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德育资源的儿童文学课程

时间:2022-09-27 11:54:41

作为德育资源的儿童文学课程

日本儿童文化研究家上笙一郎认为:“所谓儿童文学,是以通过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为最终目的。”随着德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与完善,如何引导儿童选择、建构有道德的、美好的生活方式,有待于拓宽德育资源和途径,彰显德育魅力。也正因此,我国儿童文学研究家、曾宪梓优秀教师奖获得者王泉根认为:“‘以善为美’的儿童文学,如能充分地、合理地进入德育课程,并将其领域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到德育教学中,无疑会对德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帮助。”以下是笔者将儿童文学课程资源融入德育内容体系的一些基本思路和设想。

一、精选契合儿童审美、

隐含德育因子的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与德育有着内在的渊源。人类之所以要创造出一个专属于儿童的文学接受形式,其根本原因是为了表达成人社会对童年的尊重,对下一代的价值期待。儿童文学虽归在文学系统内,但其读者对象(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跨学科性质,使其兼具导思、染情、益智、添趣等多种功能,蕴涵着丰厚的德育内涵。

长期以来,我国德育对儿童文学的利用率一直偏低。常常把文学的德育功能狭隘化为道德训诫的手段,把儿童看成是“缩小的成人”,妨碍了儿童文学进入德育视野中来。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进一步造成儿童文学与德育课程之间的隔膜,影响了德育对儿童文学的运用。实际上,在一些国家的品德课程中,儿童文学得到广泛的应用。比如,美国赫特伍德研究所(Heartwood Institute)开发的广受教师青睐的“儿童伦理课程”,就是一种基于儿童文学传递勇敢、正义、爱心、诚实等基本价值理念的教育计划。美国纽约州菲尔德斯顿小学的品德教师伊丽莎白说:“在我尝试过的所有材料中,儿童文学的效果是最棒的。”英国杜伦大学教育系特别开设了“哈利波特”课程,利用儿童文学实施“公平”“忍让”等主题的品德教育。

特别是经典儿童文学,契合儿童思维和心智发展,洋溢童心童趣。选择儿童文学育德素材,如果忽略其审美规律,就很难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别谈道德学习积极性了。作为上世纪初期中国儿童观教育的启蒙者,我国现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周作人,早就发现了儿童文学对儿童情感的熏陶是在“有趣”的前提下完成的。

当然,儿童文学作为德育资源,除符合儿童文学自身审美规律,还要具有价值引导性。儿童文学排斥说教,但它并不拒绝教化。能进入德育课程资源的儿童文学,应如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所指出的那样“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的儿童文学。比如《木偶奇遇记》,顽童匹诺曹是现实生活中儿童真实的写照,他经过了无数挫折和磨难之后,终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小男孩。儿童从匹诺曹身上发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得到了快乐,收获了成长。再比如《爱丽斯漫游奇境》,爱丽斯喜欢冒险,充满好奇心,具有儿童无拘无束的天性,在一系列浪漫奇遇中,她学会了如何帮助那些不幸的人,培养了正义和公平的品质。鲜活的儿童文学,既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又激发了他们真善美的品行,帮助他们迈进高尚的精神境界。

二、创设着眼于德育目标的

儿童文学欣赏情境

选择具有德育渗透点的儿童文学是第一步,第二个环节是对过程进行设计。这个过程可以表述为:确立道德教育内容—实施审美化改造—建立欣赏视角—实现情感突破—延长主体的审美感受—产生强烈的情感愉悦—引发主体的自主构建—提升品德发展水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谭传宝教授提出的欣赏型德育模式,恰为这一过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利用儿童文学进行德育,其过程设计理念应是以儿童文学为审美文本,引导学生在道德之美和智慧之光中,感受善恶美丑,欣赏人类自身的伟大与尊严,变“外求”“他塑”的灌输为自主感悟,自由地接纳文本所表达的德育价值内涵,从而自主建构道德人格,积极实践美丽高尚的人生。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丁锦宏教授在他的《叙事德育方法探究》中,特别例举了一则来自美国《灰姑娘》的品德课案例,当然它未必最适合中国德育课堂,但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番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

