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田园城市建设区划及对策

时间:2022-09-28 02:15:24

昌宁县田园城市建设区划及对策

摘要 介绍了昌宁县田园城市建设定位及发展区划,总结了农业科技加快田园城市建设的措施,并提出了提升昌宁县田园城市建设品质的对策,以期推动昌宁县田园城市的建设。

关键词 田园城市;区划;措施;对策;云南昌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302-02

“田园城市”是19世纪英国E·霍华德(Ebenzer·Howard)提出的具有先驱性的城市规划理论,即城市的基础建设赶不上城市发展,城市居民生活环境两极分化十分严重,贫民窟与华宅美屋共存,城市地价呈畸形发展,人口分布极不合理。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霍华德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疏散人口,也就是增强乡村对人的吸引力,建立一个新型的城镇模式,形成一个兼具农村和城市优点的城乡磁体[1-2]。

田园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一种典范,其生态和谐、以人为本、城乡经济灵动互促共荣及谋求城乡整体科学发展的建设思想,是环境友好型、能源节约型社会的客观需求。昌宁县田园城市作为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和实践,立足于城市但不局限于城市中心,着重谋划全县域的城乡统筹发展,围绕建设“云南省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澜沧江流域商贸文化中心”的目标,通过推进特色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旅游生态化将其建设成为“最宜人居田园城市”。建设中,注重发展和应用农业科技,不断提升了农业资源综合效益,能够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不断提升特色城市比较优势,支撑了田园城市城乡统筹规划布局[3-4]。

1 昌宁县田园城市建设定位及发展区划

1.1 城市建设定位

2000年,昌宁县第1次提出了昌宁县城的定位:“对周边7个县区具有一定吸纳、辐射和带动能力的规划合理、功能齐全、整洁美丽、安全有序的绿色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2006年,昌宁县把建设最宜人居的“田园城市”与“云南省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澜沧江流域区域商贸中心”一并作为昌宁县今后发展的目标。构建生态宜居田园城市,推进“特色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旅游生态化”建设,着力打造“和谐昌宁、宜居昌宁、人文昌宁、诚信昌宁、活力昌宁、生态昌宁”。紧紧围绕“云南省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澜沧江流域商贸文化中心、最适宜人居田园城市”3大城市目标进行建设。

1.2 昌宁县农业生产区划

热区:主要为柯街、卡斯、湾甸、勐统、鸡飞5个乡镇。该区为海拔608~1 200 m的河谷坝区地带。域内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无霜期长。该区为昌宁县优质粮食(水稻)、甘蔗、油(油菜)、果蔬主产区,适宜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和热带水果、热带经济作物,农业生产潜力大,产业结构调整范围宽。

温热地区:该地区地域上为热区和温凉区的过渡地带,海拔1 200~1 500 m的坡地或河坝。气象上属于半湿润轻寒地区。该区为优质粮食、甘蔗、经济林果、畜牧等产业的重点区,特别是发展经济林果的重点区,能充分运用该地区的光热资源,具有很大生产潜力。

温凉地区:该区为海拔1 500~2 389 m的坝区和温凉山区,气温较寒,有霜期100~150 d,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是发展农林牧渔的良好区域。该区主要适宜种植常规粮食作物和大力发展茶、油菜、大棚蔬菜、温凉水果等。

高寒山区:该区为海拔2 389~2 876 m的山区,属湿润重寒地区。域内地势高、气候寒,适合发展特种养殖、特种经济林果、中药材种植以及特种林木业等。

1.3 昌宁县农业产业规模

昌宁县先后被国家列为全国优质茶叶基地县、优质糖料基地县、名特优经济林产品泡核桃生产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省级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县、生态茶叶生产基地县、竹子生产基地县、商品肉牛羊出口基地县,2011年,该县粮食总播种面积3.98万hm2,现有甘蔗总面积达1.13万hm2,烤烟面积7 333.33 hm2,香料烟面积2 666.67 hm2、茶叶面积1.43万hm2,核桃面积10.53万hm2,油料作物面积2 860 hm2,蚕桑面积3 866.67 hm2,蔬菜面积5 946.67 hm2,竹子面积15.33万hm2,柑橘、芒果、香蕉、西瓜、桂圆、荔枝等热带水果2 866.67 hm2,药材面积933.33 hm2,还有油桐、棕片、紫胶、花椒和各种野生菌类等。该县森林覆盖率高,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较强。

2 农业科技加快田园城市建设的措施

昌宁县城四周被农田所围绕,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的面积所占的比例超过了80%。最具特色的是昌宁的城市中保留着2 666.67 hm2以上农田,此种城田组合的形式,与大多数城市相比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农田处于城中,它不仅仅起到农业生产的作用,还起到了生态防护绿地的作用,同时在“科技兴农”的政策指导下,还可发挥科技试验田的作用和景观效果,可谓一地多用,是城市绿地的主体构成部分。昌宁县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大力提升环绕城市周边田园建设,制定了昌宁县田园风光保护规定,将田园与城市周边山体绿化纳入法制化管理,同时突出特色加快建设。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示范建设。建设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和高稳产农田,以加强当地优良水稻品种繁育、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推进城镇及周边地区2万hm2优质稻米产业化进程,促进优质稻米产业经济发展。二是建设绿色水稻商品粮示范基地,将以县城为中心的133.33 hm2耕地作为核心试验示范基地,重点解决好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稻米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通过基地建设平台,推进稻作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稻米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升级,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三是建设设施农业标准化基地,引进安装标准化生产设施大棚和无滴耐老化棚膜,建设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四是实施路、渠、沟、电、水配套的农田基础设施和农田林网化建设。五是引进蔬菜、名优花卉等新品种,开展配套标准技术研究,通过应用现代技术和设施,实行标准化生产。六是实施品牌战略,突出包装、营销、广告宣传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提高产品的档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七是建设水产示范区,在城市中心田园建设集水景、特色水产养殖、香莆、睡莲、荷花等水生植物景观为一体的水产示范区。农业科技可提高城市农田的使用效率,使城市周边田园既是生产性的农业用地,又是城市的生态绿地、景观绿地、防护绿地。同时城市的科技力量和信息优势大力提升了科技示范园作用,可促进农业发展。

