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盈余管理“度”的研究及思路

时间:2022-09-27 10:35:03

关于盈余管理“度”的研究及思路

【摘要】 盈余管理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其研究观点比较混乱。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理论研究的展开,也会导致实务工作和政府监管方面的困扰。本文分析了盈余管理的性质,将盈余管理界定为“狭义盈余管理”,并给出了相应的理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盈余管理“度”的概念,分析了“度”的研究价值。最后,针对如何进一步深化研究“度”,并有效指导企业行为和政府监管,提出了详细的研究框架。

【关键词】 盈余管理;度;界定

一、盈余管理的界定

盈余管理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到目前为止,盈余管理尚缺乏一个权威的或为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的定义,正因为这样,当前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较混乱。查阅文献发现,不少学者将通过安排交易等非会计方法的操作方式和在准则要求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的方式,统一用盈余管理进行表述。比如,“上述国内、外关于资产减值的研究综合表明,资产减值会计是把双刃剑,资产减值政策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可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和资产状况,也可能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限制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从根本上切断了利用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路径,并保证了会计报表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状况的要求。”盈余管理比较明显地被做为消极的定义。① “从表面上看,盈余管理行为是会计规则执行者对会计规则的违背;但实质上,它反映的是会计规则本身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可”。② 再比如,“低成本的盈余管理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和政府补贴以及增加营业外收益;第二种方式是调整应计利润,即通过操控应计项目实现盈余管理的目标。”③ 很显然,这里盈余管理被定义为“广义的盈余管理”,即盈余管理不限于准则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该定义还将利润操纵以及其它非法行为包括在盈余管理当中。从中似乎会得出“盈余管理包括利润操纵”的结论,比如部分学者提出“恶意盈余管理行为”、“不受制约的盈余管理”、“不良盈余管理行为”、“不当盈余管理行为”、“不同盈余管理程度”等类似表述。基于此,很多研究者对上市公司和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持否定态度,对该类盈余管理的研究目的是如何指导政府和审计部门杜绝上市公司和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如果认为盈余管理是“狭义的盈余管理”,即认为盈余管理仅仅是在准则要求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那么盈余管理首先便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研究者旨在指导企业如何规范地进行盈余管理。

因此对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界定意义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盈余管理概念应当是“狭义的盈余管理”概念,理由如下:

(一)盈余管理空间客观存在

1.基于成本收益原则,假设能够制定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准则,准则制定成本以及准则执行成本将导致准则难以执行。2.会计准则天然存在空间,因为会计学科本身建立在重要性、稳健性等一系列假设基础上。3.考虑到经济环境的不同和变化以及会计准则的发展滞后性,使得会计准则在制定时,就会留有一定的可选择空间,给予公司会计人员一定的自主性。正因为以上原因,盈余管理的空间客观存在,也导致盈余管理客观存在,而“广义的盈余管理”研究目的在于如何取缔盈余管理,结果就形成悖论。“狭义的盈余管理”研究目的在于规范和指导盈余管理,具有实践性。

(二)盈余管理活动具有积极意义

1.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司管理人员总是拥有更多的有关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内部信息。当公司管理人员认为公司未经整理的盈余信息难以准确评价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容易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误导时,会主动采取盈余管理行为,调整盈余,以向投资者传递有用的价值信号。2.通过合理范围内的盈余管理,可以向其他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经营稳定的信息,保证企业的原料供应和资金供给少受干扰,使经营能够更加平稳地进行。比如,在企业遇到突发性事件时,盈余管理给了管理者一个缓冲的空间,以保证自身与企业的利益,并维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3.根据契约理论,企业是由一系列的契约组成的,而签订契约是要花费缔约成本的,而且由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所订契约总是具有不完全性或刚性。有效契约论认为,企业管理人员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可以灵活地面对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降低契约成本,提高企业价值。如通过盈余管理使财务报告中的数字处于债务契约中限制性条款的范围之内,就可以避免企业与债权人之间重新谈判的成本。

(三)有利于盈余管理的进一步研究

把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区别开来是必要的,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两者虽然都对企业盈余产生作用并进一步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但两类行为的本质不同。笔者认为,利润操纵应当界定为非准则范围内会计方法的选择行为,包含各种非法方式,旨在影响企业盈余以误导消费者;盈余管理应界定为准则范围内会计方法的选择行为,该行为不违背法律法规。将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行为区分为两类性质不同的方式分别加以研究,有利于政府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规范企业行为,营造良好的经济和经营环境。

