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统一在体验中提升

时间:2022-09-27 11:52:2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休,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它启迪我们的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唯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自我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去自主建构新的意义世界,才能使道德认识在多层面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践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依靠听讲来学习,即行而知之。可见,只有重视体验学习,重视学习者自身的活动,重视“先行而知之”,才能真正提高思品课教学的实效。

一、让学生在资料收集与交流过程中获得体验

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把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书上写什么,我就教什么。思品课教学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迷信课本,迷信教学参考书,往往害裂思品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如:教育学生尊敬老人,就讲“张良拾鞋”,一提谦让就是“孔融让梨”,说到虚心好学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而陶行知指出:“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陶行知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提出要“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 ”,指出“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动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的书。”笔者以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教科书并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只是教师引发儿童生活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纳入课程资源的范畴。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收集各种资料,指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和交流,让学生亲历资料收果过程,以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美丽的家园》这课时,很多教师又通过文字介绍、图片展示或者播放影像材料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再引导学生讨论:“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缺少切身体验,很难树立环境意识和激发起社会责任感,更不要说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我在组织教学时,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先行而后知之”。在教学的前一周,就布置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自己生活的村庄、街道、城镇生态环境的状况,了解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险;布置学生通过图书、报纸、网络等收集我省、我国甚至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资料的展示和交流。有的学生谈到汀江河上游造纸厂污水对河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并呈现了河水脏臭的图片……。实践证明,学生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只要教师给学生的实践、交流、展示的机会,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将会使你感到惊讶。而且也只要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才能道德认识自发地转化为道德行为。

二、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中获得体验

陶行知十分重视“行”的重要性,他提倡“教学做合一”,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教学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笔者以为,陶行知先生所指之“做”,既包括真正的实践活动,即“游水是水里做的事,便需在水里学,在水里教”,也包括各种模拟性活动。如在思品课教学中,有时为了让学生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可以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模拟性活动,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获得体验。

如:在教学《珍惜集体荣誉》这课时,怎样做才是真正珍惜集体荣誉的行为?让学生表演小品:“大扫除后,值日老师检查卫生,四(1)班的小朋友发现自己班的卫生区内有一张废纸,为了班级夺得流动红旗,他一脚把纸踢到隔壁四(2)班的卫生区。”让学生演后评,评了再演,“小明重新拾起纸,并向值日老师认错,为班夺得了真正的荣誉。”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加上老师的点拨、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又如:在教学《友爱残疾人》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体验到残疾人为达到目的较之常人的额外付出,从而在真实的厂家中产生尊重、关爱、帮助残疾人的意愿。

三、让学生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体验。

传统的思品课教学是个封闭的系统,课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室是唯一的学习场所,师生一直在教室里讨论课本中人物的是非、善恶,讨论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堂要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与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因此,我们应努力拓展思品课教学的时空,让学生的时空成为思品教学的时空。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开辟校外德育基地,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去体验,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如:带学生走进历史博物馆,文物陈列馆、名人帮居、烈士陵园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利用青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把学生带入浩瀚的、生动有趣的知识海洋,激发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知识的积极情感;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社区慰问孤寡老人,培育学生尊敬老人,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良好情感;带领学生参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等。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教育的适时渗透。要注意思品课与学校德育工作、班队活动和学科教学的整合,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努力使学生“过怎样的生活,就受到怎样的教育”。

俗话说:水滴石穿,同样儿童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不是靠单纯的说教能奏效的,而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积累,逐步养成的,体验教育正是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亲身的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美好的情感,从而转让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苏堆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上一篇:与生命同行 为校园立魂 下一篇:做一名反思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