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例舌下腺囊肿临床治疗与分析

时间:2022-09-27 11:28:12

76例舌下腺囊肿临床治疗与分析

舌下腺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学中较为常见的涎腺囊肿之一,系因舌下腺导管炎症、涎石、损伤或其它因素引起的缩窄或阻塞,分泌物潴留所致,故又称潴留性囊肿。如果导管或腺体破损,粘液外漏入组织间隙,又称为外渗性囊肿[1]。本文报告我科1996年―2006年76例舌下腺囊肿患者的临床治疗。现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本组76例患者,包括住院与门诊病员。男性32例,女性44例,男:女为1:1.4。年龄最大为57岁,最小为3岁,平均25.9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1个月,平均16天。发病15天至30天最多,为60例占78.9%。发病部位都为单侧,其中左侧46例,右侧30例,临床单纯表现为舌下区肿胀者62例,占81.6%;单纯表现颌下肿胀者10例。占13.2%;表现为口内外均肿胀者4例,占5.2%。

1.2治疗方法

行舌下腺与囊肿一并摘除者61例,占80.3%。对口外型舌下腺囊行囊肿与舌下腺摘除,同时切除邻近部分囊壁,抽除囊液,术后口外加压包扎5―7天,未行囊壁完整摘除术,也未作口外切口,这部分病例为14例,占18.4%。1例作简单的袋形缝合术,一年后复发,行舌下腺及囊肿摘除术。

2 结果

随防时间为手术后3个月至10年,随访结果:除1例作袋形缝合术者复发外,其它75例均获满意疗效。

3 讨论

本文统计了76例舌下腺囊肿患者,发现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年轻人。

因舌下口底间隙较小,感觉灵敏,一旦有肿胀,不适感明显,患者就诊较及时,病程不长,本组患者平均病程16天。

舌下腺囊肿分为四型[2],第一型为口内表现型即舌下型,本组病例中有62例,占81.6%;第二型为口内口外共同表现型,本组病例中有4例,占5.2%;第三型为颌下型,本组病例中有10例,占13.2%;第四型为颏下型,本组病例中未发现。后三型由于主要表现为口外区域,统称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口外型在临床上发生率较低,本组病例中有14例,占18.4%。郭信琼等报告为16.7%,赵怡芳等报告为19.8%,而陈殿廉等报告为55%。

舌下型的临床表现为浅紫蓝色肿物,扪之柔软有波动感,较大囊肿可将舌抬起,有复发性,穿刺或创伤破溃可见粘稠而略带黄色、蛋清样液体。口外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颌下或颏下弥散性肿大,而其周界往往并不局限于颌下或颏下的解剖区域,质地极柔软,有液性感,压迫口外肿胀区域有时在舌下腺区域内有波动感。穿吸检查对诊断有极大帮助,是极其重要的诊断依据。舌下腺以分泌粘液为主,而腮腺及颌下以分泌浆液为主,穿吸出的液体为粘稠的、呈蛋清样液体(在伴有继发感染时可出现混浊),可明确诊断。本文14例病人均从口外表现区域穿刺出粘稠蛋清样液体。有学者报告由于颌下及颏下区域组织较疏松,口外型的舌下腺囊肿波及范围较大,甚至跨越中线向对侧发展,也有因巨大的舌下腺囊肿而致呼吸困难施行抢救的报道。

目前认为舌下腺囊肿是由于舌下皱襞粘膜损伤、炎症而形成瘢痕,在早期由于舌下腺小导管口闭塞导致涎液的潴留,形成潴留性囊肿,此后因舌下腺周围无致密的包膜,细小的腺泡和薄弱的导管随涎液潴留的加剧而迅速扩张,破裂造成粘液漏出到周围疏松组织间隙内形成外渗性囊肿。病理检查证实,靠近腺体部分的囊壁有少量的复层或假复层柱状上皮衬里,而大部分的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或肉芽组织。这说明舌下腺囊肿并不是由于上皮组织渗出而形成的,而是由于舌下腺的漏出液渗出到周围疏松结缔组织内,而形成的以漏出为主的囊肿。从上述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舌下腺的囊肿以手术治疗为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对舌下型舌下腺囊肿行舌下腺与囊肿摘除术。对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手术方式也以单纯摘除舌下腺为主,不必考虑囊壁摘除的完整性。笔者经过对14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病人的治疗,均以口内摘除舌下腺,再抽除囊液,口外适当加压包扎5―7天,无一例复发取得满意疗效。因而认为舌下腺囊肿无论是口外型还是口内型,均可考虑口内进路,对囊壁摘除完整性毋须多加考虑,只要将舌下腺完整摘除即可达到根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300

[2]张伟杰等.舌下腺囊肿口外型临床治疗(附17例分析).上海口腔医学,1996,5(4):235

上一篇:100例全口义齿再修复的临床体会 下一篇:128例舌下腺囊肿临床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