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资源条件与经济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27 11:00:15

白城市资源条件与经济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在一些生态脆弱地区,这种人与自然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就白城市如何合理利用生态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如下想法,以求共识。

一、突出区域特点,发挥地方优势

白城市地处吉林省的西北部,松嫩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东缘,大兴安岭山前的冲积平原,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为我市经济、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并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1.丰沛的地下水和众多的湖泡。白城市水资源总量为23.17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天然资源储量就占20.83亿立方米。境内有大湖泡119座,水面面积302960公顷。有洮儿河,境内流长286公里,流域面积9595平方公里。有嫩江,境内流长168公里。此外还有蛟河、那金河、呼尔达河、霍林河、额木太河、文牛格尺河、二龙涛河等。这些充足的水源不仅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为养殖业、芦苇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生产条件。而且,构成了白城市特有的草原湿地景观。

2.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充足的土地资源。雨热同季,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光热较充足,是建立太阳能电站和风力发电站的良好基地。降水较少,无霜期平均134天。可满足牧业或耗水量少的作物的生长。

土地资源极为丰富,土地面积达3907万亩,人均19.7万亩,是全省人均占有土地的1.79倍,是全国人均占有土地的1.66倍。耕地面积1260万亩,人均占有耕地6.13亩,分别是全省、全国人均占有耕地的1.64倍和3.2倍。土质自然类型有利于农、林、牧、渔、副业综合开发利用。

3.辽阔的草原和优良的牧场。草原面积590220公顷,草场饲用植物种类繁多,据查现有93科724种,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良好基地、还有大沁塔拉草原,土质肥沃,地下水充足,被称为白城草原中的一颗明珠。这些资源都为大力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4.多民族聚居,适于发展大农业。全市是有汉、蒙、满、回等二十多个民族。人口分布平均每平方公里77人,大大低于全省每平方公里137人和全国每平方公里127人。人均占有土地和水源资源多,发展潜力大,适于发展牧业、林业、种植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大农业。

二、注重深度开发,发展多种产业

白城市水资源显得尤为珍贵,开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节水型产业应是本市努力的方向。结合本区特点,可开展下列产业。

1.西部大力发展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林。白城市地形西高东低、西北部为大兴安岭东麓的褶皱地带,海拔300米至660米,地势最高;西部、西南部处于松花江、辽河分水岭上,广泛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沙岗、沙垄,海拔180米~210米,是一块潜育化沙漠区;而中部、东部为低洼的平原。河流自西向中部、东部流动,西北、西部、西南部显然最易发生水土流失,是生态脆弱区,水源涵养区,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保护生态,为中、东部提供生态屏障,提供不竭的水源。

2.中、东部重点发展畜牧业。在我国当前粮食稳定的条件下,宜加快本市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湖、恢复湿地的步伐,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向以牧、渔为主的方向发展,尽早实现吉林省林(东部)农(中部)牧(西部)的大农业分工,和谐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3.水源较好的部分地区,适当发展杂粮、豆和水稻的生产。由于本市总人口已近200万人,又以汉族人口居多,粮食生产完全靠区外调进对本市经济发展是不利的,粮食生产应具有一定的保障能力,且白城市人均占有土地、耕地多,还有相当多的盐碱化土地,宜发展水稻和杂粮、豆生产,而且对改良土壤有较大作用,应适当发展,但不宜过度发展。

三、注重整体效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区域特色

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市资源特点发展绿色食品的生产,如杂粮、豆果菜的生产,把畜牧、种植、林业与牧业紧密结合,发展“稻基鱼塘”、“菜基鱼塘”、“果基鱼塘”等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产业链前后延伸,形成以林、牧、农产品为中心,联系为其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部门,如交通、信息、商贸等部门,形成联系紧密,结构完整,稳定度高的产业链和产业网。

四、注重环保,坚持合理利用

白城市有世界A 级湿地向海自然保护区,还有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因此保护责任大于开发。白城市又是吉林省西部生态屏障,“三北”防护林重点建设地区之一。因此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才是本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措施:

1.必须保证向海、莫莫格的洁净用水。努力扩大其上游的水库蓄水能力,提高河流上游森林覆盖率,保证向海、莫莫格湿地的常年用水。

2.大力发展舍饲畜牧业,在水源较好地区建立“草库伦”。这有利于草原恢复,提高牲畜出栏率、商品率,降低蒸发量。增加水保能力,利于生态建设。

3积极引种适合本地区条件的速生丰产的饲草和叶、茎等可做饲料的耐旱树种。如燕麦、墨西哥玉米、紫花苜蓿、槐树等饲草作物和树种的引种,可以在不增加耕地的前提下增加饲草来源和总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在发展的同时逐步改善环境。

4.合理发展生态旅游业。白城市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世界A级湿地――向海自然保护区,这里有湖泊水域、蒲草苇荡、沼泽草原、沙丘黄榆等多样性原始生态景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莫莫格,是世界珍禽丹顶鹤和多种鸟类的繁殖地,各种生物区系互相渗透,构成了奇特的生态环境。湖泊泡泽密布,江河纵横期间,草原肥美丰饶,加上恬静的农家生活、豪放的蒙古族风情,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消耗速率的加大,环境负荷的不断加重,社会越来越重视环境的恢复和建设,通过生态旅游,可以使旅游者在游览、观光的同时,亲身体验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同时会更好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对我国三大旅游市场旅游投诉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在外语教学中使用英语广告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