3 提升昌宁县田园城市建设品质的对策

科技的应用和发展程度决定田园城市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主要表现在:一是田园城市的农业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基础,提高城市经济水平必须实行农业的集约化和科学化,在此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提高农业科技应用和发展水平。二是加大科技应用和创新的对策,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可提高城市的经济实力,同时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发展工业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加城市资本、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城市品位的提高。三是农业科技和农业集约化的成熟,可解放大量农业劳动力,城市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可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促进城市的繁荣,有利于整个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四是城市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城市教育、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与提高。五是科技是促进城乡之间的物质、资源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只有全面提升科技水平才能缩短城乡之间的竞争差异,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因此,昌宁县必须紧扣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发展目标,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加快特色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旅游生态化建设进程,不断增强县域社会经济整体实力,实现最宜人居的田园城市建设目标。

3.1 坚持系统规划,加快科技发展,提升支撑水平

田园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中心城市问题,要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田园城市建设统筹城乡、规划全域、合理布局产业、谋求社会公平、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着力加快农业科技发展,提升科技推进田园城市建设的支撑水平。一是加快制订出农业科技发展中远期规划,编制出未来10~15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并与田园城市规划和完善保持一致,进一步整合昌宁县农业科技资源,构建农业科技系统平台。二是构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保障机制,创新多元投入、人才保障和科技激励机制。推进发展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紧密协作关系,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多渠道、多途径引进各项生态科技新成果、新技术,实施各类农业科技、生态环保科研项目,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功能,强化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项目中的立项比例,在安排重大农产品加工技术项目时向企业倾斜,鼓励龙头企业向科研投资,创办研发中心,鼓励高级专业人才到龙头企业创业。三是构建农业科技支撑平台、科技示范平台、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升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四是落实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鼓励科技人才采取创办、领办企业、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到昌宁县创业发展,提升科技对田园城市建设发展的贡献份额,并为田园城市建设集聚人才。因此,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才能适应田园城市发展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对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形成支撑。

3.2 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

昌宁县的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比例严重失调,造成经济结构深层次的矛盾,必然影响田园城市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因此,抓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将成为推进田园城市加快发展的关键。要坚持以加快科学发展为主题,将科技发展作为推进转变的发展方式,优化结构的关键在于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旅游生态化发展。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结构、质量和效益,坚持夯实科技发展基础、培育支柱,加快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向依靠效益提升转变,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构建结构合理、速度相宜、效益兼顾的经济发展形态。按照调优第一产业、调快第二产业、调强第三产业的思路,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农产品加工基地和流通集散地建设,着力壮大工业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3.3 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产品优势,增强发展活力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自然资源进行直接的一次开发,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大多数是原材料型、粗加工产品,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极少,如蔗糖产业,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和依托于资源优势,大力引进资金、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人才,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多次开发和深度开发,必须选择并强化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和产品,搞好烟、糖、硅产品、有色金属、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通过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深加工链条来促进工业的大发展。如昌宁县是产核桃的大县,核桃种植面积在西南地区排第一,但缺少核桃知名品牌,带动产业发展的辐射能力不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挖掘核桃产品开发潜

力,如核桃经过深加工,可提取出生物农药和化工染料;核桃壳亦可作为活性炭和装饰材料用。另一农副产业深加工技术就是茄尼醇的生物资源开发,茄尼醇是提炼辅酶Q10的必需原料,这一新技术的研发,可为昌宁县带来上亿元的产值。如若这些技术开发成功,就可转变大多数乡镇以单纯的农副产品种植为主的局面,带动整个昌宁县的经济发展。

3.4 发挥科技优势,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昌宁县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资源丰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把开发优势资源与开拓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把握市场动向,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方向和力度;建立与市场经济运行相衔接的良好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提质增效,推进田园城市经济繁荣。一是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资源整合等方式,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要围绕建设“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发展强势,优化发展现代农业,突出抓好木材、生猪、粮经作物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着力在有机(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创意(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二是强化科技节能减排,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对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大气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等治理力度,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严格规范管理各类建设用地,搞好土地资源的复合型开发利用,提高单位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4 结语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起来,对田园城市建设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水等资源,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可以拓宽资源的范围,实现资源的有效替代,有效缓解现有资源的约束;还为科学控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开展科技减灾提供基本手段,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农民的人均收入大大提高。

5 参考文献

[1] 张禄祥.论都市农业与生态城市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2):155-158.

[2] 何刚.近代视角下的田园城市理论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6(2):71-74.

[3] 金经元.再谈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J].国外城市规划,1996(4):31-36.

[4] 骆尔提.关于田园城市的思考[J].南方建筑,2004(4):27-28.

上一篇:大鸡心黄皮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下一篇:优质超级稻Q优6号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