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丘陵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的循环经济思考

时间:2022-09-27 11:01:47

四川丘陵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的循环经济思考

摘要: 产业结构的合理转换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确保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立足于四川丘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循环经济的视角分析四川丘区的产业结构存在的非生态、非循环问题,进而提出四川丘区产业结构转换的策略。

Abstract: Proper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a basic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nd ensure the sustained and fin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es. On the basis of the practice need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hilly regions of Sichuan, the paper analyzes non-ecological and non-cyclical problem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hilly regions of Sichuan from the circular economy angle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in the hilly regions of Sichuan.

关键词:丘陵地区;产业结构转换;循环经济;协调

Key words: hilly regions;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circular economy;coordination

中图分类号:F062・9;F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016-04

1产业结构合理转换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1]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现实操作中,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遵循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3R原则)。[2]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别是控制和减少使用危害环境的资源来达到既定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使用原则要求制造的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再循环原则要求产出的物质(包括产品、废物)在完成其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再利用的资源。这些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的思路。

产业结构是联结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重要纽带,从生产角度讲,产业结构是一个“资源配置器”,从环境保护角度,它又是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的“控制体”。由于在相同技术状态下不同类型的产业结构所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及数量不同,因此,当微观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越来越受到局限,人们便把目光转向产业结构的调整上。[3]

过去产业结构转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仅着眼于宏观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转换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提高,更要考虑生态效益。为此,应将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纳入循环经济,通过构建和发展循环经济激活产业结构转换;面向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转换的目标体系,应更加强调生态效益目标,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化、高度化。

2循环经济原则下四川丘陵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背景及现状

四川丘陵地区经济总量较大,但发展相对缓慢,区域经济竞争力薄弱,总体上仍较为落后,有着明显的经济区域特征。在此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转换在四川丘区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建立新型产业结构并要求其合理化和高度化相统一似乎更是难上加难。

(1)产业结构层次及能耗。

产业结构合理转换的一个目标是提高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根据对2005年四川省三次产业的能源产值率情况分析,其第一和第三产业的能源产值率远远高于第二产业,分别为5.4254和0.9891,而第二产业的能源产值率仅为0.3777,是三次产业中最低的,如表1。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发展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工业化的进程中,不能忽视第一和第三产业,要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的结构能源效益。

根据表2的统计数据,四川丘陵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自2000年以来,产业结构保持“二三一”的态势,属于产业结构的中级阶段。②第一产业比重大体呈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35.1%上升到2005年的38.3%;第三产业比重变化呈现一个倒U字型变化,先上升,到2002年达到最高35.4%,2005年又下降到与2000年持平的水平32.9%;③联系表1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当前四川丘陵地区的产业结构能源效益较低。能源产值率最低的第二产业发展最为迅速,而能源产值率较高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2)产业结构的生态效率。

万元工业增加值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系指每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工业污染物(包括工业废水排放量、COD、二氧化硫、烟尘)的排放量,是产业结构达到循环经济要求的减量化、无害化原则的一个重要的统计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结构的生态效率。如果该项指标下降,则说明资源的产值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工业生产的环境成本降低。根据表3的数据显示,四川省主要丘陵地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烟尘排放强度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两项指标,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反映出四川省主要丘陵地区的产业结构安排还是建立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之上,经济发展还未能摆脱依靠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局面。

(3)环保产业的形成。

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和无害化原则要求在整个产业体系中必须要有像自然界的某些生物那样具有分解转化“废物”,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以及无害化排放的环保产业。然而,由于目前我国的环保政策是要求企业自己购买废弃物和污染处理设备,对本企业的废弃物和污染进行处理。因此,目前四川各地除了环卫部门外,还基本上没有形成专门的环保产业。在四川丘陵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存在着产业分散、分割布局状态,在目前这种废物和污染处理模式中缺乏规模效应,企业的废物和污染处理成本非常高。由此,在信息不对称,难以有效监管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往往选择逃避废物和污染处理,在环保上少投资甚至不投资。

根据表4的统计数据,主要丘陵地区的环保产业投资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投资水平大体与全省的平均水平相当;②丘陵地区内部的差异非常明显,如2006年南充市环保产业投资比是0.17%,而广安市的环保产业投资比则达到了2.6%,广安市的环保产业投资强度是南充市的15倍;③地区环保产业投资强度与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如内江、广安等环保产业投资比相对较高的地区,其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

3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四川丘陵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策略

(1)遵循循环经济原则协调各产业构成。

四川丘陵地区的经济增长强烈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的现实,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而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却是以高能耗为代价的。因此,在当前四川丘区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既要考虑降低工业进入四川丘区的门槛,同时也要充分考虑降低丘区制造业的“物质消耗成本”,不能通过降低能耗、环境准入标准等政策吸引投资以促经济增长。

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性地位,有选择地发展第一产业,加快现代生态农业的建设步伐。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丘区应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业资源更高效益的开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重点强化地区品牌农产品,并逐步向高档精细和无公害的方向发展,使高效农业和高科技农业成为丘区经济增长新的突破口。

与一、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中绝大多数产业都是资源消耗量低、占用土地少、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以劳务或服务为导向的第三产业发展是符合减量化原则的,因此,四川丘陵地区在产业结构发展中需要持续不断地提升“无重量”的第三产业的比例。美国的GDP比50年前增加了5倍,但GDP的物质重量比50年前却多不了多少,[4]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第三产业比例增加,因此四川丘区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应该更快一些,并尽量使之快于地区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以最终达到替代第二产业的支柱地位的目的。

(2)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可持续循环。

当前,四川丘区的产业布局存在分散、分割、杂乱、随意排污等现象,必须从三个层面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实现生产和消费的有机统一及可持续循环:一是企业层次。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通过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的集约型经营和内涵性增长获得企业效益。二是产业园区层次。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通过废弃物交换形成生态产业链,而这种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即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共生企业间的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使用,实现园区总体的资源和能源增值,获得丰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三是区域层次。丘陵内部各相邻区域要发展各自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避免产业同构和盲目新增产业项目。按照产业发展的次序和产业链条,构建生态工业网络,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有机联系与可持续循环。

(3)有计划地加快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的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产业是循环经济产业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与保护环境密切相关的产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大力发展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以及废物、污染处理的环保产业。目前,四川丘陵地区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规模小、比重低、技术水平不高,而专业化的环保产业基本还没有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有计划地加快发展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势在必行。

(4)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步伐,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技术体系。

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5]四川丘区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缩小与地区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循环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创新体制和形成具有活力的创新体系以及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科技进步和产业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事业性科研院所。四川丘区的科研机构相对较少,对科研的投入比重也不高,这导致科技创新能力也比较欠缺,更为严重的是许多科研成果被埋藏在实验室里,无法实现与产业的对接。要想实现循环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转换,就必须在加大对科研技术的投入,提高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通过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带动“循环经济”产业技术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4:88。

[2]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84。

[3]崔凤君等:《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1998(2):166-169。

[4]梁小民:《让GDP变轻》[J];《招商周刊》2003(41):6

[5]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J];《环境保护》2004(1):5。

上一篇:谈钢琴教学中和弦弹奏技术 下一篇:如何把握人物台词中的潜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