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策划新闻要守住底线

时间:2022-09-28 03:56:23

自策划新闻要守住底线

自策划新闻,从字面涵义看,大概可以理解为媒体主动策划的新闻。“故意”和“下意识”的“自策划假新闻”一旦败露,对媒体公信力的损害,显然比一般的假新闻要大得多。尽管如此,在日常新闻实践中,自策划新闻还是越来越多。媒体在经历一次次自策划新闻的“洗礼”后,逐渐“尝到了甜头”,这也成为制造“坏新闻”的温床。

要确定什么选题可以策划,什么选题不可以策划

首先,国内外大事件可以策划。就齐鲁晚报来言,“每逢大事有现场,每逢大事有声音,每逢大事有策划”,引导读者“每逢大事看晚报”。这在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等策划报道中已得以体现。其次,关注民生的选题比较容易成功。例如大型策划“山东哥哥”、关爱环卫工等,体现了媒体的责任感。再次,公益性策划也较受关注,比如张刚大篷车策划报道,在整合社会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擦亮了张刚这个品牌,带动了社区公益事业的发展。

但有的话题就很难“自策划”,例如政治敏感、争议较大的话题,尤其是一些舆论监督类报道,当慎用策划,以避免先入为主。2004年前后,国内某些媒体对淮河治污失败进行了报道,该策划着眼于“曝光”,针对群众关心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精心“设计”寻找“卖点”,试图制造哄动效应。“淮河突然爆发有史以来最大的污染团,如同巨大的黑蘑菇,从上游奔腾而下,横扫千里淮河……”,报道中充斥着煽情性语言和主观色彩。这一新闻最后成为自策划新闻报道失败的典型案例。近年来,有一些媒体的自策划新闻虎头蛇尾,不能善始善终,这些策划小处看蹩脚,大处看造假,以至于成为“坏新闻”。

防止过度策划

如果过分强调策划的作用,而忽视了新闻本身的规律,就成了合本逐末,难免制造出“坏新闻”。

首先,策划不能沦落为炒作。在一些新闻的自策划中,炒作现象屡见不鲜,曾被热炒的神医张悟本就有媒体积极“策划”的影子,还有对娱乐明星的炒作,这样的策划成了一件披在“坏新闻”身上的外衣,成了恶人的帮凶,显然超出了新闻策划的范畴。

其次,自策划不能“说外行话”。有的策划很肤浅,提出的问题不能触及事件的实质,“外行人在说内行的话”,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南辕北辙,将策划引入歧途。例如国内多家媒体都对地沟油进行了报道,但地沟油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地沟油和泔水油的区别在哪里?目前法律对此类物质有无限定?在搞不清这些问题的前提下,仅凭一腔热情大加策划,不但会伤及相关行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策划显得捉襟见肘,漏洞百出。这就要求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准,深入研究报道对象,做专家型的编辑记者。

另外,自策划报道不能自导自演。策划报道在客观上影响和推动了事件的进程,但策划不能越位,记者更不能充当法官和警察。拿2004年关于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综管办越权执法的系列报道为例,虽然那是一次复杂的舆论监督策划,但在报道中,明察暗访没有越位,事实依据鲜活可靠,不做作、不矫情、恰如其分、适可而止,报道最后达到了设想的目标。

随时准备“猝死”

自策划报道往往事先制订详细的策划书。根据报道策划方案一步步推进,但进程往往并不顺利,更多时候面临突如其来的变故。这就要求对每一步都要多准备几个选项,在万般无奈之际,也要做好“猝死”的准备。今年6月份,齐鲁晚报济南新闻对“百花公园改名为闵子骞公园”的话题进行了连续报道,这本是一起很好的自策划新闻,事先制订了比较详细的报道计划。起初两天报道很顺利,市民和读者反响十分热烈,有关专家也予以配合,一切似乎在按照既定路线行进,但最后“水到渠成”之际,由于有关方面阻止,“百花公园改名闵子骞公园”的策划最终没有实现,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对现实的新闻环境而言,如果硬要继续下去,可能就会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坏新闻”。

总之,选择合适选题、适当进行策划、随时准备“猝死”,这是自策划新闻的重要原则,也是策划新闻的底线。当然,这一底线的实质,说到底还是新闻的真实性,媒体如果脱离了客观真实,脱离了自己的责任担当,一切策划都无从谈起。

上一篇:视频网站争斗分析 下一篇:记者如何避免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