在基于儿童文学的德育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就像中国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曾说的:“慢慢走,欣赏啊!”当然,学生对于儿童文学深层次的道德内涵,并不一定能完全领悟,所以,教师在引领学生进入童话审美情感体验场后,还应将自我角色积极融入故事中,传达人类社会对下一代所寄予的文化期待。

另外,在课堂上,创设着眼于德育目标的儿童文学欣赏情境,可充分利用与文本相关的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创设一种帮助学生进入和理解儿童文学的情感场。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剧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发达的美感可以改良习俗。”“人必须通过审美状态才能由单纯的感性状态达至理性和道德的状态。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和完善人性的先决条件。”古希腊的斯巴达为了对青少年进行英雄主义教育,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写成赞美诗,并配以音乐。希腊人认为音乐不仅能娱乐身心,而且能陶冶情操,使人们感受到美好的一切,高尚优美的灵魂也得以展现。既然看图也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熟悉图片、乐于接受图片、乐于通过图片学习的特点,引导他们遨游在多彩多姿的图画世界中,增进审美体验,提升道德情操。

三、开展儿童文学化的德育教学活动

教师可不断挖掘儿童文学中的各种德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具有德育情趣的童话复述、续写、改编、表演活动。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就非常重视儿童文学的复述和改编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他说:“儿童编造的童话故事犹如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生活现象的情感评价。”“孩子清楚地知道,人世间并不存在妖婆、青蛙公主和长生不老的卡谢依,但每当他重复讲述同一个童话时,总是表达他个人对好与坏的态度。”

此外,在课堂内外还可以展开儿童文学戏剧表演,自编自演是难度最大、效果最好的方式。在表演中,学生可以调动起全部的审美体验和道德想象,对作品原有的形象进行开拓、补充、再创造,甚至使经过再创造后的形象的意义超越原来的意义框架,从而开掘出意想不到的人生意蕴。比如,通过表演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学生可以更深切地感受美丽善良的人鱼公主美好的精神境界,尤其是表演到人鱼公主为成全别人的爱不惜牺牲自己化为泡沫的场景,会震撼、悲伤、落泪,不仅内心深处的道德品质得以提升,更会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四、营造具有德育意蕴的童话校园环境

浙江省上虞金近小学特级教师何夏寿在《童话是打开小学德育闸门的金钥匙》一书中,特别强调环境是一种塑造和强化行为的重要力量,他倡导儿童文学德育的渗透要从环境营造开始。首先,学校的静态环境如长廊、厅堂、教室、草坪、墙壁、橱窗、地面、花台等,都可以构建富有德育意蕴的儿童文学文化,不仅可以昭示学校德育管理尊重童心、培植童真的德育理念,也可以于无声处见匠心,发挥儿童文学的德育魅力。如浙江上虞金近小学的广场正中,立着两条活泼可爱的小鲤鱼,上面写着“你跳龙门我叫好,我跳龙门你喊棒”两条标语,表达了学校希望学生们团结友爱,共同成长的愿望。其次,媒介系统是学校进行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一块重要阵地,通过校园媒体系统播放具有德育意蕴的儿童文学歌曲,对学校德育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童话音乐就可以作为上下课的铃声。

环境的创设不仅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活动环境,学校可举办丰富多彩的儿童文学德育主题活动。可邀请知名儿童文学作家、研究人员走进校园,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儿童文学德育讲座,使师生能近距离感受儿童文学散发出的审美魅力和人格魅力。另外,学校可开展乡土儿童文学资源开发行动,带领学生到社会中寻找、挖掘童话、民间传说素材,创作与乡土生活密切相连的儿童文学作品,强化学生热爱家乡的情结,让生活更加丰富、美丽。■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第七中学)

上一篇:联班制度 全员育人 下一篇:建言国防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