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导入策略

时间:2022-09-27 11:15:29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导入策略

摘 要:根据新课标理念,提出高中化学课堂导入应该遵循“新颖性”“典型性”“适度性”三个原则,并针对如何快速组织课堂教学提出六个高中化学课堂导入策略,即对比法、史实设疑法、结合社会热点巧设疑、实际迁移法、实验设疑法、多媒体展示法。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学;课堂导入;策略;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表明: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事物整体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而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正是整节课的“第一印象”,能否用贴切而精练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引入新课,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质量。

一、课堂导入的意义

课堂教学导入,通俗地讲是指上课之初教师为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一定的教学组织和引导工作的过程。虽然这段时间很短,但它要求教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努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它正如歌曲的前奏,影视剧的“序幕”一样,给人想象的空间,引导着后面的高潮与结局。精彩的导入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能用具有新颖性,典型性的导课方式巧妙地引入新课,尤其对于正处在心智不是很成熟的中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新课标下的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短时间内进行组织教学,而要迅速地激发学生兴趣的导课方式必须具备三个原则:

1.新颖性原则

高中学生在逻辑思维方面虽处于不成熟阶段,但是他们却有一股强烈的好奇心。针对学生这一时期的特点,新课的导入必须具有新鲜独特的信息,能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采用新颖灵活的导课方式,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对新课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2.典型性原则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事物作为切入点,选取富有生活气息的典型性实例,以点带面,用局部辐射整体,使学生在头脑中对本节课的内容形成大概网络,知道这节课大概会讲哪些内容,使学生通过感性材料的描述转化为自身的科学素养,实现知识的迁移。

3.适度性原则

新课的导入应该把握时间,不要舍本逐末,忽略了导课的真正目标,而且所选材料不要过于深奥,使大多数学生要有兴趣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更要有信心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课堂导入策略

在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导入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新课的教学。对此,有如下六种导课方法:

1.对比法

通过对旧知识与新的实验现象的差异进行对比引起学生的困惑,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一种导课方式。例如,在学习《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一课中,用“滴水生火”的小魔术引入新课,即用胶头滴管对包有少量黄色固体的脱脂棉滴水,会有火焰产生。让学生立即产生困惑:我们的水是用来灭火的,怎么现在居然可以生火呢?利用与学生的常识(水用于灭火)产生矛盾冲突,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快速组织教学。

2.史实设疑法

利用历史上的典型事例进行设疑的一种导课方式。例如,在学习《离子反应》一章中,可以讲述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擒拿南王孟获,率军南征至云南西洱河,遇四口毒泉,其中一口为哑泉。时逢天气好生炎热,人马饮用了哑泉水后,全都中毒,将士们都说不出话来。后来幸得一智者指教,复饮安乐泉水,随即吐出恶涎,便能言语的史实进行设疑,为什么安乐泉水能解毒等的疑问从学生的头脑中蹦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离子反应的欲望,快速地组织教学。

3.结合社会热点巧设疑

利用社会生活、生产、高科技、医疗、环保等各方面的问题,找出与新课内容具有紧密联系的事件并巧妙设疑的导课方式。例如在学习《钠的化学性质》一节中,利用新闻事件《炸起千层浪,珠江“水雷”谜团待解》的信息――2002年7月7日发生在珠江江面上的一起“水雷”爆炸案件,并假设现在珠江水面上尚有五个一触即发的“水雷”漂浮着,情况十分危急,急需化学家们进行解决,并将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小组分饰“专家团”和“质疑者”角色,在学完金属钠的化学性质后解决热点问题。

4.实际迁移法

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利用学生想知道生活现象中的“所以然”的欲望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那么,就会有一种自豪感。也就是说,当学生发现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释某种现象或解决某个问题时,其兴奋与喜悦是无可比拟的,而教师正可以运用学生这一特点,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设置疑问,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迅速组织教学。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中,其知识点比较抽象,如果单纯地将知识硬邦邦地塞给学生,那么课堂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如果将一个削了皮的苹果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进行观察,则会发现苹果从刚开始的白色很快变为黄色的现象,此时,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将学生的学习兴致调动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氧化还原反应》一节中的课堂教学。

5.实验设疑法

通过课前演示的与本节课有密切联系的魔术小实验而进入新课的一种导课方式。我们都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运用课前的小魔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类感官,提供各类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例如在《氨、硝酸、硫酸》一节中,通过课前展示“空瓶生烟”的小魔术,将氨气与盐酸反应的现象进行展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埋下伏笔。

6.多媒体展示法

通过多媒体等现影设备展示的图片和资料等快速导入新课的方法。科技的进步同样也带动教学课堂的改革。利用声、影、图以及动画等的展现,可以提供各类感性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类感官,促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学习。例如在讲《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节课中,可以利用视频播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情景,既可以从中提炼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可谓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在新的课标理念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上述导课方法中正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强调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作为出发点而进行的导课方式,强调导课过程中的新颖性、典型性以及适度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快速组织课堂教学。当然,对于传统导课方法中的“复习导入法”以及“开门见山法”等,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运用,毕竟教学方法是需要教师慢慢摸索的。

参考文献:

[1]黄晓杰.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课堂导入.校长阅刊,2008(1).

[2]杨丽.新课标下化学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策略.文理导航,2010(12).

[3]陈凤姣.化学课堂导入阶段学生兴趣调查研究.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

[4]赵玲.谈新课改中高中化学新课的导入.中学教学参考:中旬,2011(1).

[5]祖兆富.如何让化学课堂的课题导入精致化.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10).

[6]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作者单位 嘉应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

上一篇:课堂教学的“模式化”与“多样化” 下一篇:让初中历史课堂因灵动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