的女孩在离开人世是多么的不舍,而她的不幸又勾起了多少多情之人的感伤?

歌声与笑声齐飞,师生互动乐融融。让歌声插上翅膀吧,让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精品”。

结语

当然,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之美不只以上三个方面,另外,还有结构美、情志美、意蕴美、风格美等,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阐述。而对于所谈的三个方面,它们并非互不相干的孤岛,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对流行歌曲歌词的研究,还有大片的空白等待我们去填补、去总结。

上一篇:“塑身减脂”体育课对超重女大学生体格焦虑的... 下一篇:消费者意愿价格不同时价格管制的额外福利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