二、盈余管理“度”的提出与意义

不少专家学者在肯定盈余管理是在准则范围内的情况下,提到“适度的盈余管理”、“过度的盈余管理”的表述。这些表述表明理论界注意到了盈余管理存在一个过度和适度的问题,但对于什么是“过度盈余管理”,进一步可衍生出盈余管理“度”在何处的命题,对此却缺乏相应研究。笔者认为,对于该类问题进行研究是有意义的:

(一)盈余管理“度”问题客观存在,影响重大

在盈余管理是“狭义盈余管理”的前提下,盈余管理即使符合了准则的要求,但由于准则体系下盈余管理存在较大空间,势必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其结果会对监管者、投资者以及债权人的决策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通过盈余管理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盈余状况,有利于引导相关者进行决策,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但如果以误导相关决策者为目的,将负面影响社会效率。因此盈余管理研究存在“适度盈余管理”和“过度盈余管理”的命题,并具有研究价值。

(二)研究具有实践价值

1.该研究能指导政府监管,规范证券市场。当前的证券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正因为这样,规范证券市场、引导证券市场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度”问题的研究,能指导政府划分“过度盈余管理”和“适度盈余管理”,进而对其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过度盈余管理可以通过设置“预警指标体系”,对整体证券市场进行监测,对政府宏观政策制定给予支持。2.该研究能为司法诉讼提供指导。以证券民事诉讼案件为例,通常案件的焦点围绕因果关系判断。在因果关系裁定当中,适度管理的盈余信息不应当做为股民决策的原因,过度盈余管理由于扭曲了盈余信息,同股民的决策存在一定关联性。虽然目前我国法院对证券民事诉讼案件的受理是以证监会对相应上市公司的处罚为前提条件,但这主要是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尚不成熟,伴随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相信会逐步放宽该限制,因而对过度盈余管理命题的研究将逐渐显示出价值。3.该研究命题能为上市公司提供指导。通过“度”问题的研究,可以指导上市公司规范盈余管理行为,通过适度盈余管理,实现企业发展。

三、“度”的深化研究与实践运用探析

盈余管理“度”应当从定性研究入手,结合定量研究。从单个会计方法来看,如果符合会计准则要求,就是合法和可行的。但从整理效果来看,如果综合盈余管理的结果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真实的盈余情况,结果便会产生“合成谬误”,即每个个体行为正确,但总体行为却产生偏差。而“度”的研究目的即在于寻找和发现导致企业盈余管理性质变化的临界点。在对于“度”的性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结合定量研究,根据不同行业、性质、规模企业,设置系列指标和数值标准,笔者认为这种研究思路比较可取。基于此,笔者认为对该问题建立如下研究框架:

(一)分析盈余管理“度”的产生原因

分析盈余管理“度”的成因,确认其研究价值。

(二)“度”概念的定义

本文从合成谬误这一理论对“度”问题的性质进行了尝试性分析,笔者认为,从多个视角来研究盈余管理“度”的问题是必要的,比如从法务会计角度、信息不对称视角、制度经济学等视角,无疑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度”问题,并提供不同的研究思路。

(三)建立盈余管理的界定体系

区别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并具体分析哪些是新准则体系下盈余管理的点。为了从整体上判别盈余管理是否过度,其前提便是对每个盈余管理的点进行辨识。相关学者对新准则下如何进行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但是往往不够系统和具体,在盈余管理“度”的研究体系中,需要更加细致、规范地进行这一工作,并尝试分析每个盈余管理的点对企业当年利润的具体影响。在此基础上,从企业整体角度或者是企业某一模块角度进行定量分析。

(四)“度”的应用问题研究

本文前面谈到了“度”的实践价值,但具体如何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比如在对狭义盈余管理中的“过度盈余管理”设定盈余管理财务指标预警体系,对整体市场盈余管理进行监测,具有重大的应用研究价值。

盈余管理“度”的研究思路可以图表形式概括如图1:

【主要参考文献】

[1] 龚光明,王燕娜. 盈余管理研究的新思路[J]. 财会月刊,2007,(3):88―89.

[2] 金,李若山. 法务会计专家在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诉讼中的作用:国际经验及启示[J]. 会计研究,2007,(10):19-26.

[3] 宁亚平. 盈余管理本质探析[J]. 会计研究, 2005,(6): 65-68.

[4] 武莉莉,孙刚. 企业盈余管理的价值均衡观浅探[J]. 财会月刊,2006,(4):39-40.

[5] 张琴,杨军芳,刘薇.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监管的博弈思考[J]. 财会月刊,2005,(12):15-16.

上一篇:基于沪深股市的CAPM适用性检验 下一篇:沧海横流 方显英雄本色